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大众评价与创新路径

2022-06-18杨乐怡马小红

北京社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北京市图书馆基层

杨乐怡 马小红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近年来,北京市一直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发展,先后出台了《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等文件,持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主导的人民群众身边的便民文化设施,既是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基本保障,也是紧密联系群众的重要文化末梢,更是满足市民多元化、便利性学习和文化需求的关键抓点。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无论是在基础设施、技术系统等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运营管理、文化活动、环境改造等软件创新上,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文化设施,正面临着新时代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挑战。基层公共图书馆虽然数量庞大,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与大众的文化期待、与全国文化中心的首善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背后也蕴藏着诸多现实困境。推动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民阅读工程、构建学习型社会以及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述评及概念界定

关于基层公共图书馆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多维度、多方法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定位、标准和意义。如邵燕等以国外公共图书馆标准规范反观了我国基层图书馆标准建设;龚蛟腾探究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定位、问题和趋向。二是基于管理机制的视角,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在系统运行、资源管理、人才建设、数字建设、社会合作、服务推广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对策。如宁阳等探析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图书馆发展的主体类型、方式特点、发展策略;廖雯玲等基于内源发展理论构建了基层图书馆内源发展动力系统;江丽钰等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基层图书馆服务营销的路径。三是基于“以人为本”的视角,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管理者的需求、属性、认知等维度。如吴建华等考察了个体从业者的阅读需求及基层图书馆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肖鹏等提出了基层管理者的四种图书馆认知视角。四是基于全民阅读视角,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全国阅读工程中的定位、作用、问题与发展。如陈雅等基于个案展开了县级基层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定位研究;李科萱探讨了县级公共图书馆、乡村图书室开展全民阅读的策略和途径。五是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究农村基层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发展思路。如覃仕莲等调查研究了基层图书馆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推广的工作方法;王春梅通过透视农村文化困惑的成因探究了农村基层图书馆阅读建设的思路;陈子君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图书馆在五个方面的角色转换。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研究采用了质化的研究方法,也有一些研究使用量化方法通过数据展开分析,如周永红等借助统计软件对基层图书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共词分析;李雪等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用户画像工具进行了图书馆分众研究。在研究层次上,大部分研究从宏观层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事业与发展,也有部分研究从具体层面探讨某一区域或某一个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问题或经验,如彭红梅对成都市各县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调研探究了文化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孙瑜以天津市和平区少年儿童图书馆为视点探讨了基层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工作的改进措施。但在上述研究中,基于北京的地域特点,针对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实际而进行的深入研究寥寥无几。

全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存在着一定共通性的现实困境,但具体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基层发展路径则涉及较强的地域属性和更深的问题考究,不可脱离本地实际而空谈发展。因此,本文从北京市的公共图书馆体系现状和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大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等方法,探究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大众评价和现实困境,分析问题根源,探索性地提出了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补充相关研究,并为推动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关于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概念,国外主要是指与城市相对应的农村和乡镇、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及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及其服务设施。国内一般指县级以下的公共图书馆。但由于地域性和发展实际的不同,并无统一、具体的细分规则。在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共有1个市级图书馆、22个区级图书馆,还有其他数千个图书馆以多种形态存在,如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图书室、区图书馆分馆、社区图书室、城市书房、特色阅读空间、农村书屋等。综合考虑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的层级属性、管理方式、地理位置和方便划分等因素,本文提及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指广义上的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中的非市级和非区级的所有公共图书馆,包含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图书馆(室)、区级公共图书馆的分馆等。

在研究方法上,结合文献研究,本文一方面对“大众点评网”平台关于基层图书馆的相关评论进行了大数据提取和分析,另一方面在北京市西城、朝阳、大兴、门头沟等区的十余家基层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北京市文旅局、首都图书馆等管理部门进行了座谈,并赴长沙、深圳、广州等地的公共图书馆及文化和旅游厅(局)等部门进行了调研,力图对北京市基层图书馆的整体状况进行梳理归纳和研讨分析,并对其发展路径形成初步思考和建议。

三、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

基层公共图书馆是人民群众身边的文化设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显示,近年来,北京市大力促进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采取了诸多举措。

