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鞋履品味元代文人的生死观

2022-12-13四川余淼

西部皮革 2022年11期
关键词:马致远元曲样式

文 四川/余淼

在有限的生命之中,用旺盛的生命力来对抗时间的残酷,是大多数人们的自然选择。这种符合情理的自然选择,在古代文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心境里充满了挣扎和无奈。一方面深受儒家孔孟思想影响的文人群体,渴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在现实生存环境的逼迫下,许多文人群体甚至无法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这种充满了挣扎与无奈的现实境况,在元代文人身上体现得更加鲜明。

不同于其他朝代,元代的文人士大夫几乎被统治者主动放逐到社会边缘。为了便于统治,元代统治阶级蒙古贵族们实行“诸色户计”制度。这种制度将当时的社会职业分为十类,按照职业高低贵贱进行排序,其中儒户也就是文人知识分子被排为第九户,从等级制度来看,儒户仅高于乞丐。虽然文人仍有出入朝堂的机会,但是来自于统治阶级的不信任,让即使到了朝堂的文人们仍然在内心里有着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源自心底的无奈,被现实的各种境遇不断强化。于是,被统治阶级边缘化的文人群体,主动自我放逐,与市井之徒为伍。元曲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群体的加入,在现实逼迫下,文人一方面继续在底层苟且生存,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对抗时间的残酷。在生存与生活的两难境地里,像马致远这样的文人才华横溢,又颇不得志,才写下了《夜船行》这种元曲上品,也才有了“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别”这样的千古名句。

“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别”,意思是“看着镜子里面自己的白发,上床脱鞋和鞋履作别”。细品开来,文中的深意便是自己已老,上床之后便未必能够下床。结合中国古已有之的鞋履风俗,再来品味此句便更加容易读懂。古人讳生死,一般不会直接来写生死,往往会采用隐喻或者意象。相比于使用其他隐喻,别鞋履为古人所倾向。为何与鞋履作别,会成为古人隐晦表达死亡的象征呢?这种隐喻的背后,大有深意。古人的起居环境不比现代。元代时期,尽管当时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铺砖或者铺木地板仍然是只有贵族和大户人家才能享受的待遇。普通人家地面便是夯土或者三合土,即使没有污物,但是也谈不上干净。马致远等元代百姓们,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情那一定是穿鞋,否则自己的袜子会被弄脏。于是起床穿鞋,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而每晚睡觉之前最后的一件事情便是脱鞋。鞋子的一穿一脱意味着一天的开始与结束。鞋子的一脱不穿便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种“接地气”的隐喻,即符合了元曲雅俗共赏的特征,又让读者能够深切且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转瞬即逝。这种对于生死无法掌控的无奈,被鞋履脱穿的简单动作所具象化,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马致远所代表的一众元代文人,在现实生活之中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和压抑无法纾解,生死的恒久命题又一直缠绕在心中,两种情绪反复纠结所带来的困扰足以让人白发频生。元代统治阶级蒙古贵族在征服其他地方的过程之中,兼收并蓄,发展和丰富了元代鞋履样式,包括马皮靴、毡靴、绢鞋等样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多民族大融合的元代,因战争或迁徙来到中国境内的西亚和中亚民族,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鞋式带到中国,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虽然从诗句之中,我们尚无法推测出马致远所描述的鞋履究竟是哪一种鞋式。但是考虑到马致远的家境富足,又曾有过至仕的经历,或许他所说的鞋履是皮靴或布鞋之类。鞋履样式的贵贱,并未影响马致远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在生命无常的面前,马致远清晰的意识到这些鞋履都是身外之物,显然无法改变时间的残酷。在夜晚萧瑟的江风里,马致远望着鞋,缓缓睡去,心中带着无限的感叹和惆怅。

在常人看来鞋履只是寻常物件,但是在文人眼里鞋履是比风花雪月更加恰当的意象。鞋履的穿脱如同每日生活的轮回,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之中,也许人们会习惯,但是马致远所在的文人群体,深刻的意识到这种稀松平常的动作随时都会被命运叫停。一句“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别”,道出了许多心思,又说不尽许多情怀,一双随脱随穿的鞋,终是成为了心中情绪出逃的窗口,酝酿成了千古的元曲第一。

猜你喜欢

马致远元曲样式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天净沙·秋思》新编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马致远及其神仙道化剧创作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