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元素在绞胎工艺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2022-06-17李渝琪
李渝琪 卓 凡*
中央美术学院
陶瓷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而绞胎瓷在陶瓷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绞胎瓷起源于唐代,兴于宋朝,于北宋消失。21 世纪初,专家开始关注绞胎瓷,经过潜心研究,绞胎瓷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在古代,北方民间把绞胎瓷也称作“透花瓷”。绞胎瓷区别于其他瓷器,其显著特点是以胎内纹饰变化作为装饰,纹饰由胎内而生,表里如一。胎内纹饰变化作为绞胎瓷的重要装饰,其艺术表达主要体现在纹饰上。正由于这一特征使得绞胎瓷在众多类别的陶瓷装饰中独树一帜。绞胎纹饰是绞胎瓷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形式,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所以研究绞胎纹饰的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点、线、面作为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元素,对于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设计语言中,分析作品点、线、面语言的运用,是了解一件作品绕不开的方式。通过对点、线、面的认知,结合点、线、面的构成原理分析绞胎纹饰,是了解绞胎纹饰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绞胎纹饰创新绕不开的路径。
一、绞胎中的点线面
了解绞胎纹饰是绞胎瓷创作的基础。绞胎瓷是以胎内纹饰变化作为装饰的陶瓷品种,绞胎纹饰对绞胎瓷的装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绞胎纹饰的变化越多,其表现方式也就越多。
传统的绞胎纹饰类别较多,本文主要研究木纹理、菊花纹、羽毛纹、流沙纹、编织纹五种纹理。
木纹理:木纹理是将两种瓷泥拧绞而形成的纹理(如图1)。唐代出土的绞胎器物中,长方形枕最为常见,其主要采用木纹理,是唐代新颖的绞胎瓷纹理。木纹理从视觉上看主要是不规则曲线的构成,线条营造的整体感觉是仿木的纹理。
菊花纹:菊花纹分为三部分,即花心、花瓣、花形。菊花纹由单个菊花在平面内密集组合而成(如图2),单个菊花具有放射性的线性组合,整体采用单个元素的重复组合,传递的视觉感受是密集的、饱满的。
图1 木纹理
羽毛纹:古代当阳峪绞胎瓷创作中,绞胎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羽毛纹的制作方法是将两种不同的色泥切割成大小、厚度相同的色泥饼,并交替叠加,通过摔打、拍打、按压的方式制作出多个厚度相同、颜色相间的绞泥条,然后将泥条折叠、拼接、滚压粘合,形成有规律的羽毛纹理(如图3)。羽毛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是曲线的规律性组合,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流沙纹:将不同颜色的化妆土先制作成糨糊状泥浆,搅拌后撒在工作平面上,陶瓷坯体在工作平面上滚动沾上泥浆制作出流沙纹。流沙纹的构成特点是不规则曲线的组合,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进行搅拌,形成的纹饰带有流动感,使得纹饰中的线条传递出自然的优美感。
编织纹:将两种色泥先擀成厚度为2.5~6mm 的泥片,并相错叠合成块状体,将形成的块状体按照图案相错叠合在一起,随后将泥条拉长,切割成长度相同的泥条后再相错叠合,使得图案成倍增多,最后切成薄片形成编织纹(如图4)。编织纹并非单个元素的重复组合,而是在重复组合中增加了元素之间的对比与冲突感,使纹饰变化更加丰富。
相较于传统的绞胎纹饰,近现代创作的绞胎纹饰更加抽象,点、线、面的运用更加纯粹与大胆,如方格纹、风车形纹、点状纹等。
方格纹:将两种色泥分别擀成泥片,再将两种色泥片由纵断面切开,交错排列、叠合在一起形成方格纹。方格纹是线、面的构成与组合,传递出的视觉感受具有稳定性与规律感,稳定性可以稳定人的情绪,带来的主观感受也更加平衡。
风车形纹:将两种色泥擀成厚泥片,然后切割成长方体后交错叠合成长、高比为2 ∶1 的长方体,再把长方体沿对角线切割成三角体,两组三角体拼合成一个正方体,形成一个单独的风车图样,最后将正方体拼接、切片形成风车形纹。风车形纹是在重复形式中增加了对角线带来的视觉感受,使纹饰变化更加丰富。
点状纹:将色泥切成直径为2~5mm 的泥条,并切成小粒后搓成圆粒,贴在坯体上通过拍打使两者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点状纹。点状纹是由点组合而成的,是单一元素的重复排列,点状纹是对点这一视觉元素的运用,点的密集程度与点的排列影响着纹饰的视觉感受。