其一,完善公共图书馆体系基层建设,落实“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要求,提升服务效能。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数量近6000个,其中绝大部分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触角广泛延伸;“一卡通”实现全覆盖,共开通404个街乡成员馆,借读服务全面连通;开展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服务效能评估工作,重点提升100个街道(乡镇)社区活动中心(综合文化中心)服务品质,以点带面强化服务。

其二,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化、社会化发展,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活力。各区基层公共图书馆提出了诸多新举措,例如在社会化运营的推动下,朝阳城市书屋、西城复合型特色阅读空间、大兴24小时智能图书馆都形成了品牌效应,打造出区域性全民阅读推广和文化建设的特色模式,并创新性地将文化产业载体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实现文化融合发展。

其三,加快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满足新媒体时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例如,建立读者服务微信群、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实施24小时自助借阅等。

四、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大众评价

为了解读者对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印象和评价,本文以“大众点评网”平台作为信息获取来源,通过对评论数据的内容分析,透视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形象、特点、问题。本研究采集了2009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关于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评论数据1657条,涉及北京市12个区的85个基层图书馆,门头沟区、怀柔区、延庆区、平谷区暂无数据。

(一)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整体评价

用户按性别来看,70%为女性、19%为男性,其中11%的用户未标明性别;按地理位置来看,91%的用户位于北京市,少数用户分布于北京周边城市或其他国内大中型城市。

大众点评平台上绝大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评论量小于100条,其中评论量在10条以下的图书馆数占总数的64.7%,仅1条评论量的图书馆也有27家,约占总数的31.8%;评论数量在100条以上的仅有三家,这三家为:角楼图书馆、云中图书馆和王府井图书馆,评论量分别为447条、181条、172条,占总评论数的48.2%(表1)。

表1 基层公共图书馆评论量统计表

在大众点评平台上,用户点评过的基层图书馆在各区的分布并不均匀,其中东城区由于角楼图书馆和王府井图书馆较受关注而拥有大量评价数据,朝阳区则在图书馆数量上具有最佳表现。在评分方面,昌平区、东城区、大兴区的整体均值较高,房山区、密云区较低,但由于图书馆数量和点评总量的不均匀分布,各项评分结果只具备参考意义,并不具备代表意义(表2)。

表2 北京市各区基层公共图书馆评价情况表

(二)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评论热点

从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整体评价词云图中可以看出,“看书”“自习”是用户的主要行为,“环境”“藏书”是用户关注的主要方面,而“安静”是用户对于图书馆环境的突出诉求。

为进一步了解评论的关键词,对数据统计后的关键词按照词频和类别进行分析发现,大众点评平台上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评论数差距巨大,整体评论内容的分析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高评论量的三家图书馆的影响。所以,本文按照评论数的级别对基层公共图书馆进行了分类:高评论数图书馆(评论量≥100)、中评论数图书馆(10≤评论量<100)和低评论数图书馆(评论量<10),以便更有效地评估大众点评用户对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印象。同时,将评论数据分为好评、差评两种评论属性,以便对大众印象进行分类分析,以更清晰地了解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优点和问题。将无意义词剔除,表3-5呈现了大众点评平台上北京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评价、好评、差评的词频整理情况。

表3 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大众点评平台整体评价词频表 (单位:次)

