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蜡染图纹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18舒鹦姿
舒鹦姿
(怀化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1 湘西蜡染简介
1.1 湘西蜡染的发展历程
蜡染是流传于湘西的古老民间工艺,主要存在于湘西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少数民族地区。蜡染的全称为“蜡防染色”,与绞缬、夹缬一同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湘西蜡染的历史和文字记载很少,但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有一个叫靛坊的地方,从这个地名就可以看出它盛产蓝靛——蜡染工艺的重要原料。它聚集了许多染布坊,形成了一个大型的蜡染行业。直到20 世纪70年代,湘西还有数百家染坊。蜡染采用的染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蓼蓝,从蓼蓝中提取的蓝靛是完成蜡染不可或缺的基本染料。根据过往已有资料记载,除了龙山县有大量的“蓝靛作坊”外,湘西土乡苗族村寨种植非常普遍,产量也非常可观。每年3 月,就像种植甘蔗一样,采用扦插种植,而6 月到10 月,则采摘幼嫩的树枝和叶子并将其浸泡在干净的水池,浸泡至烂,然后去除木纤维,倒入石灰水。只要一天一夜,池底就会产生一种蓝黑色的物质——染料蓝靛。但是,与现代技术合成的蓝靛相比,其纯度相对较低。
1.2 湘西蜡染的制作工艺
湘西蜡染以家织土棉布为主,使用亚麻、丝绸面料较少。布料表面的花纹和图案是用纯蜂蜡(作为抗染剂)绘制的。在操作过程中,将装有蜂蜡的金属罐在木炭加热至熔化,当蜡液表面弥漫浅青色烟雾时,即可进行蜡涂。蜡画使用一种特殊的铜蜡笔,沾取熔化的蜡在布上画图案。蜡模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染色。在使用蜂蜡的染色过程中,涂有蜂蜡处,织物纤维被封存,染料无法渗入。然而,在染色周转过程中,由于织物表面起皱,蜂蜡会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变化多样--厚、薄、弯、直、稀、密,染料浸泡后会被染成一条冰裂纹,其被称为“蜡染之魂”。这种冰裂纹的变化是自然产生的,不能采用人工手段进行模拟,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完成染色后,将整个织物浸入烧开的水中,其中的蜂蜡马上就会在烧开的水中溶化,原先覆有蜂蜡处就会变回织物原本的颜色。最终,通过净漂除碱和浮色,即完成了湘西蜡染的所有流程。
蜡染是湘西女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她们的头巾、衣服、裙子和绑腿,都是通过蜡染制成的,其他物品如伞套、枕巾、米篮、毛毯、书包和背带也都是用蜡染制成的;部分苗族女性在衣袖、裙子和衣服前后边缘装饰蜡染图案;特别是用于背孩子的肩带,经过了精细染色,通过蜡染使得肩带变得更加精致美观,除了蓝色和白色外,有些还被染成带有红色、黄色和绿色等明亮欢快的颜色,摇身一变,增添了几分明亮欢快的感觉。民间蜡染的纹样主要有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大多数自然纹样是动物和植物图案,大多数几何纹样是自然物体的抽象化。例如,布依族和侗族喜欢采用几何图案,主要是图腾图案,包括太阳纹、云雷纹、和回纹,这些图案连续而对称,简单而优雅;而苗族蜡染的图案则具有史书的性质,如盔甲、文字、写意、抽象,无拘无束;有些人仍然使用古代铜鼓的图案和民间传说中的素材,有些是日常生活中的花、鸟、昆虫和鱼,各族蜡染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2 湘西蜡染图案设计元素分析
2.1 湘西蜡染图案题材特征
湘西苗族蜡染图案在题材上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和几何。每种主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主题下的蜡染图案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见表1)。常见的动物蜡染图案有龙纹、鱼鸟纹、龟纹、蝴蝶纹等,这些动物图案是由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演变而来的[1]。
表1 湘西苗族蜡染图案题材分类汇总表
“龙”意味着苗族男子强壮健康,“龟”意味着苗族人民健康长寿。它主要用于桌布、围裙和围巾。对蝴蝶的尊重和崇拜在当地的历史创造史诗古语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蝴蝶被认为是世界上万物的祖先,它生长在枫树上,可以使人们趋吉避凶,消除灾难,带来丰收与和平,因此,蝴蝶图案积淀了原始的祖先崇拜意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苗族特有的文化意识[2]。
通过采访和调查,我们知道湘西蜡染有很多美丽的植物图案,而且,它与中原汉族的植物形态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多在山上的田野里看到花草,如棉花、桃子、梨、蕨类等。
几何纹的类型相对丰富,包括漩涡纹、铜鼓纹、螺旋纹等,其中漩涡纹相对突出。在苗族蜡染图案中,漩涡图案是最美丽的一种,因为它在视觉上非常抢眼,在内容和意义上也是人们谈论最多的图案之一。比如在湘西考察的时候,一位老苗族告诉我们,很久以前,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女孩生病了。她的姑姑从山上捡回了一种叫朗香阁的嫩苔藓。吃过东西后,女孩几天内就从疾病中康复了。为了感谢这种救命草,小女孩把它画在衣服上,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救命的恩典。无论哪种蜡染图案,都积淀着湘西苗族的历史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主要侧重于表达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愿景。
