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由“法治”取代“人治”
2022-06-19张凤
张凤
今年任教的年级,由于疫情的影响,学生经历了将近半年的居家网课经历。接班之初的最大感受就是一个字——“累”,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许多行为表现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严峻的形势使我不得不思考以往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之处。首先教师很累,上至贯彻落实各级领导的教育意图,下到布置督促检查每天的作业、清洁扫除,事无巨细,班主任可谓“事必躬亲”“呕心沥血”。其次学生很苦,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切事务都听命于班主任,创新精神受到了束缚,主人翁意识受到了制约,导致自觉性越来越弱,依赖性却越来越强。
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的管理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批评或表扬往往由于教师的情绪或对学生潜在的主观印象,而表现出程度的差异或方式的不同,这也导致教师的威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低。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单一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学及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也难以及时得到纠正,以至于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成为一句空话。
基于这些现状,班级管理改革迫在眉睫。多年来,我一直尝试一种崭新的班级民主管理模式——“法治”,可是在这个班级中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起初还有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时间以后,班上就出现了学生之间相互推诿、职责不明、积极性不足的状况。于是在某个班会上,我带领学生对已有的班规进行了大胆修订,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规。因为如果班规不是来自学生而仅仅来自教师,是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的,而制订班规的過程恰恰是一次民主启蒙的过程。在整个班规修订的过程中,学生们非常踊跃,主人翁精神被大大激发了出来。
在班规制订接近尾声的阶段,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把我们班比作一个家的话,全班谁是这个家的家长?”学生们齐声说:“老师!”也有学生补充道:“还有其他老师!”我斩钉截铁地说:“大错特错!”学生们纷纷愣住了,我真诚而严肃地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包括班主任。如果说咱们班有家长的话,这个家长就是班规。我们不服从于任何一个人,除了班规。”学生们显然很惊讶于我的观点,没有一个人说话,教室里异常安静,我接着说:“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同学们违纪会得到惩罚,为什么教师可以例外?”片刻之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学生们的掌声里能够看出,他们理解、支持了我的观点。
接下来我就在班规中专门设置了针对“班主任”的惩罚内容,并作出以下规定——每月出现下列情况的,均罚款两元或罚扫教室:1.对学生发火超过一次;2.上课拖堂超过两分钟;3.错误批评学生一次;4.用不文明语言侮辱学生的人格;5.未经学生允许占用自习课时间;6.执行本班规不严格。学生们每月以不记名的形式对班主任的工作投一次信任票,如果信任票未获半数,罚扫教室一次;连续多次未获半数的,由班委向校长写投诉信。同时规定对班主任的惩罚由班长执行,体现出了班规的“自治性”。
现实告诉我,所有的教师都是班集体中平等的一员,班主任不能把班级管理的效果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哪怕这个人是班主任的“个人权威”。我们要把希望寄托于班级中的所有人身上,把教师个人的权威融入制度,也就是我们的班规之中。班级管理的意义不仅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艺术与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使教育真正充满平等意识与民主精神。
班主任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是由于每届学生、家长和教师不尽相同,面对的问题也多种多样。而班主任要想恰当解决这些问题,“慧心”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不断进行学习,学习内容上到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下到提升自身班级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的知识。只有这样,班主任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和新环境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遇乱不惊,沉着应对,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
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虽然这项工作有时让人感到失落,却让人难以割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