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的区域性研究

2022-06-18张学君

支部建设 2022年13期

□张学君

朔州市平鲁区迎恩堡村一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共同富裕。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注重消灭贫困、持续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达到共同富裕,这既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更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为此大力开展扶贫开发之后,接续展开的乡村振兴战略正当其时又十分必要。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的现状

(一)脱贫攻坚村已有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5日向世界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大获全胜,原有农村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贫困县贫困村一并退出贫困序列,彻底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历史性解决困惑人类发展的绝对贫困问题,全国贫困县全部拔掉穷根脱贫致富奔小康,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国家在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扶贫的开发资金投入大、项目落实准确、全流程监督检查,脱贫攻坚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范围有效拓展,有的部分以前缺失的也进行科学的扩展重建,环境全面改观、教育全部保障、医疗应保尽保、卫生状况良好、扶贫效果明显。脱贫摘帽只是总结过去,乡村振兴是新征程新起点,脱贫攻坚村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历史观,统筹发挥“德治”“法治”“自治”的作用,产业发展从“输血”转变为“造血”,脱贫攻坚加快推进贫困村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融合发展、产业提质增效、增加信息技术手段,价值链、产业链有效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开产品销路、市场份额明显扩大,农业产业持续增收作为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致富主要依靠。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选优配强农村工作队伍,实现扶贫工作、乡村振兴的精准对接,抽调大学生到村任职、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产业能人回村任职等系列人才引进措施助推乡村发展。当前,村容整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设施完善、幸福美丽的新农村初具规模,这既是展现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也是乡村振兴坚实基础。

(二)非贫困村现状

非贫困村除去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待遇,其他政策基本不会覆盖非贫困户和村集体,因此而导致非贫困村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多年没有提升改造,财政资金对于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政策性的倾斜,其他产业项目发展投入资金短缺,纳入项目库的项目中非贫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少,致使非贫困村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制约产业的发展壮大,干群都有意见。如果不重视非贫困村的发展,即使贫困村摘帽了,非贫困村又将成为新型贫困村。切实加大对贫困县、非贫困村的扶持支持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解决非贫困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加快建立和制定对非贫困村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他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掉队。

(三)城镇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

城镇化是新世纪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最为深刻的事件。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最近几年城镇化更是进入快车道,而且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快速发展趋势仍将继续。可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依然处于劣势地位。其中,农业生产过程周期长加上自然环境因素极大地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土地作为农民最根本的生产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部分土地被征用,这样迫使失地农民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体力外出务工,挣钱维持生存。由于主要劳力进城务工,留守地便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城市和乡村多年形成的结构出现二元化,在农村人口进城后户口入籍、子女入托入学、自身的社保缴纳等问题困扰他们的生活,一边是城市的不接纳,一边是农村的不想回,这样导致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城市短时间无法完全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在城市也没有归属感,进而导致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缓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停止不前,农业资源的配置无法满足市场化的需要,城市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进而加速冲击农村传统养老模式,农村养老问题凸显。

二、乡村存在的差异

(一)农村农业政策落实状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省农村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执行政务公开,开展四议两公开政务活动,保障广大农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农村政策落实处于政策落实的末梢神经,其中部分政策落实由于资金少、手续多,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认知水平较差,对有些政策理解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政策在村落实存在时间上的拖延、空间上的错维,具体为确保粮食整体安全,有落实给农民的地力保护补贴,对农业实施的保险政策做到投保标的“应保尽保” 与投保人“愿保尽保”的精准对接,实施的疫病防治补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动植物的病虫害防控等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教育培训农民,促使农民学文化,培养他们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储备人才提供支撑。

(二)农村产业项目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项目在我省目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农业生产的一般性原则,突出区位优势合理化引导布局产业发展,扩大产业资源优势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壮大走向成熟。用项目建设支撑农业发展,紧扣项目优先的战略定位,具有特色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以打造科技创新为引领核心的农业企业,促进特色作物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农业几个省部共建重点中心实验室建设,包括对研究小杂粮的种植加工,农业基因研究, 创新发展杂粮技术,创新技术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建设药茶基地,装备配套智慧农机,完善壮大冷链物流公司。在农村建立优质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扩建包括鲜花、瓜果、鲜菜、粗粮食品加工的产业链,依靠已有的科技集团公司引导协作建立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在适合放牧的区域建立连片的示范区,示范区首要任务是保护环境,适度发展牧业,按照绿色可持续可循环的方式发展现代牧业,探寻出农牧草相结合的机构模式,因地制宜的扩展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 , 创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园),培育做大做强市场规模,以市场导向为基准合理配置养殖规模,培育规模的养殖企业,肉类加工企业,注重优化产业布局,最终形成以南方的果业、中部的粮食种植、北部的牧业发展、东部的干果加工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生态功能,用生态文明的画笔描绘绿水青山,谱写农业产业转变成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展示出宜居美丽的特色和绿水青山的底色,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很大的进步,在国家推行农村厕所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中央资金支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下大力气整治人居环境明显好转,村庄供水、垃圾、道路、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生产生活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础的公共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更加完备。建立了多彩的乡村文化,囊括文体广场、放映点、广播室、图书室、宣传栏、科普活动室,乡村文化更加活跃,扩大保护传承,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具有文化遗产的农村合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当地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宣传展示和系统总结农业文化遗产经典案例,培育乡村阅读新风尚,带动农民群众参与数字化阅读,及时反映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新三农的摄影作品层出不穷,新时代的农民用自己的方式记载和诠释了新时代奋进小康路上的点点滴滴。