(三)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评论内容总结

综合分析大众点评平台上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高频词和1657条具体评论数据,得出用户评论的关注点主要涵盖了7个维度——行为、藏书、时间、环境、人群、活动、设施。3家高评论量图书馆作为非市级和非区级图书馆,其评论量和分值均表现较好,成为 “网红图书馆”;余下82家中低评论量图书馆则更惠及周边居民,立身于街道、社区中。总体来说,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基层图书馆的环境、藏书、服务和时间是用户普遍关注的4个维度。首先,图书馆安静、舒适、优雅的环境和丰富的藏书种类,为用户带来了较好的印象和体验。在环境层面,高评论量的“网红”图书馆热词包含了“咖啡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词汇,中低评论量的基层图书馆由于位置和空间限制无法提供配套设施,但热词上突出了“干净”“绿植”,体现了用户对图书馆简洁怡人内在环境的直接诉求。在藏书层面,评论热度整体上在“图书”“绘本”上最为突出,高评论量图书馆热词由于角楼图书馆的特色和热度,彰显了“北京志”等特色书籍,中低评论量图书馆主要关注到了“新书”和“报刊”。其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是用户较为看重的方面,认真、热情、周到的服务会给用户带来温暖如归的感受,而大声说话、爱答不理、态度恶劣也成为很多差评用户吐槽的主要方向。最后,有较多用户在评论中提及具体的时间词汇,根据评论内容显示,工作日以附近爱读书看报的老人居多,周末则有更多读者来自习、读书和参加活动;有些用户对部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提出意见,认为“上班制图书馆”不符合需求,部分图书馆还存在着开放时间不明和管理员提前闭馆的情况。

表4 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大众点评平台好评词频表 (单位:次)

第二,大部分位于社区的基层图书馆,用户评论量较低,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大众点评平台的用户评论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影响着大众对图书馆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值得一提的是,三家高评论量图书馆均为社会化运营:角楼图书馆是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分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文化公司运营;云中图书馆是万科地产旗下翡翠书院项目附属文化设施,加入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作为海淀区图书馆西北旺镇分馆下属社区级服务点,是海淀区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办馆、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尝试;王府井图书馆设置在王府井书店内,作为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分馆之一,采用了新华书店与图书馆合作的运营模式。这三家图书馆可谓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之中的“网红打卡地”,凭借其便利的地理位置、雅致舒适的环境氛围、丰富的藏书种类、较长的开放时间、完善周到的服务,形成了口碑效应,吸引众多用户前去打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82家中低评论量图书馆,绝大多数深藏于街巷社区之中,鲜有人提及。它们无论是在面积、藏书等硬件设施方面,还是在环境、服务等软件建设上,整体表现均不如高评论量图书馆,在“人群”维度上的热词也体现了“老年人”“居民”的特点,这部分图书馆还需在运营模式、发展模式方面开拓创新,以提升大众的知晓度、认可度和获得感、归属感。

第三,幼儿群体在基层图书馆评论中的提及率较高,用户体验褒贬不一。在读者中,幼儿群体在基层图书馆的角色较为凸显,与幼儿群体相关的关键词提及次数较高,其中“孩子”218次、“儿童”178次、“小朋友”88次、“小孩”54次、“娃”42次、“亲子”41次、“家长”35次、“幼儿”10次、“宝宝”10次;与藏书有关的词汇也有较多提及,如“绘本”66次、“童书”33次、“儿童读物”15次。观察所有与幼儿群体相关的评论数据,用户涉及的评论方向共有以下6个:其一,描述图书馆的幼儿馆藏和布局情况,表达或客观、或称赞、或失望的态度;其二,来给孩子借绘本或带孩子来读绘本;其三,带孩子来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其四,建议提升图书馆的绘本或童书的数量和品质;其五,抱怨图书馆里儿童的喧哗吵闹声;其六,带孩子来周边上课等活动之余顺便来参观图书馆。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阅读时代,加之三胎生育政策出台、育儿理念持续更新,幼儿读者在图书馆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既是忠实的读者群体,也会带动家长的阅读行为,这一趋势对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建立儿童友好型图书馆和分区阅读管理模式变得日益重要。

整体来看,大众点评用户十分注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阅读体验感和获得感,虽然此次搜集到的数据只是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整个基层图书馆的全貌,但也切实体现出了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五、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服务条件不足,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一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与市级、区级图书馆的服务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运营模式逐渐多样化,但与市区级公共图书馆相比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调研发现,虽然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庞大,但在文献藏量、接待读者人次、活动参与人数的整体数据仍不敌23家市区级图书馆的整体数据。

同时,大众点评平台上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大众认可度也较区级公共图书馆低。从数据体量上来看,截至2021年4月底,大众点评平台上共搜集到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3个(包括一馆多址的情况),评论数据共6334条;基层公共图书馆(室)85个、评论数据共1657条,其中评论量在10条以下的图书馆数占总数的63.5%。从整体评分上看,基层公共图书馆三星评论的数量占据主要份额,四星、五星则明显少于市区级公共图书馆,整体表现差强人意,与区级公共图书馆的评论星级存在差距。

