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错义和同义突变

2022-06-17王建文李东初王珍珍陈桂生

宁夏医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外显子同义位点

王建文,常 乐,谷 涛,李东初,王珍珍,陈桂生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名威尔逊病(WD),1912年,英国神经学家威尔逊首次报道,ATP7B基因突变是直接原因,该基因的突变导致循环中铜量的增加[1],使其沉积在中枢神经系统、肝脏及角膜[2],引起肝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及角膜K-F环。其发病年龄存在显著差异,在3岁及80岁均有病例报道[3],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以及基因的不完全外显性,往往导致误诊甚至漏诊,据报道平均延迟诊断4年[4]。目前对于症状前患者,ATP7B基因测序可能是唯一诊断的工具。近年来,随着第二代DNA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错义和同义突变被相继报道,正确识别同义突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最近,Wang等人[5]研究表明,同义突变c.4014T>A和错义突变R919G,可导致ATP7B基因转录本中外显子跳跃,形成截断的蛋白质,进一步提高了对WD发病机制的认识。本研究分析了一例临床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对先症者及其家系内成员ATP7B基因进行了测序,探讨突变位点的临床意义,分析了致病基因在该家系的遗传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1例以“头部不自主抖动”为首发症状的青年女性患者,评估临床症状,完善铜生化检测及颅脑磁共振,根据莱比锡评分[6]临床诊断WD,对先证者及其家系内成员(母亲、同胞及其先证者子女,本研究中对先证者妹妹,根据年龄大小,分别为大妹及小妹)进行ATP7B基因测序。因患者父亲去世,未完成基因测序,其父亲死亡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生前无WD相关临床症状。本研究根据是否出现临床症状,绘制系谱图。

1.2 研究方法:根据赫尔辛基宣言,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宁夏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采用第二代DNA测序方法,对先证者、母亲及小妹行ATP7B基因直接测序,对患者大妹、弟弟及患者子女行候选突变位点验证。

1.2.1 ATP7B基因测序: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后,给予EDTA抗凝采血管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5 mL,-20 ℃保存,送至宁夏金域医学检验所,通过nexSeq 500及PCR仪ABI9700完成测序。本方法仅能检测到外显子编码区及内含子-外显子交界处突变,可能漏检约2%的突变。PCR产物采用Ampure磁珠进行纯化,并进行Qubit定量,取捕获后的DNA样本进行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测序数据经Illunina Sequence Control Software(SCS)评估合格后,进行数据读取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1.2.2 候选位点Sanger测序:对候基因行Sanger测序,见表1,验证其准确性。

表1 ATP7B基因候选突变位点外显子引物序列

1.2.3 预测候选突变位点蛋白质功能: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错义突变使用PolyPhen-2、SIFT完成突变位点蛋白质功能预测;同义突变可能影响剪接位点,使用dbscSNV软件完成突变位点预测。

1.2.4 根据ATP7B基因测序校正家系系谱图:根据ATP7B基因测序结果,明确研究对象是否存在基因突变。

2 结果

2.1 ATP7B基因测序:先证者ATP7B基因Exon8 c.2333G>T p.(Arg778Leu) 错义杂合突变,导致778位鸟嘌呤(G)改变为胸腺嘧啶(T),致精氨酸(Arg)改变为亮氨酸(Leu);Exon14 c.3243G>A p.(Glu1081=) 同义杂合突变,导致3243位鸟嘌呤(G)改变为腺嘌呤(A),编码的谷氨酸未发生变化(参考序列NM_000053.3),其小妹存在相同突变;其母亲存在Exon8 c.2333G>T p.(Arg778Leu) 错义杂合突变,导致778位鸟嘌呤(G)改变为胸腺嘧啶(T),致精氨酸(Arg)改变为亮氨酸(Leu)(参考序列NM_000053.4),其弟弟存在相同突变;其女儿存在Exon14 c.3243G>A p.(Glu1081=) 杂合突变,导致3243位鸟嘌呤(G)改变为腺嘌呤(A),编码的谷氨酸未发生变化(参考序列NM_000053.3),其儿子及大妹具有相同突变。家系内具体突变位点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ATP7B基因检测结果