三、针对性的优化区域性差异助力振兴乡村

(一)乡村振兴区域差异化成果相融互促

各地农村农业基础、城乡交通、村镇发展上差异化明显,立足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推进各个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振兴推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促使区域性的差异获得充分的发展和释放,实现效能最大化,强调优化创新驱动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加大政策扶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规划,完善名优特色产业成果的质量提升效能放大,积极布局各地区系统完备的特色产业成果体系,重视产业的后续发展,推动产业积极健康有序发展。对具备区域性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成果要发展壮大,建设符合区域发展的生产基地标准,培育区域性专属的企业集团从事农业生产,打造符合区域性生产的拳头产品和品牌,对如何发展拳头产品和特色产业形成有针对性的扶持规划指导,按照科学有序的方式因地制宜落实农业人才、财政资金、科学技术倾向农村地区,让产业规划合理,农业产地环境优美,品牌品质过硬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主导精细深化农产品加工,引导扶持大型农企为振兴乡村贡献力量,在农村新建标准化、智能化工厂,创新发展基地加企业的经营模式,把住农产品质量的关口,守住农业绿色发展底线,推进农产品初、精加工,扶持农民参与贮藏、分级、保鲜、包装等环节增加收入。逐步延伸快递网点到村,发展电子商务,为农业发展提供便利,为产品输出铺平道路,这既可以拓展农业功能,又可以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缩短产品流通时间,实现价值最大化。

金融、土地、人才也至关重要,发展必须依靠金融服务,创新灵活可行的小额信贷产品服务农村企业发展,建立完善用地政策,结合发展需要,统筹安排落实用地管理,建立健全产销衔接机制,建成高效合理科学的销售网络,实施订单销售,定向销售、定产销售保障涉农企业正常盈利运转,鼓励引进人才,选优配强涉农工作人员,对农村农业企业急需的人才要优先招录,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提高防范和处置可能出现的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强化组织保障,压实工作责任工作机制,形成中央统筹调度、各省具体负责、市县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乡村振兴产业链

龙头企业的建设对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农业的高效发展重点依托产业化发展趋势进行,建立完善的农业体系,要有专业化的、科学的经营模式扶持农业继续前进,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具备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这样的企业担负着农业农村振兴的使命,企业具备引导农业产业向前发展的功能,龙头企业是专业化产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龙头企业植根于农民,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发展,龙头企业组织化程度高、科学高效的发展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的经营模式,贴近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具备先进的精深加工能力、占有相对固定的市场份额,后续的发展潜力较大、高科技新技术为龙头企业保驾护航,支撑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龙头企业依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起到一定作用,涉农龙头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资金、人才、区位、资源、自然优势,带动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建设连片的原料生产基地,为保障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打通上下游产品流通渠道,加工、生产、销售农产品,同时延伸产、供、销产业链,疏通流通渠道,打造原料运得进,产品输得出、人才留得住的龙头企业助力乡村振兴。

(三)区别对待分类检查保障振兴乡村战略实施

朔州市平鲁区白堂乡曹庄村菜农丰收后的喜悦

小康目标已经实现,中国人民迎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为此我们在完成脱贫攻坚之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是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在此过程中必需有铁一般的纪律来保障,在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发展要结合发展理念发展格局的新变化,遵循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下功夫化解乡村振兴的现实困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全过程体现监督检查,科学规范设置检查考核指标,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的核心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监督考察主要把贯彻党的政策落实落地作为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监督检查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强化政治监督,推进“三不”机制在乡村振兴全过程发挥作用,综合运用检查、巡察、派驻等方式进行监督,对违规违纪的行为,对明显的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严厉打击,以铁一般的纪律约束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乡村振兴作为投资资源密集的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大,涉及项目多、环节多、部门多、政策多、资金多,极易滋生腐败的不正之风,特别是要聚焦农村民政、教育、住建、卫健等重点部门存在资金发放和管理的重点工作,敢于亮剑,盯紧项目、资金、企业,对涉及这些领域的人实行严格管理,盯好他们手中的权利,把好运行的各个环节,在涉及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绝不手软姑息,加大党纪国法教育培训,鼓励广大干部履职尽责,为乡村振兴工作保驾护航。

四、乡村振兴进入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顺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潮流,从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出发,充分考虑当前和将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着重把握和坚持中央精神与地方特征相结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引导性,重在明确乡村振兴的大的方向、原则,突出可操作性,细化、实化中央决策部署。实事求是探索地域环境差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布局、逐步推进,最终做到可实施、易测评、能落实,保障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