二是主要依赖于街道管理,发展严重不均衡。调研发现,在北京市总分馆体系中,区级总馆与街道级分馆在人、财、物方面隶属于不同行政机构。作为分馆的街道(乡镇)级图书馆采用属地管理模式,作为总馆的区图书馆目前只对分馆进行图书配送、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部分活动支持,不直接参与管理,街道(乡镇)级图书馆的发展依赖于街道(乡镇)的统筹管理。同时,社区(村)图书馆(室)也受街道(乡镇)管理和指导,区图书馆对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地址、面积、阅览席位、藏书量等基本情况了解不足。因此,各个街道(乡镇)之间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意识的差距也造就了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馆之间的差距。较好的基层图书馆馆藏丰富、环境优雅、服务周到,资源利用率高,而有些图书馆馆舍空间被其他社区服务占用,服务面积缩减,甚至无法提供阅览座席,更有图书馆无法保障馆舍的固定位置和正常开放,存在地址反复变动、馆门时开时关的现象。

三是人、财、物不足,服务效能难提升。在人员方面,基层公共图书馆大多采用兼职管理员模式,管理员同时要参与街道的多种事务性工作,且部分为非正式编制人员。比如,较多西城区街道图书馆的人员结构为“1-2名事业编制人员+1-2名劳务派遣人员”,接受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的岗位安排。整体来说,基层公共图书馆管理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和信息服务能力偏弱;管理员岗位流动性大,区域总馆反复培训新人,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使基层公共图书馆缺乏持续发展的服务保障。在经费方面,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大部分用于首都图书馆和区图书馆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经费受限于街道(乡镇)财政,远不及市区级图书馆。在资源方面,与区级以上图书馆相比,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相对匮乏、更新不够及时,新技术设备缺乏、设备管理不细致,服务面积相对较小。

(二)开放时间不科学,读者服务范围受限

在开放时间上,目前大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都能保证每周56个小时的开放时长,但仍以工作时间为主,还很难实现夜间开放和周末开放。根据北京市文旅局官网2019年底公布的《北京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区级文化馆、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列表》,其中街道乡镇级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绝大部分在9:00-17:00前后的时间段,极少有夜间开放的基层图书馆,很多基层图书馆甚至中午和周末也不开放。虽然近两年鼓励图书馆提供延时服务,但配套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撑并未完全到位,延时服务和周末开放未能充分实现。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坐落于社区的街道级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仍与“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高度重合,平日读者以老年人居多。此外,大众点评平台上多数用户也对开放时间提出了意见,如“可惜周日不开放”,“开放的时间都是限制在工作的时间,希望以后小区考虑周末也对外开放”,“只有工作日工作时间开放,普通居民没法使用啊”,“图书馆中午休息……空跑一趟”等。如此一来,亟须知识补养的上班青年和上学孩童由于时间冲突,在非工作和非上学时间无法享受到身边图书馆的资源,读者服务范围因此受限。

(三)环境需求增长,空间服务待优化

一是涨架问题严重,资源与空间矛盾突出。目前,北京市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面积不到100平方米,不仅资源难以保障,图书涨架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核心区。调研发现,核心区有些基层图书馆已经运行多年,新书持续定期配送,旧书没有合规、明确的处理方式,自行剔旧也会影响每年的“新增图书藏量”指标考核。因此,有限的馆舍空间挤压了越来越多的藏书,很多旧书只能简单堆叠、捆绑在一起,无法充分发挥空间和资源的最优价值,亟待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图书剔旧管理。

二是空间环境单调,影响读者体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环境优美、充满新意的“网红打卡地”呈现出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公共图书馆单调统一的环境布置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舒适度与艺术美感的需求。大众点评的舆情分析结果显示,用户对馆舍的环境十分关注,“环境”作为突出的高频词,共出现了210次(表3);而在差评中,采光不好、通风不好、室内空气差,也成了读者的主要吐槽点。

