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长出的歌
——访山东民歌演唱家贾堂霞

2022-06-18

轻音乐 2022年6期
关键词:歌唱家王老师民歌

红 雨

一个从艺四十年的歌唱家,要说举办一场音乐会不是啥新鲜事。但歌唱家贾堂霞2013年孟冬的那场演唱会则意义特殊。筹备了六年、倾注老师多年心血的山东民歌演唱会却因为恩师的突然离世改成了以缅怀恩师王音旋为主题的追思会。这也意味着她从老师手里接过山东民歌传承的薪火。没有人比贾堂霞更清楚,如果没有王老师,就不会有这场演唱会,更不会有自己今天的艺术成就。

从一个爱唱歌的农家小妮子成长为山东民歌演唱家,这位从齐鲁大地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民歌中浸着浓浓的乡音乡情,她的每一个脚印里都长满故事……

本文作者采访歌唱家贾唐霞(左)

一、大地不是蜜罐

山东济南东郊有个玉龙村,它早年叫石旮旯村。石旮旯村有个小姑娘叫红霞,多年以后,这个叫红霞的小姑娘成为全国知名的歌唱家,她叫贾堂霞。贾堂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要提及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还有那个听起来土了吧唧的小村子。

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贾堂霞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个弟弟。爹在她出生第六天就去济南钢铁厂当了工人,微薄的工资只够每月给家里一块钱。娘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可不管她怎么拼命干活,一年到头还是欠生产队的钱。

贫穷、挨饿是那时人们生活的常态。正在长身体的红霞总是用苞米面糊糊充饥。而且早餐吃完后要等到下午放学才能吃上第二顿饭。幸运的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红霞的内心却是喜悦富足的。她喜欢唱歌,还在县文化馆学了两年多的戏曲,经常代表县里参加文艺汇演。记得有一次参加全县歌唱比赛,头天晚上,娘特意把她的小布鞋刷干净放到炉子上烤,准备第二天上台穿。可干了一天活的娘太累了,坐那打了个盹儿,等她闻到糊巴味惊醒,小布鞋的底儿没了一半。第二天,小红霞没事一样从从容容走上舞台放声歌唱,没人知道她的脚掌是踩到地面的,即便这样,也没耽误她在全县比赛中拿一等奖。

有些苦是一定要经历并且好好留存的。它能让你逢遇幸福时倍感甜的浓烈、甜的宝贵,苦本身更能治愈懒惰和矫情;它就像不能直接当饭吃、却能长出粮食的泥土,给你活命和拼搏的能量,给你撑起自己的骨骼。

不过笔者采访贾堂霞时,她一直在讲她的幸运和幸福,在人生不同阶段总是遇到贵人,而这幸福之源就是认识王音旋老师。

王音旋教授是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1948年,12岁的王音旋就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了文工团团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到前线为志愿军演出。她曾为经典电影《苦菜花》《红日》《大浪淘沙》等配唱过插曲,她演唱的《谁能比得上咱》《我的家乡沂蒙山》等歌曲广为流传。在教学方面,她培养了王世慧、罗余瑛、贾堂霞等一批有影响的歌唱家。

1986年的春节,济南市要举办一个“唱家乡 赞泉城”的文艺汇演。历城县的老师专门为贾堂霞写了一首歌《唱唱俺唐王大白菜》。贾堂霞带着这首歌,还有吕剧《婆为媒》的唱段在比赛中获得了济南市一等奖。这个消息传到省文化馆,省里正在筹备华东六省一市的民歌比赛,主要负责人就是王音旋的爱人、著名作曲家金西,王老师则是培训演员的艺术指导。

一天,历城县文化馆馆长接到一个电话,说省里准备来15个老师想看看那个唱唐王大白菜的小姑娘。贾堂霞把当时的汇演曲目又唱了一遍。看完表演后,王老师用手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问:“小姑娘想不想学唱歌啊?”

她怯怯地回道:“都行,无所谓。”

后来贾堂霞告诉我;“当时我很自卑,也不确定老师会不会看上我,如果行当然好,不行还回家种地呗。”

也许,正是小姑娘身上的纯朴劲和与生俱来的灵性打动了老师们。金西老师觉得这个孩子会表演,那双眼睛能替她表达没说出的话,她的歌里有灵,有韵,万物有灵的灵、生活入韵的韵。当时,音乐学院里盛行西洋唱法,而这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姑娘,她的歌风宛若齐鲁大地上翻滚的麦浪,摇曳的野花,淳美间荡漾着自然的气息。那是山野的清风、天空的甘露和大地的泥土混合的味道。贾堂霞就这样成为王音旋的学生,踏上专业学习之路。

大地不是任何人直接的蜜罐。但正是它那历经千秋万代留下本原的泥土,有苦有涩有历史有今天的泥土,长出花,长出草,长出庄稼,长出生活的蜜。

二、大生态和小气候

王老师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辅导贾堂霞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的民歌比赛。贾堂霞后来听说本来业余组的人选已定,她来了自然就顶了别人。当然,那时的老师选拔人才完全出于公心,像贾堂霞这类学生实属难得,既会唱民歌,又有扎实的戏曲功底。民歌与戏曲本就有着相同的基因,只要你认同脚下这块土地,那根脉上生长的文化就会一通百通。几十年下来,贾堂霞在民歌表演上有其独到之处,她特别感念传统戏曲文化的滋养。

