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创新和斗争实践
2022-06-20李理
李理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和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考验的能力,进一步健全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决议》以独立专章系统回顾了国家安全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斗争实践,提出“五个统筹”重大论断,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主动开展新的伟大斗争,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实现大安全格局和新发展格局同频共振,从而有力护航民族复兴新征程。
一、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回应历史诉求,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谋划国家安全发展,开创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国家安全”和“如何实现国家安全”的时代之问,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思想、指明了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有力地指导和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
1.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系统性理念思考国家安全。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总体公共安全体系中,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的安全,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首先都必然和必须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关相联,互不可分,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国家安全的问题,这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体性所在。”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国家安全的整体性特征,即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方方面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我国始终坚持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不但要维护各个领域的安全,也要维护整体和系统的安全,做到统筹兼顾。
2.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全面性视角定位国家安全。科学的安全观必须是全面的。全面性首先体现在,党中央对安全问题领域、影响安全的因素和维护安全的手段的全面认知和部署。新中国成立时,面临冷战威胁,国家内忧外患、国力贫弱,国家安全领域只能聚焦于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领域。随着冷战结束,世界主题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经济安全成为重中之重。随着改革開放不断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安全逐渐被纳入重要的国家安全领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将11种安全并提,后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海外利益安全,进而又丰富发展了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网络安全等,2020年又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目前形成了17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体系架构。这不仅远远超过我们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对安全领域的界定,而且也超过了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安全的覆盖范围,这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性的生动体现。综合考量国内外、自然与社会等因素,将对安全领域、安全因素和安全手段形成全面认识和部署,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一种大安全观的重要体现。
3.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可持续性思路来规划国家安全。事实证明,国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甚至会发生复杂变化。维护国家安全必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要治标,还得治本,不但要着眼当前,还得立足长远。可见,以可持续性思路规划国家安全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为此,一是强调对安全价值的可持续性关注。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对人民安全需求的持续回应和长久关注。这就意味着保障人民安全是一切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可持续、环境资源可持续,都是反映人民需求的体现。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满足人民对安全感的需求是融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建设的核心价值。二是强调对持久发展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确保在国家安全竞争中的根本优势。三是强调可持续性必须体现在开展安全机制化和常态化治理。要持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不能冷热不均、急功近利,要时刻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坚持不懈地维护国家安全。
4.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价值理念、工作思路和机制路径。中国特色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独特价值,集中体现在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和坚持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方面。党的领导是前提和根本,特色道路是基础和路径,民族复兴是目标和使命。在逻辑上,前提—基础—目标、根本—路径—使命,有机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思想的基本脉络,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发展大势的把握,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安全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客观上要求国家安全要以保证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为首要任务,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坚决捍卫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旗帜鲜明地维护党的领导权威,为国家安全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要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国家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中国国家安全道路确立了包括准则、宗旨、根本、基础、保障、依托六大要素在内的主要内涵,这是中国国家安全道路体现出的中国特色。具体包括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社会、文化安全为保障,以国际安全为依托。三是坚持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政治安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人民安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文化安全是中华民族持久昌盛的基础支撑,国际安全能够为实现民族复兴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二、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斗争实践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起来的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指明了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道路、任务和方略,为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出台一系列制度规定、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实现从分散到集中、从迟缓到高效、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变革,大安全格局战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思想,促进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奠定了大安全格局战略形成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了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为构建大安全格局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以长期战略视野对国家安全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谋划。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郑重地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为构建大安全格局奠定政治基础和思想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列出专章,谋划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将国家安全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为大安全格局建设作制度准备和能力准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强调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这样就把大安全格局的建设纳入了国家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呼应,形成大安全格局的战略部署。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构建大安全格局的战略思想,他强调“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行理论再创新,提出“五个统筹”的重大论断,“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其中既有老提法,也有新内容,如开放与安全、维护和塑造,标志着新时代大安全格局的战略方向。《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和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立足新发展阶段为什么要构建大安全格局以及怎样构建大安全格局等重大问题。大安全格局的构建,标志着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从观念到治理的转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之一。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