2.2 湘西蜡染图案造型特征
2.2.1 写实表现方法
在技法上着重于还原物体本身的形态,在塑造上着重于自然,在表现方法上着重于保留了图案本身,题材上多以图腾崇拜和崇尚自然为主。写实的描绘方法,细腻的线条,富有灵性的美感。自古以来,鱼是吉祥富贵的代表,各种艺术创作中不乏鱼的身影,“金玉满堂”、“连年有余”“鲤鱼出水”、“双鱼戏水”、“鱼跃龙门”等,鱼是各种艺术创作的主题,表达了湘西人们对鱼的赞美和喜爱[3]。作为传统吉祥图案的代表,蓝印花布中以鱼为主题的作品丰富多样化,鱼的图案更是灵活多样。如图1 图2 所示。
2.2.2 图案变形表现手法
通过联想、重组、夸张变形手法对花卉、几何及动植物等对象进行抽象化加工,赋予对象于神态特质和意趣[4]。湘西蜡染图案里的星辰山川纹,已不是我们熟知的客观的星辰、云朵、山川、江河等,它是经过高度抽象后形成的,然后将图案和图像结合起来,使这些抽象的图案不仅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而且还具有浓厚的历史内涵。如图3 所示。
2.3 湘西蜡染图案色彩特征
湘西蜡染图案的色彩可分为黑白和彩色。其中,黑白蜡染图案主要有细线条纹图案和粗线条纹图案;而彩色蜡染的图案多种多样,一般为浅色和深色两种类型。
相比之下,黑色和白色蜡染图案更常用。通常,由粗线条组成的黑白蜡染图案统称为“大花”或“粗花”。这种以黑白蜡染为基础的粗线条图案历史悠久,风格古朴典雅,其必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重新加工和绘制。但对于由细线组成的黑白蜡染图案,更多地被称为“小花”或“细花”,这种以黑白蜡染为基础的精细线条图案,精巧而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在实际绘制过程中,必须一次绘制完成。
对于彩色图案来说,实际生产过程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过程更繁琐。彩色染色背扇的形状和组成与黑白蜡染背扇大致相同,但这种颜色应用并不广泛。例如,在目前的工艺技术条件下,虽然可以制作红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的蜡染织物,但与蓝底白花相比,这些彩色蜡染织物还是比较少见的,即使是在传统工艺中,这些彩色蜡染织物也不存在,这主要是受到染色颜料染色温度的限制,只有靛蓝染料在冷水中染色效果好,不易褪色,而其他植物染料只能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染色棉布,由于蜂蜡将进入熔化状态,因此无法保证图案的完整性。
3 蜡染图纹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3.1 湘西蜡染图案纹样与现代服装造型设计的结合
湘西蜡染布图案是湘西人民在长期工作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图案,是我国传统的印花技术,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质感,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湘西蜡染图案图案形状简单,意义深刻,湘西蜡染图案造型注重形象的表达,而不是对具体事务的描绘。在实际使用蜡染图案进行现代服装造型设计时,不会刻意模仿本身,而是要塑造表面,而强加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则要吻合图案规律和人体的运动与成长规律来设计,并根据人体的需要和服装的变化进行夸张和分解。在现代服饰中更加的注重形体的表达,蜡染图纹在人体的重要部位进行表达更加突出形体.符合现代人们大众的审美.
3.2 采用高科技将蜡染图纹应用到现代服饰中
现代高科技手段也在逐渐代替手工加工,做出传统蜡染手工艺相同效果,使蜡染图案图案可以在现代服装上表达出来。例如,采用电脑绣花进行贴片,通过机器绣花或机印染可以加快其制作效率和突出其效果等,通过机器绣花还可以对织物进行图案的数码印花;而水晶热片也可以将蜡染图案放在织物上,或用珠子绣出效果,这些机械化生产的蜡染图案图案用于现代服装的设计,也为现代服装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3 蜡染图案纹样在现代服装上的局部应用
蜡染图案所展现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在现代服饰中应用不仅可增加其内涵也可增加其美观性。在蜡染服饰的设计中将蜡染图纹应用其中,将深厚的形象传统文化作为设计语言和手段,增加了现代服饰的深度和内涵。运用蜡染图案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主观需要,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心应用的方法进行插入设计。将传统的蜡染图纹中重复或者局部进行放大运用到现代服饰引人注目的部位如:襟边、领部、袖口、口袋边、裤侧缝、肩部、臂侧部、体侧部、下摆等部位,在湘西人民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如:植物纹,几何纹,文字纹,鱼鸟纹,蝴蝶纹,寿字纹,铜鼓纹等,将这些图纹进行局部放大应用到服饰的各各地方,代表不同的寓意,如鱼鸟纹,在湘西人们眼中,鸟代表男性,鱼代表女性,鱼鸟纹则代表夫妻恩爱的图案,这样的寓意则多会用在现代服饰情侣衣服的袖口,下摆等位置。采用蜡染图纹地设计元素使得服饰更加的有其内涵和韵味。
4 结语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出大力支持发展湘黔少数民族工艺品,其中第一位重点支持的项目就是蜡染。本文以湘西蜡染图纹传统传承为基础,通过解读湘西蜡染与图纹的发展历程与种类、特征等信息,利用高新技术取代传统的蜡染工艺,在湘西蜡染的保护与传承下,与现代化服饰接轨,积极探寻文化创新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