(四)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意识欠佳

一是对读者需求了解不足,阅读活动服务效果欠佳。调研发现,2020年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举办了多场阅读活动,但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次很低,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对居民需求了解不足,活动形式以讲座为主,较为单一,缺乏吸引力;第二,财政经费不足,活动筹办质量不高;第三,宣传力度不足,居民的知晓度不高。

二是读者服务不够完善,馆员服务意识仍需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核心是“人”,从大众点评平台上用户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差评热词(表5)来看,“工作人员”“管理员”“服务”“态度”“不让”和“开门”“声音”“大声”等词均与图书馆员的服务有关,服务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差评中较为突出的方面是,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低、服务态度差以及环境较为吵闹等。

表5 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大众点评平台差评词频表 (单位:次)

六、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创新路径

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全民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虽然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创新有为,通过建造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改造取得了卓著成效,但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体量庞大,还需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系统性的、体制性的优化,以更强劲的力量推动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

(一)内部要完善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体系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多重性和灵活性,但也容易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状况,多种必要元素的不稳定性导致读者缺乏稳定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便不再前往,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氛围,反而进一步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效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建立常态化经营保障制度,以保证基层公共图书馆在经费、资源、空间和人才等方面的基础支撑性和相对稳定性,充分发挥基层文化设施在文化滋养、文化惠民方面的长久效能。

目前,北京市对街道(乡镇)级图书馆的考核以馆舍面积、藏书量、座席数、年新增图书藏量、人均到馆次数等硬性指标为主,建议进一步细化考核评估体系,使评估方式更加科学、全面,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是增加关乎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软性指标考核。如:增加新媒体宣传与影响力、公众认知度、公众满意度等作为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的年度考核指标;细化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内容,除场馆与活动的知晓率、到访(参与)率外,加入公众对环境、设施、服务、管理等的评价。二是细化考核的分类标准,采取更加灵活的评估方式。基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考虑,考核标准应当避免“一刀切”,要将馆舍面积、书籍纳新程度、辖区特点和周边居民人数、居民需求等结合作为考核内容。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图书剔旧规范。支持各区公共图书馆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图书剔旧规范,并将剔旧图书数量与新增图书藏量的指标考核区别开来,缓解图书涨架、空间紧张的矛盾。四是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纳入区级总馆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区级总馆对分馆的指导、合作和监督,形成公共图书馆体系的评估一体化,利用区级总馆的资源、人才和影响力带动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是增设图书馆学专业技术岗位。目前,街道图书馆员为管理岗,且大多为兼职身份,没有图书馆学专业能力的晋升要求。建议各街道增设图书馆学专业技术岗位,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图书资料专业职称考试,促进业务学习和服务优化,提升馆员服务的持续性、稳定性,激发馆员的积极性、能动性。二是做好馆员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招聘、考核、培训和教育工作。通过多环节把关和教育,提升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三是建立总馆馆员下派机制。区级图书馆定期选派有较高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的馆员到基层公共图书馆挂职工作,向基层馆员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服务规范和活动经验等,加强业务交流。

(二)外部要构建多元力量参与的文化矩阵

政府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主体,但完全依靠行政推动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容易落入发展模式单一化、僵固化的窠臼。基层图书馆是与民众关系最密切的图书馆,也是公共图书馆体系中最具灵活性和多元性的图书馆。因此,应广泛吸纳社会各方力量,促进文化机构的联合、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教育的融合,推动专业组织的运营、吸引民众广泛参与,让文化资源、文化成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目前,北京市各区纷纷加强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合作。“朝阳城市书屋”作为朝阳区特色文化品牌项目,采用“政府公共资源+社会化合作”的模式,已建成“春风习习”“良阅书房”等37家各具特色的城市书屋,并大力发挥阅读推广人的引领作用,以“头雁效应”带动区域全民阅读发展;西城区南馆辖区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已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进行运营,据相关街道负责人介绍,在考核指标上外包服务在开放时间、馆舍环境、活动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得更好。