贾堂霞幸运地跟王老师学习。比赛时间临近,从演出作品到穿什么服装、鞋子,都由王老师一手操办。她亲自带贾堂霞到戏曲服装厂花200块钱做了一套紫色真丝演出服。在那个年代,这套衣服差不多抵得上一个人俩月的工资。贾堂霞把她视为传家宝,采访时,她特意从衣柜里取出熨得板板正正的衣服。

演出那天,贾堂霞表演山东民歌《对花》,当她从幕后踩着小碎步出场,仿佛天边飘来一朵紫色的祥云。她的歌声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也给自己带来好运。

第一次登上这么大的舞台,贾堂霞获得了业余组第三名,表现着实不错。其实,在跟老师集训期间她已经声名鹊起,一些文艺团体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在她犹豫之时,莱芜钢铁厂拿着农转非的指标直接找到王老师的琴房。1986年,贾堂霞成了莱芜钢铁厂艺术团里的一名演员。

工作单位变了,可学习从未中断。厂里和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办了一个成人大专班,贾堂霞有幸继续深造,更幸运的是艺术团团长带着她又找到王老师,给她单独上课。

1986年,王音旋查出糖尿病。她对贾堂霞说:“我身体现在不太好,但是你的学习不能耽搁。这样,我给你推荐韦有琴老师,让她带你。每个星期老师带着你到我这来会课。” 1987年的春天,王老师推荐她正式到韦老师门下继续深造。

韦有琴是山东歌舞剧院的演员,唱的《沂蒙山小调》全国闻名。韦老师从没带过学生,贾堂霞就是她的处女作。韦老师每一堂的教学笔记都做得极其认真。贾堂霞每个星期跟韦老师上完课,师生俩再去找王老师会课,王老师给她们设定下一个培养计划。

贾堂霞何其幸运,两位歌唱家共同指导她一个人,山东师范学院还有一位马文标老师在学校课上教她科学发声方法;两位歌唱家教的是方法加民歌的味道。两年下来,她不仅拿了学历,更提升了学养,她的舞台从山东延展到全国。1987年,贾堂霞获山东省青春歌手一等奖;1988年,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荣获业余组民族唱法第三名。赛后,中央电视台特意为她颁发了一个特邀演员证书——比奖项更高的殊荣。

1990年,幸运女神再次来到贾堂霞身边。中国武警文工团到山东招民歌演员,请王音旋老师推荐。王老师说:“目前我们山东真就有一个好歌手,她在韦有琴老师那学习。”

韦有琴带着贾堂霞拎着十斤大葱来到北京考试。贾堂霞个子小人,人又瘦,不一会就没劲了。韦老师接过那捆大葱:“来,我帮你提着!”

贾堂霞清唱了一曲《蒙山沂水我回来了》,由山东本土词曲作家曲波、殷怀禄创作。这首歌日后成为她的代表作。韦老师就在她们租住的一间地下室帮着她考前辅导、练声,找到最好的艺术感觉。

一曲定乾坤,贾堂霞考上了!娘俩高兴得竟然从武警文工团一直步行到北京站。一路上说啊、笑啊、兴奋啊、激动啊。走饿了,看见一个刀削面小餐馆,贾堂霞请老师吃了三块钱一碗的刀削面,加上八块钱的地下室,给罗伯伯买了一只北京烤鸭。说到这,贾堂霞眼里泛起泪花,“这就是当时我能为老师做的一切,那时实在是没钱。”

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在自己的勤奋求索中,贾堂霞这只“钢城小百灵”蜕变成“军营小百灵”。1991年,她特招入伍,成为中国武警总部文工团的一名独唱演员。

三、根子就是要向下生长

2002年,韦有琴老师去世。贾堂霞常想,作为韦老师的亲学生,我该怎样把老师的这些民歌传下去?

1998年她已从部队转业到中央民族大学,担任附中音乐教师。韦老师去世后,她和爱人总是抽时间看望王音旋老师。

2005年的一天,在王老师家里,师生俩又聊起山东民歌,贾堂霞提出个想法:“老师,我想找个机会在北京搞一场山东民歌音乐会,把您和韦有琴老师教我的山东民歌出一个专辑。”

“好啊!我也正想把我这辈子唱过和了解的山东民歌重新整理一遍”,王老师眼里闪着光芒,“堂霞,咱俩想到一块了。这件事你就放手去做,我给你做艺术指导。”

“有您的辅导,我心里就更有底了。”

“但是我有一个要求”,王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你要走到民间,向民间艺术家学习。”

王老师让她下到民间采风,却是她没想到的。这些民歌都不知唱了多少遍,有必要再去采风吗?王老师看出她心里的不理解和小排斥,耐心地做工作:“堂霞,你是山东培养的民歌手,你有责任把山东民歌传承下去。你要做这件事不在于你唱多少,而在于你能不能唱出你自己的魂、你自己的音;同样搭时间、搭金钱,你唱出来的如果只是外表上出点彩,那还有多大意义呢?堂霞你记着,你采风回来唱出来的山东民歌,不但会跟别人不一样,也会跟从前的你自己不一样,如此你才可能让你的歌成为标杆,成为经典。”

