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及制度优化
——基于全国413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
2022-06-17童素娟李彦佳杨晓刚
童素娟 李彦佳 杨晓刚
(1.浙江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3.浙江理工大学 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1)谢伏瞻:《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21年10月8日,第10版。。而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仅要“分好蛋糕”,还要“做大蛋糕”。“做大蛋糕”是前提,也是基础。只有确保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人民共享发展才有物质基础,群众的收益率才能不断提高。“做大蛋糕”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好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而科研管理是高校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是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科研创新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科研经费管理表格多、报销烦、检查多等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高校科研风气浮躁、教师工作缺少保障激励等现象逐步改善,有力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了科技事业发展。
然而,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完善之处,阻碍着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为了更好地评价高校科研管理绩效,本研究以高校教师群体获得感为视角,以科研人员方不方便、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2)《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分析测试学报》2019年第5期,第545页。,对高校教师科研管理绩效进行调查。根据教师的科研工作现状及对科研管理制度的满意度、重视度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高校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的体验与评价,寻找困扰科研管理改革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探寻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的优化路径。
一、文献回顾
学界关于高校科研管理绩效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不断受重视,成果数量日益增加、研究领域日趋扩展。以下主要从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科研管理手段创新、科研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高校立足于其实际管理需求进行科学性管理改革是学者研究的重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及要求,例如不同的学科模式需要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部分学者从学科领域出发,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探究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陈巧玲(2016)认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缺少跨学科合作管理与信息化数据共享(3)陈巧玲:《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9期,第52-57页。。王小霞(2019)研究发现,社会科学研究类院所的科研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存在不足,需要加强新型信息化管理(4)王小霞:《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对策研究》,《科研管理》2019年第10期,第282-288页。。马捷等(2019)认为,理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在整体化治理上需要下功夫(5)马捷、锁利铭:《整体治理视角下大学科研管理机制研究》,《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4期,第36-39页。。于秀娟(2020)提出,在新技术、新理论、复合人才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创造宽松的科研氛围(6)于秀娟:《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中国高校科技》2020年第3期,第46-48页。。
在管理过程中,使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保证科研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学者研究发现,高校整体的科研环境与管理模式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与竞争力,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水平与管理制度息息相关。李宝斌等(2011)指出,高校浮躁的学术风气和对科研的功利思想容易导致教学和科研的失衡(7)李宝斌、许晓东:《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失衡的实证与反思》,《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76-81页。。李桂君等(2013)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对科研制度缺乏认同感的原因之一是烦琐的管理手续(8)李桂君、张敏:《高校教师科研环境满意度分析——基于北京1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国高校科技》2013年第12期,第30-31页。。赵富强等(2015)指出,学术制度与科研经费分配机制对教师的科研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9)赵富强、陈耘、张光磊:《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学术氛围对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基于全国29所高校784名教师的调查》,《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第50-60页。。朱渝(2015)提出,科研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而不是以科研成果为标准对人进行约束性考核(10)朱渝:《人文激励在高校科研管理方式转变中的价值》,《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5期,第25-26页。。李璐(2017)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发现,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会受到组织气氛的显著影响(11)李璐:《组织气氛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基于中国28所公立高校的调查》,《教育学术月刊》2017年第8期,第41-49页。。吴宇等(2019)认为,高校垂直管理模式容易产生科研资源分配不公平、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12)吴宇、岳初霁、景婧:《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制构建的一点思考》,《科研管理》2019年第12期,第327-330页。。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科研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原因有二:一是科研绩效评价是科研管理的核心部分,二是评价制度设计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杨明欣等(2019)认为,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有对不同对象的研究、评价方法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类(13)杨明欣、龚玮琪、瞿英:《基于DEMATEL方法的高校协同创新科研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河北工业科技》2019年第2期,第83-90页。。王守军(2019)梳理我国科研管理政策后发现,出现经费报销烦琐问题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财政管理方式和绩效评价方式(14)王守军:《从“放管服”改革看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变化》,《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5期,第10-13页。。刘杰(2019)认为,高校科研团队评价指标无法体现社会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能力,且忽视科研成果的动态产生过程,社会公众缺少参与评价的渠道(15)刘杰:《高校科研团队考核评价机制研究》,《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8期,第33-36页。。黎梅(2019)提出,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模式简单化、评价主体单一化和评价客体分类集中化等弊端(16)黎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思考》,《智库时代》2019年第38期,第130-131页。。李海欧等(2019)指出,民办高校存在绩效评价体系追求量化、功利化等问题(17)李海欧、温希锦:《“双一流”背景下民办高校科研绩效工作评价的创新探索》,《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第7期,第138页。。徐杰等(2021)从“放管服”改革角度出发展开探究,认为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国家需求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缺少经济社会价值评估(18)徐杰、徐洪峰:《“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41-143页。。