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感官设计美学应用分析
2022-06-17韩梦歌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韩梦歌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在其众多设计作品中展现出感官设计的美学特征,以五种感官的相互联系深层次刺激人类思维,打破传统平面设计以视觉感取胜的惯例,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多样感官信息。本文以分析原研哉先生诸多设计作品中的五感为立意,诠释设计作品五感相通的新颖性与共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感官设计美学背景
(一)时代背景促进感官设计美学的产生
21 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国际间的交流融合愈加密切,信息的传递与更迭呈现“爆炸性”趋势,人类所获取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面对蜂拥而至的视觉信息以及视觉冲击不断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传统设计中单一的视觉体验已无法满足人类的感官刺激需求,人类对感官逐渐趋于更高端更新颖的追求。城市信息化与快节奏化则对以往单一的视觉文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七秒钟定律”①美国流行色彩研究中心一项调查表明,消费者会在七秒钟内决定是否有购买商品的意愿,即“七秒钟定律”。更体现出当下在纷繁的视觉文化中想要脱颖而出的困难性。如何在原本的设计手法与理论的基础上为受众带来新的体验成为当代设计者需深入思考的问题,一味单一遵循传统的色彩、构成等设计理论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设计的高要求,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多感官设计应运而生。多感官设计以五感中的一种感官体验为主导(因平面设计的特性,本文列举皆以视觉体验为主导),抓住受众有限的注意力,经过人脑的整合,实现碎片信息的重组,从而调动受众既有的认知与情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样化的感官刺激,使设计能够快速抓住受众心理,在纷繁的视觉信息中脱颖而出。
(二)感官设计美学诞生于哲学科学之中
一方面,从中国古典哲学有关“言象意”辩证关系探讨的记载中,可见感官设计早期存在的影子。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象”反映事物的外在形体,“意”可指物体在人脑中的映射,“尽意莫若象”的美学观点即反映出感官设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源可溯。
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可见,大脑是人类思维运行的机体,在储存记忆的同时掌控、调节五种感官的刺激。外界物体通过五种感官的初级识别将信息反映至大脑,大脑将信息整合处理后形成意识,即人体对于外界物体的感受。外界物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多方面的,色彩、外形、味道、气味、声音最直接对应人的五种感官——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且五种感官在人脑储存时相互连接,构建所谓的“印象”。当人以其中一种或多种感官勾起惯性思维时,人脑中储存的其他感官的印象会随之牵引出来。
感官设计行为,则“是以这种组合而成的印象为前提,并有意识地干预这一组合行为的过程”[1]。通过感官设计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体验,正是感官设计美学的所在。正如作家以文字描绘场景,引发读者深入想象、代入情感,设计师以感官设计通过五感唤起观看者内心的不同体验,使视觉设计深入内里,抓住人的心理。
二、视觉的深层感触联想之美
图1 梅田医院标识设计
图2 无印良品餐厅海报设计
图3 白色松屋主体
图4 银座海报设计
视觉是五感中的第一要素,在人类感知外部世界时能够获得最直接、最细致的感受,也是五感中最能牵动其他四感的引线。传统的平面设计大多依赖于视觉传达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的感觉阈限,平面设计中视觉刺激点同质化的问题也逐渐切断了受众视觉感受与精神世界的互通,阻碍了设计信息的传递。
原研哉先生在设计中尝试打破传统视觉的局限性,注重视觉的深层感触联想,将这种触发作为桥梁架构在视觉与心理之间,构建多层次的视觉体验。
以原研哉先生于1998 年为梅田医院所做的标识设计(如图1)为例,“这家医院的标识系统的最大特征,就是标识本身都是用布做成的”[2]。以白色棉布为信息的承载物,从视觉方面对白色棉布所携带的信息进行捕捉,白色棉布本身的色彩与材质的隐喻已经很好地传达了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较之冷冰冰的传统金属标识,白色棉布与其的巨大反差是此设计传达的核心:白色棉布的质感首先从视觉上会缓解标识应用者——医院带来的紧张气息;加之白色棉布于受众的心理来讲,是干净整洁、柔和舒适的外在映射,不仅能够表达医院专业洁净的主题,其带来的心理上的深层感触联想更值得设计者深思。