传统的绞胎纹饰的造型与某种意向之间有关联,如羽毛纹、木纹理、菊花纹等。尽管绞胎纹饰表达相较于其他瓷器更加抽象,但古人将其赋予具体的意象去帮助人们理解,通过具体的意象来传递精神内核,这与当时的审美倾向有关,使得视觉元素本身的美学感受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
近现代的绞胎纹饰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既定的意象,更多利用了抽象元素,点、线、面并没有实际的代表意义,而是增加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以这种绞胎纹饰制作的绞胎瓷背后的精神内核脱离了与“君子瓷”的联系,更多是视觉审美的探索,而非精神内涵的传递,这是优势,也是缺失的地方。
二、点线面构成在绞胎中的应用
点线面构成在绞胎中的应用主要从绞胎瓷的三种装饰风格进行分析。
(一)满堂彩式的装饰风格
图2 菊花纹
图3 羽毛纹
图4 编织纹
满堂彩式的装饰风格是绞胎瓷的主要装饰风格,其多用在整体纹饰是同一元素的时候,是点(基础纹饰可以视为一个点,如菊花纹)在平面中的密集又分散的面化构成。满堂彩式的装饰风格所形成的画面传递的视觉感受是饱满的、密集的、充盈的。而对整体影响最大的是基础纹饰本身的视觉感受,不同的基础纹饰传递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所排列形成的画面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图5 现代绞胎作品中抽象元素的运用
(二)局部开光的装饰风格
局部开光的装饰风格最能够体现绞胎瓷的艺术美,其能凸显局部的重点装饰,因此在点、线、面的语言运用中,局部开光的构成方式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局部重点装饰的视觉效果影响了整体的视觉效果。
(三)组合装饰的装饰风格
组合装饰是将不同的视觉元素进行组合构成的。不同视觉元素的碰撞增添了装饰内容,即在点、线、面的构成中运用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视觉元素。组合装饰的装饰风格同样分为两种,一种是随机组合拼图,另一种是设计拼图。随机组合拼图相较于设
计拼图更自然,设计拼图相较于随机组合拼图则更有设计美感,同样组合装饰也可以选择与其他装饰技法组合。
三、点线面元素视角下现代绞胎纹饰的创新与思考
“非物象的绘画帮助心灵从物质主义的沉醉中解脱,从纯粹的审美愉悦中获得精神启迪。”康定斯基在开始物象绘画的时候,由于突然灯光昏暗只看得到自己画作的大体线条和色调,却惊讶地发现绘画内容难以辨认似乎有了某种特殊的美感,也是因为这个发现,才有了后面对抽象元素的研究。抽象元素本身就具有视觉审美价值,是脱离具体意象所特有的审美价值。当我们在领会抽象艺术带来的视觉感受时,也是我们的潜意识回归纯净感受的过程。
传统的绞胎纹饰作品的创作,需要依托纹饰意象来理解纹饰美感,因此纹饰主题限制了纹饰的创新。而当代科技的发展为绞胎纹饰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欣赏事物美感的时候并非像古代需要依托具体的意象来欣赏纹饰的美感,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地运用抽象元素(如图5),以及点、线、面视觉语言探索新的纹饰,将新的视觉语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才可以创作出与时俱进的作品。同时,在点、线、面语言运用过程中纹饰构图可以有更大的突破,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领域中的视觉表达方式,创作出新的绞胎纹饰表达方式。
但是我们在追求绞胎纹饰的构成与视觉美感之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表达,视内在如无物。前人的研究与表达方式所传递的精神内核是不可割断与抛弃的,好的绞胎纹饰不能“徒有其表”,更应该兼具文化意蕴。在现代生活中,技术的进步、美术原理的深入,使得视觉审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以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的平静,重新回归到对精神的追求,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绞胎瓷因为具有表里如一的特点又被称作“君子瓷”,传统菊花纹代表的君子之风是中国绞胎瓷重要的文化内涵,在现代装饰方法的创新过程中,应当展现特有的绞胎风骨和东方特色。例如,杨峡的“绞胎瓷韵”系列作品将京剧脸谱、中国剪纸艺术以及瓦当图案相结合,以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为主要内容,主题性强,具有文化共鸣。又如,杨峡在“我的纹饰”系列绞胎陶艺作品中,以自然纹饰作为整体的“面”进行装饰,结合“点”的局部纹饰开光来体现太行山精神和黄河文化,强有力地表现了焦作的地域特色,唤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审美创新的基础上回归到对精神的追求,将视觉美感与内在表达相结合,并非“徒有其表”的装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