谨记恩师教诲,贾堂霞和同是教师的爱人从2007年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搜集、整理山东民歌的征程。一到寒暑假,他们把孩子托付给父母,按照老师圈定的地方,背着行李走向乡间旷野。他们走访了平邑、费县、苍山、临沂、沂水、莒县、淄川、菏泽、淄博、青州、德州、聊城、烟台等很多地方。

扑进大地的怀抱,贾堂霞顿悟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歌,也渐渐领悟了老师的用心。王音旋老师不愧为民歌大家,她的视野和思想的羽翼早已延伸到大地深处和更远的未来。

贾堂霞向笔者讲述了很多采风中的难忘故事。2010年,她来到《包楞调》的故乡——菏泽市成武县。《包楞调》是山东民歌中的经典。在当地文化馆的协助下,她拜访了这首歌首唱者,同时也是这首民歌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宋惠芳老师。之后她们又找到了这首歌的搜集整理者魏传经老师。那天一大早她们来到魏老师家,老人家掩不住地兴奋:“以前来了很多人都是写论文或是音乐学院搞研究的,歌唱家还没来过,你是第一个到这采风的。你看,我还额外给你准备了一首民歌叫《绣花针》。贾老师,您看看有没有机会把这个歌唱唱。”

这次她可是找到了真人珍品。过去只是唱谱子,没有更深地去琢磨作品到底反映什么。原来《包楞调》从前是民间表现中年妇女赶庙会“担经”时演唱的,祈求五谷丰登。很多人一起挑着担子,前面是一个香炉,后面是红布做的鲤鱼。民间传承的这版它并不那么快。因为女人得一边挑担子,另一只手还摇着扇子,它不可能是快节奏的,而是随着担子颤悠悠的节奏唱出来。

当贾堂霞把采风后的《包楞调》唱给王老师听,王老师激动地说:“太好了!太养耳了!这《包楞调》韵色浓,味道美,风格鲜明。堂霞,我让你下到民间去真是太对了,这是多大的收获啊,无价之宝!”

从成武回来一年多,魏传经老师就去世了。庆幸的是,原汁原味的《包楞调》《绣花针》没有失传。随着老先生们相继离世,贾堂霞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再不抢救真的来不及了。

2013年,贾堂霞山东民歌音乐会已经在北京排练。 除了王老师,民族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学院的曹文工教授从她一开始做山东民歌传承,就给予她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曹教授见证了她从头到尾自掏腰包完成了一系列采风录制工作,投入已过百万。贾堂霞音乐会所有歌曲的编曲、指挥,包括录制专辑的监棚都是由曹老师担任的。曹老师选择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乐队给她伴奏,是想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歌传承给孩子们。

2013年的8月21日,一大早贾堂霞和爱人到王老师家,她把音乐会所有曲目提前用钢琴伴奏的形式唱了一遍,拿着录像向老师汇报。那天王老师格外精神,连着三个小时不停地给她讲课,指出她表演方面的不足。后来王老师儿子告诉她,为了给她上课王老师提早去做了透析,所以才那么精神,她一走老师马上给儿子打电话,“快点把我送医院!”

贾堂霞万万没想到,这竟是老师给她上的最后一堂课。50天后,这位为中国民歌倾注了毕生心血的音乐教育家、歌唱家永远离开了她眷恋的齐鲁大地,离开了她深爱的民歌事业和她心心念念的学生。

老师逝世以后,贾堂霞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之中,作为老师亲手栽培、厚爱有加的学生,她从不敢懈怠,她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老师生前的夙愿,告慰老师的在天之灵。2013年11月30日,贾堂霞经典山东民歌音乐会以“缅怀恩师王音旋先生”为主题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成功举行。

一晃,老师走了快十年了。每年清明,贾堂霞都会独自来到英雄山下,在老师的墓前向她汇报山东民歌传承的进展情况。2015年10月11日,由王音旋担任总策划和指导完成的一套经典山东民歌专辑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正式出版发行; 2019年,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培养山东民歌人才,贾堂霞担任主讲老师。2020年10月28日,贾堂霞《历城民歌》专辑首发在济南历城区隆重举行,里面收录了21首历城民歌。这么多年,贾堂霞也像她的老师那样手把手带学生,口传心授几位恩师的手眼步法。王老师去世后,她又找到和老师同时代的山东民歌演唱家,85岁的李兆芳老师继续学习。

贾堂霞每年都会回到那片生养她的土地。她永远记着老师给她专辑的题词:“向民间学习,为人民歌唱。”她知道,要想唱好民歌,不但要找到歌唱的位置,更要找到脚下的位置。民歌的根就是要向下生长、深扎大地,民歌的魂永远都在平凡而又了不起的泥土之中。

猜你喜欢

歌唱家王老师民歌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草丛里的歌唱家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