2.2 Sanger验证结果:根据测序结果,对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与测序结果一致,具体见图1-图4(封二)。

2.3 候选突变位点蛋白质功能预测:针对候选突变位点,使用PolyPhen-2及SIFT,预测错义突变c.2333G>T p.(Arg778Leu)的致病性,PoPolyPhen-2预测其突变可能带来的损害得分为1.000,敏感度为0,特异性为1;SIFT提示该变体得分为-5.644分,该系统默认阈值为-2.5分,分数等于或低于-2.5分,有损害;使用dbscSNV对c.3243G>A P.(Glu1081=)预测致病性,该软件两种算法分别得分为0.992及0.956,该预测软件结果分析大于0.6提示影响mRNA剪接,结果越趋近于1,可能性越大。

2.4 校正家系遗传系谱:本研究先证者及其小妹均出现WD临床表现,先证者母亲、大妹、弟弟、儿子及其女儿均无相关临床表现,但通过ATP7B基因测序,先证者及其小妹均存在两个突变,确诊为WD患者;其余研究对象均存在一个突变位点,为携带者,无相关临床表现。

3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疾病[4],由于ATP7B在肝脏中表达丰富,是铜积累的主要部位[7]。目前WD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相关辅助检查及ATP7B基因综合确诊,但对于有家族史患者,突变位点分析是无症状及症状前阶段诊断的唯一方法。结合本研究中的家系特点,患者二妹19岁以双下肢不自主抖动起病,未完善基因检测。10余年后其姐,也就是本研究中先证者因头部不自主抖动就诊,通过家系内ATP7B基因测序,发现其母亲存在1个突变位点,呈杂合型,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无临床表型;先证者及其小妹均存在2个突变位点,呈隐形纯合体,均确诊为患者。但在该家系内其大妹、子女均检出一处杂合同义突变,表现为无临床表型携带者。在本研究中,未能进行患者父亲基因测序,但根据家系内成员测序结果,我们认为c.3243G>A突变来源于父亲,回顾家系内测序结果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目前,ATP7B基因是唯一明确的WD致病基因,大多数患者是ATP7B致病突变为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致病突变主要包括错义、无义、小缺失、小插入和剪接变异体[8]。随着第二代DNA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临床意义不确定的变异被检测出来[9],其中同义突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们逐渐认识到,剪接序列以外的剪接错误是一类重要的致病机制,尤其是在隐性遗传性疾病中。本研究中,先证者具有c.2333G>T p.(Arg778Leu) 杂合错义突变和Exon14 c.3243G>A p.(Glu1081=) 杂合同义突变。p.(Arg778Leu)是亚洲人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我们使用生物分析工具预测其存在致病性。针对同义突变,该位点于2019年在中国北方汉族人口中首次报道[10],本研究中,我们首次在回族家系内检测到相同突变,为进一步明确该位点临床意义,我们使用dbscSNV分析工具,其两种算法预测分数均大于0.6,表示此突变位点影响mRNA剪接的可能性大,拟进一步行体外验证实验,但在最近的研究中,Zhou等人[9]研究表明,c.3243G>A)突变位点导致Exon14完全跳跃,阻碍正常的mRNA剪接,进一步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同义突变通常被认为是沉默突变,因不引起编码氨基酸的变化,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脊髓肌萎缩症[5]等多种疾病可能是通过外显子跳跃而致病。本研究中,c.3243G>A位于外显子14的最后一个碱基[9],通过破坏剪接调节元件(SREs)而导致mRNA的异常剪接,引起外显子跳跃,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所以外显子的跳跃可能是该家系致病的另一种机制。

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受孕个体50%的概率为无症状的携带者,WD患者其后代罹患该病存在0.5%的风险[11]。本研究中,家系内成员均检测到突变位点,其子女为无症状携带者,在未来的遗传中,应再次避免携带者,降低家系内患病人数。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ATP7B突变位点,须对其亲属进行基因筛查,并进行产前检测和孕前基因检测,以减少威尔逊病传播的风险。

猜你喜欢

外显子同义位点
Pd改性多活性位点催化剂NH3-SCR脱硝反应机理研究
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检测的评价
DNA脱碱基位点的检测方法及其生物学研究进展
多环境下玉米保绿相关性状遗传位点的挖掘
祈使句小练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一种改进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提取方法
人类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的密码子偏性及聚类分析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同义句转换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