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读力耕,缔造幸福

2022-06-18付祥肖春梅

教育家 2022年20期
关键词:农耕劳动儿童

付祥 肖春梅

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凝结了无数先人的智慧。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基于“筑基儿童未来幸福生活”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地理位置和生源情况,以农耕生活为内容,在一至六年级全面开设农耕课程。经过近7年的课程实践,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生活能力得以培育,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学校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建构了系统的“耕读”课程体系。

农耕课程的实施路径与评价标准

学校农耕课程内容分为36个主题、144个课时,在一至六年级全面实施,每学期12课时。我们充分利用教室、校内场馆、校外基地、家庭四重空间,为学生提供真实、多样的学习环境。主要实施路径包括拓展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学科渗透:每周一节校本课程,以《节气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南,由班主任担任课程教师,根据农耕课程活动手册实施课程,充分利用多重空间,家校携手,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规律,开展学习活动;每期一次农耕主题活动,如“秋分·丰收节”“六一·美食汇”等,主题活动由学校统一策划,全员参与,丰富校园生活,推动农耕课程;在学科中渗透农耕课程,如数学的《丈量土地》、科学的《天气和气候》等,学科渗透既夯实了学科课程,也丰富了农耕课程,还实现了学科课程与节气课程的融合共生。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共同推进农耕课程的落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我们的农耕课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教、练、用、创”五步学习策略:“学”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方法;“教”是在学生探究之后教师的引领,让学变得准确而有深度;“练”是在学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练习,加以巩固;“用”是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创”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学会、学好,还要学出自己的创意。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灵活运用五步学习策略。

为给农耕课程实施提供操作范式,减轻教师备课压力,解决课程设计不足的问题,学校组织了30名骨干教师,历时10个月,编写了课程活动手册,一个年级一册。手册的编写完全按照课程理念展开,特点鲜明。一是充分体现目标的多样性:学习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锤炼劳动意志,培养劳动素养;在学习劳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包容和思辨;注重自然和生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实现初步的哲学启蒙等。二是体现目标的层次性:低段以认识了解为主,中段以观察体验为主,高段以探究实践为主。三是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该手册一课一活动,在种植园劳动、在“生活吧”劳动、在家庭和社会中劳动,不同场域具有不同特点。

针对课程目标(培育劳动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增长生活智慧),我们从劳动技能与品格、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审辨、人际沟通与合作、实践能力与创新、文化传承与理解六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采用学分进阶评价方式)和终结性评价(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

农耕课程的开发原则与策略

农耕课程开发的“三原则”——

儿童中心。小学阶段的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学校以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发儿童熟悉的学习内容,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使课程内容具有儿童性;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规律,采取游戏、活动等儿童喜爱的方式,使课程实施具有儿童性。

链接生活。以人类生产生活为课程生长的源泉开发学习内容,使课程内容具有生活性;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出发,在真实或拟真的生活情景中学习,使课程实施具有生活性;把学习的经验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拓展与运用,使课程效果与评价具有生活性。

指向未来。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生活,农耕课程目标关注儿童未来的生命成长,积蓄未来生活必备的能力和素养。

农耕课程开发的“五策略”——

顶层设计。学校课程发展中心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在多位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双福二小农耕课程方案》,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为课程的整体推进指明了方向。

骨干引领。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在仔细研读《双福二小农耕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按照农耕课程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编写农耕课程活动手册《走进农耕生活》。手册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发,设计师生看得懂、可操作、有梯度的学习活动。

场馆支持。农耕课程实践性强,需要操作空间。学校斥资修建了用于制作美食的大厨房“生活体验吧”、用于种植蔬果粮食的大园子“红领巾种植园”、用于参观农耕文化的大展厅“农耕展览馆”、用于体验智能农业的大棚子“智能农业体验馆”。

氛围营造。除修建适宜的场馆外,学校还因地制宜,在大小空间中融入农耕元素造景,营造田园化的校园环境,如大型雕塑“耕牛拉犁”“巨型水车”,以及各处的水井、石磨、水缸、二十四节气图谱等。

家校联动。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家长全程参与其中,不仅为课程提供意见、建议,在家中提供课程拓展的场景,还成为课程的教授者、评价者和推广人。

农耕课程的特色与实效

特色之一——具身学习

国家基础学科课程要实现单位时间内大容量的学习,往往要在教室内借助书本,通过师生互动、强化练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但是这样的学习脱离生活实际和具体情境,学生积极性不高。农耕课程突破“离身学习”的弊端,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在场馆、厨房、大自然等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获得独特感受,实现真正的“具身学习”。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主动经历全部的学习过程,“玩中学”“乐中学”,通过“真场景”中的“真劳动”,产生“真学习”。

特色之二——跨界学习

一是学科跨界。农耕生活包括人们的生产劳动、生存智慧、生命哲学、生活美学,处处皆是教育契机,是最好的劳育、美育、德育、智育。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学科边界,保留学科专业性的同时,又进行充分融合。二是时空跨界。农耕课程冲出教室的藩篱,将课程的空间拓展到学校场馆、校外基地、家庭生活、大自然,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空间进行统整,贯穿学生课程生活的全部。课程充分发挥每个空间的独特作用,实现了空间的跨界与整合。三是能力跨界。农耕课程不是培养“小农民”“小厨师”,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交流合作、学会创造。

自2015年學校开设农耕课程以来,共有4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清明”“立冬”“芒种”等节气生活,“栽秧打谷体验”“六年学会十二道菜”等特色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学校多次受邀在各级会议上就“农耕课程”“耕读文化”作交流发言,教师郑华恒撰写的论文《“农耕中的计量”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获全国一等奖。

农耕课程实践,使学生不仅学会劳动、增长生活智慧、树立文化自信,而且在劳动中育德、健体、增智、审美,实现全面发展。农耕课程实践,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整体水平,使骨干教师具备了自主开发拓展性课程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学校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勤读力耕,缔造幸福”的办学理念真正扎根学生心中。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农耕劳动儿童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农耕感怀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