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政治课堂中法治意识的培养
2022-06-19黄丽琴
黄丽琴
摘要: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精神,综合分析思政学科教学与法治教育的关系,在教法设计、内容整合等方面渗透法治教育,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治理念,使其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法治教育;法治意识
前言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教师应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落实法治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文章指出,要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就要明确教学要求与思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将法律知识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建设具有情境化特点的思想政治课堂。
一、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毫无疑问,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主要工具,更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高中政治教材收录的知识内容涉及较多法治教育知识,所以教师可借助有效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然而纵观高中政治实际教学,多数教师未有效挖掘、开发、利用法治素材,单纯认为只要讲清教材内容,学生在考试时能“问有所答”即可。
与此同时,政治教师尚未拓展教材涉及的法律文本,由于政治教师缺乏深度挖掘教材政治资源意识,导致学生未充分领悟法治意识,自然而然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造成影响。虽然学生身处校园,但日常生活要接触社会,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购买到过期食品是直接扔了还是运用法律手段捍卫自身权利?”或“发现好友存在盗窃行为,要包庇对方,还是直接运用法律解决?”此时需要政治教师及时拓展法律文本,不断强化学生法治意识。
针对上述情况,高中政治教师需积极挖掘和开发教材法治知识,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最大限度从教材内容层面促进学生形成公正平等、权利义务、程序规则、法律权威等意识。首先梳理教材法治内容。政治学科收录的很多知识内容与法律有关,教师在备课环节需精读和准确分析教材,借助现有教材法治内容强化学生法治意识。
随着新高考改革,高中生在学习政治时需学习完必修与选修教材知识才能获得全部学分。故而政治教师也要挖掘选择性必修教材中涵盖的法律知识,如“法律与生活”中讲述公民一般民事权利与义务、与创业有关的企业登记、税收、信息公示、知识产权保护等基本法律制度以及婚姻家庭法律知识、责任。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内容后学会基于理性角度分析现实生活纠纷与矛盾,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加以解决,强化义务与权利意识。其次延伸教材法治知识。高中政治教师需适当扩充教材法律文本,通过扩充政治教材涵盖的法律文本和知识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法治知识理解,为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做好铺垫。
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一方面可选取已经取得审理结果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应承担的后果以及案件的裁决依据和案件审理程序,明白法治的公平公正。例如,在开展“全民守法”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酒驾肇事案例,通过新闻截图、法律文件展示、庭审宣判视频播放、肇事者与受害者家属采访视频播放等,让学生直观了解违法犯罪的代价,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对他人的伤害,使学生增强守法观念。
另一方面,教师可选取正在发生且常见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从法治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对广场舞扰民案例进行分析,跳广场舞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广场舞扰民则违背了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损害了他人利益,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寻找解决方案,让学生明白在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不可损害他人利益,培养学生的守法观念。
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课堂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组织者与指导者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全面调动学生探究政治知识兴趣,并基于此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首先,运用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议题式教学具有显著优势,不单单要为学生展示教材知识内容,还要展示集开放性、引领性、价值性等于一体的重难点。学生在教师制订的规则下可自由讨论主题,有利于激活学生法治思维,更为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做好铺垫。
其次,运用情境教学。情境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相关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强化学生情感体验。高中政治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同样可创设情境,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要求。以“法治社会”教学为例,教师为学生创设运用人民调解制度化解矛盾场景,借此强化学生公正、平等与法律权威意识等。在具体活动中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其中一名学生扮演调解员,另外两名学生扮演因生活琐事打架斗殴的邻居。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先稳定双方情绪,随即站在公正公平角度分析打架斗殴后果,再为对方科普法律知识,最后双方和谐解决问题。学生在情境中能充分体验和感悟法律法规的权威,进而强化法治意识。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善于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如果想要推动学生政治素养发展,那么就要强化活动与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可开展课外法治征文、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社会调查、法治手抄报等课外实践活动。
例如: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时,教师可精选当前社会热议案例或与学生现有认知产生冲突案例:“一名产妇术后出现大出血,该名产妇血型为AB型,但所在医院缺少此血型,事情突发紧急,义务献血者也未及时赶到,该医院妇产科手术医生为产妇献血200毫升,产妇转危为安。”教师让学生相互评价医生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要求,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医生这样做十分不妥,违背法律规章制度。也有学生认为,事情紧急,应据实际情况择定。最后教师公布该案例处理结果:“卫生厅认为该医院违反《献血法》规定,将不符国家规定标准血液用于患者,通常由血液中心供给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对于医院做法决定处以6万元经济处罚。”通过典型案例使学生知道法律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的存在,从而形成敬畏法律思想意识。
通常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后就要学会遵纪守法,一般大部分高中生基本没有主动犯法意识,然而小部分学生会在不自觉中触犯法律。例如:在过马路时闯红灯,此时就违反交通法规,然而学生在中国式过马路思想指导影响下往往会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意识,进而出现违法。例如:部分高中生喜欢和其他人开玩笑,或联合其他学生取笑或欺负特殊学生。可能学生单纯觉得好玩,殊不知已侵犯他人权利,违背法律。政治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时应明确告知懂得法律严肃性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四、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先生的这一教育理念非常具有前瞻性与指导价值,当前的很多教育活动都践行了这一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应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不仅是理论教学,还应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深刻掌握知识,特别是法治知识的学习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能够学用并举,将法治理念深入脑海深处。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要落实法治教育,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培养其法治意识,促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自主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郭淑清,孙楠.大中小学思政课堂中法治教育一体化问题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