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创新性表达

2022-06-20黄学飞刘小燕

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传统文化

黄学飞 刘小燕

摘要: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内容核心的电视节目创作得到高质量发展。本文立足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分析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梳理出审美表达、场景表达、价值表达三大创新成果类型。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创新性表达是一个“创新—调整—创新”的动态过程,与观众、市场、技术等多个社会要素进行持续互动,从而达到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为文化传承培育力量、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个性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 社会互动 文化节目 表达方式

进入新时代以后,电视行业在积极探索和推动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的有效融合。围绕传统文化进行创作的电视节目成为各制作方发力的重要领域,从中央制作团队到地方电视台,参与主体也更加多元。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在数量上给予观众足够的选择余地,在作品质量方面也频出精品。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表达方式的不断创新,是一个与社会要素进行持续互动的过程。精品节目的出圈与引领,不仅回应了现实的文化需求,还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反馈,为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掘与传承提供了参考依据。

传统文化一直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核心对象之一。21世纪80—90年代,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文艺广角》、《九州戏苑》等代表性节目。但由于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许多电视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逐渐丧失其文化传播的深度和专业性的倾向。2014 年1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随后一系列支持性、针对性政策出台,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再次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作并不是一个纯粹独立的生产过程,理应置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各要素的互动中进行考察。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人行为很大程度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传播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社会联结成一个整体的纽带。按照这一逻辑,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创新表达是一个“创新—调整—创新”的动态过程,在与观众、市场、技术等多个社会要素的互动反馈中形成。这意味着内容制作者不仅需要紧扣传统文化的核心,还亟需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其在视觉上与最新的技术手段保持相同水平,在内容上平衡好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在传播效果上更适合新媒体的社交语境。

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调整行为,在“镜中我”理论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想象他人如何认识自己;想象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感觉。对文化类电视节目而言,想要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就需要认清其目前发展所面临的处境。

1.电视节目传统文化表达面临的挑战。在文化类电视节目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娱乐综艺等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也在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甚至一度挤压文化类节目的生存空间。文化类电视节目往往以专业性、严肃性为表达核心,大众对其认知还停留在“宣传教育”层面,这阻碍了受众圈层的突破。从这样的认知概念出发,传统的电视文化节目过于注重体现教育价值,其内容传递逻辑是自上而下的普及,与观众保持在“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关系。观众缺乏对节目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也并未意识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对节目的评价呈现出“高分但不喜爱”的局面。

与此同时,传播媒介的变化对节目内容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媒介环境学派的传播理论中,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形式和传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新媒体补救了传统的纸媒、声媒和声画媒体的不足,同时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不能仅仅局限于电视渠道的传播,还需要具备爆发性、碎片化的特点,使其能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获得二次传播的机会。

2.电视节目传统文化表达面临的机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充满魅力,具备深入挖掘的潜力。随着观众文化水平和接收程度的不断提升,古典诗词、成语故事、节日节气、非遗技艺、歌舞乐器、服饰等各个领域的文化,都能找到能够给予互动反馈的传播人群,而且存在着“破圈”发酵的可能。除了自身文化潜力外,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还面临着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的发展机遇。

在政策机遇方面,新时代以后党的宣传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为此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为电视节目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政策文件的发布进一步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指明了创作方向。

在技术机遇方面,视听技术的升级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方式提供了条件,这在许多节目舞台中都有体现。例如,《唐宫夜宴》舞蹈此前已在多个表演场合出现,河南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则利用“AR+5G 技术”助推这一舞蹈表演火爆出圈。得到有效的市场反馈后,河南卫视在后续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又接连推出中国风舞蹈表演《祈》、《龙门金刚》等节目,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表演相互嵌套,延续了科技美感和传统文化美感相互融合的视听效果;《故事里的中国》在有限的表演空间里搭建立体舞台,并运用数字手段让英雄角色能够与现代观众产生互动。

“创新—调整—创新”这一动态过程,是创新发展的必要路径,也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进行表达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典文化节目频繁引爆社交话题。从这些节目的表达侧重点来看,目前既有的电视传统文化节目大体可以划分为审美表达、场景表达、价值表达三大类型。

审美表达类节目突出表现节目给观众带来的感官体验,并进行适当的审美教育。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再现了诸如“洛神”、“金刚”等传统文化中的角色,并通过技术手段让其美学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此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风遇见新春》和《古韵新声》等节目也以音乐、服饰、武术、传统节日等垂直化内容为切口,大胆尝试传统文化的突破性演绎方式。这一尝试用最直观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创新”的焦点,也是能较为快速产生传播效应的环节。

场景表达类节目注重对空间结构的巧妙利用,强调观众对场景的代入体验,其表达目的也是展现场景本身的魅力,这在地方台节目中体现得较为显著。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中的《唐宫夜宴》、《五星出东方》、《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直接以当地名胜古迹为取景地,带动了当地文旅融合的发展。另外,浙江卫视《中国好时节》系列节目、东南卫视2022年春晚等节目均融合了当地景色,着重展现当地的文化遗产,让观众能够从节目中找到现实的落脚点,突破了单一的视觉触达,也为下一步创新路径拓宽了道路。

价值表达类节目保留了传统电视文化节目的核心功能,即通过节目传递主流价值观,培育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与自豪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故事里的中国》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引领电视文化节目的“信仰传递”,《典籍里的中国》通过重新激活历史角色挖掘典籍里的文化自信,《国家宝藏》用文物和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这些节目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庄严感,又回应了观众对文化节目中精神力量的需求。

整体而言,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创新性表达并非单一地属于某一种类型,优秀的作品往往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兼顾。一个节目出现后,观众从视觉体验、现实依托和价值感受等多个层面的互动反馈,都会形成下一个节目创新的源泉。从发展成果来看,部分经典节目已经进入系列化发展方向,打造出品牌效应,还有部分节目则注重在垂直领域持续深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在审美、场景和价值表达等各个层面的创新表达,对促进传统文化本身的发展也具有显著作用。在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本身就处于不断更新的“活水”状态,各个历史阶段以其为创作源头产出的作品,又会成为其丰富自身内涵的养料。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调整—创新”也是传统文化寻求自身发展的路径。

对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现有文化资源、文化优势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一方面,创作者根据与观众、市场、技术等多个社会要素进行互动,探索出新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受众通过收看、转发、评价等行为,对这一创新过程进行积极干预和影响,从而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电视节目的表达留下独特的时代印记。

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观众不再是文化节目的被动的“接受者”。在观看过程中,数字技术革新就已经把观众代入到文化场景之中;在展示内容上,创作者也把握了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之间的平衡,使大众看到更多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元素,从而增加代入感和认同感;在传播语境中,观众也成为了助推传统文化类节目传播的关键环节,传统文化在裂变式的节目传播过程中,被更多人熟知。

因此,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而言,这些文化类电视节目实际扮演着推广传统文化、传承民族品格、引导现实价值的角色,凭借有选择的内容呈现来强化观念和价值传导,凝聚公众意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信息传播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为文化传承培育新时代的力量,也是在通过不同方式的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通过电视节目的途径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个性。

作者单位 黄学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

刘小燕 工人日报社

参考文献

[1]李莉.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 2020(11).

[2]羅姣姣,李树楠.视听技术赋能下传统文化综艺的创新性表达[J].现代视听,2021(03).

【编辑:杨石华】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传统文化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图案的艺术表达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