因此,鼓励基层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化运营,是促进基层公共图书馆转型创新、焕发活力的重要举措。要善于利用社会组织或企业的运营策略和优势资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节省经费和管理成本,同时激发更多的延伸和创新服务,如延长开放时间、改造馆舍空间、提升阅读活动品质和影响力等。一是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化运营意识。鼓励基层公共图书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空间改造、环境优化和延时开放等服务。二是给予社会化合作方优惠政策。如:给予社会化运营合作方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优惠待遇,对绩效优秀的合作方加大奖励,激发更多有能力的社会企业和组织投身图书馆事业。此外,提高外包人员的工作待遇,优化人才招聘制度、调薪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减少因待遇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三是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或社会化运营的服务规范和实施细则,细化准入机制、合作流程、考核方式,提供相关招投标等政府采购程序的规范合同文本便于实际操作,并注重实时监管,引入第三方评估。比如,朝阳区图书馆在“城市书屋”的合作方准入机制上,突出强调了要具有阅读推广“情怀”,用阅读带动发展、刺激需求。

经过几年的探索,“馆店结合”模式已有不少优秀案例。比如,东城区图书馆王府井书店分馆自2018年实行“馆店融合”模式后,实现了10:00-20:00的错峰延时开放和“你读书,我买单”的常态化点单式服务,联合举办的各式活动也更具吸引力;阅想书店作为东城区图书馆在实体书店内开设的第三家分馆,从2020年11月底重装开馆到2021年3月,三个多月的经营就实现了之前全年都无法达到的数据,办读者卡360张,到店18933人次,外借图书7580册,长期在读者手中的图书超过1500本。

在全民阅读工程的推进下,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和实体书店等文化空间的融合,在互补协同中融入15分钟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挖掘、激活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新发展模式。一方面,鼓励将实体书店纳入公共图书馆政府购买清单中,实现扶持实体书店与延伸图书馆服务的互惠双赢。另一方面,出台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融合发展的合作方案与细则,提升合作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明确“馆店结合”的原则与模式,达到公益性的最大化与商业性的最优化,实现阅读资源、空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商共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政府购买服务还是社会化合作,公共图书馆在加速“跨界”的同时,要避免“越界”,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专业性、服务性底线。

2018年9月7日,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发布了《2018-2022年战略规划》,其中提及未来的五个发展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转型”,即“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到以社区为中心,以满足公众和社区的特定需求”。“以社区为中心”的要求体现了图书馆为公众服务的定位,也突出了公共图书馆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是联结人民群众的文化阵地,其建设与管理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一方面,树立社区服务“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以社区为本、以社区内的人为核心的原则,将阅读文化服务深入社区,让社区居民充分感受到身边图书馆的文化获得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招募不同年龄层次的周边居民参与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如制定政策、策划活动、阅读推广、培训教育,增强居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基层文化氛围。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了 “服务而不是掌舵”“为公民而不是顾客提供公共服务”“重视公民,而不仅仅将公民看成是生产力”等7项公共服务的原则,强调了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运作模式,注重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协同与信任关系。同样,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更要“以人民为中心”,让广泛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图书馆,共同描绘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未来蓝图。

七、结语

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百姓身边的基础文化设施,在开展“全民阅读”,构建“书香北京”,提升北京人民文化素养,构建全国文化中心等多方面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数量庞大、模式多样,人民群众对身边图书馆的阅读体验较为重视,然而其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尚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对照全国文化中心的首善标准仍存在着差距。目前,北京市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开放时间、空间环境、服务水平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有些问题由来已久。为此,基于顶层设计的视角,构建内外协同、社会联动的体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基层公共图书馆需要向内不断完善自身制度体系,构建常态化经营保障制度、科学性考核评估体系和基层馆员评聘教育机制相辅相成的内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基层公共图书馆也需不断向外协同合作,形成政府购买服务、“馆店结合”等文化融合模式和全民参与力量相互协同的外部文化矩阵,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构建推向新的阶段。通过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创新共治,让文化在广泛的基层扎稳根基,让文化真正惠民、益民、乐民。

猜你喜欢

北京市图书馆基层
基层巡览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图书馆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去图书馆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