再以MUJI Diner 无印良品餐厅海报设计(如图2)为例,原研哉先生将海报的整体基调设置为红色。在《色随心动》[3]一书中,作者莉雅翠丝·艾斯曼曾提到,红黄色是热烈的色彩,有能勾起人们食欲的功效。海报置于室外时,大篇幅热烈鲜活的红色应用能够迅速引起往来行人的注意、勾起其食欲,并且可以快速传达其功能信息。另外,海报主体采用不同的食物以规整的方格排列,以食物的本色与新鲜热烈的面貌给予行人强烈视觉刺激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行人脑海中对于饭菜色香味的联想,富有鲜活的气息,令饥肠辘辘的过路人一眼望去,联想到的是食材的充裕新鲜、餐厅制作的认真精良。
三、触觉带来的三维刺激之美
触觉是人类感官中最为敏感、真实的体验,它所包括的不仅有直接的触感体验,还包括视觉作用下的“视触感”体验——它来自于视觉对于物体质感、肌理、重量、色彩、材料等多方的判断在人脑中引发的经验反馈。
与盲人触感空间设计单纯应用触觉感官不同,原研哉先生将视觉、触觉结合,带来直接触觉与视触觉双重体验。英国工业设计师杰斯帕·莫里森说过“触觉就是让感觉流口水”①英国工业设计师杰斯帕·莫里森名言。,通过设计载体的凹凸层次变化,将平面设计的二维表达推向三维的视感,随之带来的是不同的风格与体验。
以原研哉先生的松屋银座二次设计系列为例,原研哉先生主打“肌肤相亲”的触觉设计概念。“白色松屋”(如图3)的店铺主体设计采用半球形凸起的装饰,大小不一,排列整齐,与白色的主色调碰撞,为行人创造一种可触摸的物质性体验,带动五感与设计作品的互动交流,将时尚与生活相结合,拉近购物者与银座商场空间上的距离。承接可触性设计概念,银座的海报设计(如图4)采用刺绣风格,接口配以拉链,尤以凸起于纸面的设计最为精彩。纸面不同材料的碰撞创造出凹凸起伏的视觉冲击力,让行人获得来自视觉的刺激,忍不住创造触觉的快感,以此为设计亮点可更持久地抓住行人的目光,传达海报信息。与传统的海报设计一览无余的信息展示相比较,带有触感且独特的海报设计更能勾起受众探索的欲望。另在银座包装袋设计(如图5)与名片设计(如图6)中,也都采用了触感十足的新型纸张,时尚耐用,可满足重复多次使用的需求,无形中达到重复宣传的效果。同时将标志、信息与凸起凹陷点结合,于细节处为购买者营造惊喜。
四、嗅觉、听觉、味觉:记忆定制的间接刺激之美
在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相较于视觉的直接体验和触觉的双重感官体验带来的短暂直接的冲击,嗅觉、听觉与味觉体验更多体现在视觉与触觉下的联想与记忆迸发。这种联想来源于个体或群体对生活的经验和记忆,因而这种绵长深刻的体会具有多样性与一定意义上的个人定制感。设计师在信息载体上通过视觉和触觉方面的颜色、凹凸、质感、特征等表现,使受众在接触到设计作品时可根据这些唤醒脑海中的记忆,达到某种传达目的。
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作品——长野冬季奥运会节目册(如图7)便使用了这种设计理念。节目册设计延续原研哉先生的一贯风格,以白色极简为基调,试图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找到“能唤起人们对‘冰与雪’的记忆”[4]的风格。他采用触感的表现来唤起人们对冬天和雪的记忆。洁白松软的特质纸张上以凹陷的形式留下字迹,凹陷处也经过特别处理,显现出如冰晶般半透明的痕迹。洁白、松软、凹陷、半透明冰晶,在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作用下,令人不禁想到日本的冬季雪景,让人想到无边无际的雪地上一串通向远方的脚印。想到此处,扑面而来的是冬雪清冷的嗅觉体验、冰凉刺激的味觉体验以及雪地里行走吱呀的听觉体验。想到此处,感官设计的奇妙之处不言而喻。
五、感官设计美学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启示
通过原研哉先生的设计,可挖掘其作品中储存的无限能量。小到一张名片,大到建筑物外观设计,原研哉先生打破传统设计理念,发掘出新型设计手法,利用人类的惯性联想思维,结合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改造、创造设计作品,带来异彩纷呈的效果。对于原研哉先生的作品,除去其对生活的体验和设计中无所不在的细节值得后辈学习,他能够打破固有思维,以其他方式传递视觉信息或以视觉信息刺激其他感官的做法也值得其他设计者学习与探索。尤其于中国设计者而言,前可远追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后可近鉴优秀设计师的新型设计手法,以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5 银座包装袋
图6 银座名片设计
图7 长野冬季奥运会节目册设计
面对当今时代需求,抛却设计制作的固有要求,能否跟上时代的节拍、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美学也是对设计作品和设计师的一大考验。通过对感官设计美学的分析,可知生活是设计的根本,抛却时代与生活立场的设计无法立足于时代的洪流中。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便利生活,平面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也需不断打破固有理念,在前人理念的基础上,与当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从多种思维、多种学科、多种理念入手,开创出更加新颖适合的设计手法,带来除视觉外更多方面的体验,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