谢畛等(2021)从管理决策、管理流程和管理成效三个维度构建高校科研管理效能评价体系(19)谢畛、姜永镔:《高校科研管理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清华国际科研合作实践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校科技》2021年第S1期,第52-56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促进高校教育与科研协同发展,构建立足于高校实际的科研管理模式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凡庆涛等(2020)对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科研管理的过程控制与协同发展,科研管理应定位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20)凡庆涛、刘娟、吕娜等:《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20年第Z1期,第35-39页。。目前,在科研管理领域进行跨学科理论交叉、多种管理技术融合的创新改革已成为高校的主观需求。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在管理学基础上还结合社会学、系统科学等交叉领域的相关理论对高校科研管理手段提出建议。尹茜(2017)指出,将协同理论与科研管理融合有利于高校与外界的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21)尹茜:《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探讨》,《智库时代》2017年第17期,第201-203页。。张伟(2017)从生态位理论视域出发,探究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优化的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应用型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22)张伟:《生态位理论视域下应用型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及优化策略》,《中国成人教育》2017年第12期,第127-130页。。苏春梅(2018)认为,分别运用保健和激励因素来满足高校教师的外部环境需求与内部工作需求,可提高科研积极性(23)苏春梅:《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双因素理论的应用》,《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第236-237页。。肖晗予等(2018)分别定义科研资源与科研成果价值,认为把握科研生态环境“态”“势”的关系有利于避免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且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达到生态位扩充的目的(24)肖晗予、张黎、周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教育与职业》2018年第14期,第96-100页。。刘坤(2021)基于“经济人”“社会人”两种人性假设理论视角,分析高校科研管理的制度转型问题(25)刘坤:《高校科研管理的困境与制度转型——两种人性假设理论视角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2021年第4期,第23-27页。。
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难以跟上高校大规模、快节奏的科研管理工作,因此高校需创新信息化管理、知识共享管理手段。徐少同(2015)认为,科研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科研项目管理,未来科技体制改革应向知识协同方向发展(26)徐少同:《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科研管理知识协同框架研究》,《情报科学》2015年第1期,第25-29页。。朱虹凌(2015)建议高校科研管理从战略、组织、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27)朱虹凌:《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9期,第29-31页。。王龙(2018)分析在“互联网+内控”背景下将大数据应用于科研管理的必要性(28)王龙:《“互联网+内控”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探索——以苏州大学为例》,《科技资讯》2018年第33期,第8-9页。。刘文娜(2019)提出,未来高校科研管理可以从知识创造的视角进行改革(29)刘文娜:《促进知识创造的高校教师科研支持系统构建》,《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第8期,第61-65页。。陈浩等(2021)以上海大学的实践为例,探讨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共建共享的可行性(30)陈浩、谢为群、汪建:《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考——以上海大学的实践为例》,《中国高校科技》2021年第S1期,第41-44页。。
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法,又称“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该方法通过测度使用者对产品或服务等属性的重视程度与实际使用满意程度,进行差异比较,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产品或服务提出改进建议。IPA分析法由Martilla等(1977)(31)Martilla J A, James J C,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7, No.1, pp.77-79.提出后,因其直观、客观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服务行业,包括旅游产品设计、酒店服务提升等领域(32)王嫱嫱:《YB建筑工程检测公司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浙江理工大学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旷婷玥(2019)运用该方法分析某酒店员工的就业感知(33)旷婷玥:《基于 IPA 分析的酒店员工就业感知研究》,《商场现代化》2019年第15期,第92-94页。。贾天宇等(2020)运用IPA分析法对公园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并分析游客期待与现状的差距(34)贾天宇、刘笑冰、喻家玥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满意度评价与提升策略》,《林业资源管理》2020年第3期,第95-100页。。目前,在高校科研管理领域,大多数研究主要使用满意度指标来测度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感受,运用IPA分析法进行测度的研究较少。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基于“放管服”改革背景,未来高校科研管理以技术与管理并重,既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知识共享,也要创造宽松自主的科研环境。绩效评价领域是连接各个管理制度的纽带,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评价制度依然存在指标设计不合理、评价渠道不充裕、评价意义不现实等问题,不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科研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已逐步清晰,但如何落地改革依然模糊。纵观现有文献发现,科研管理的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大多数学者以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客观指标来评判科研制度的实施效果。已有学者提出需逐步注重被评价者群体,但缺少高校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的直接反馈与评价。本研究面向高校教师群体展开调查,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更好地从个体微观层面剖析科研管理制度评价提供可能。
二、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获得感的测度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实施现状,本研究在考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反映高校教师对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满意度和重视度,并结合IPA模型综合测度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的获得感。
(一)研究设计
课题组向全国高校教师发放448份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413份。在高校类别中,省属本科高校占42.62%,在教师学科归属上,工学占47.70%,两者占比较大。问卷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特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教龄、最高学历、院校、职称、学科领域、学校所在地区等;第二部分为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运行情况,包括教学与科研平衡现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科研成果创新及转化等制度的施行现状与教师工作满意度。依据问卷回收情况,教师个人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个人特征描述性统计
研究重点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通过李克特量表采集教师对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满意度与重视度,并用IPA模型进行综合分析,衡量高校教师对科研制度的获得感;二是寻找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环境整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从而了解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信度效度检验
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与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使用Cronbach系数进行判别,总量表信度为0.908,满意度量表信度为0.809,重要性量表信度为0.841。根据信度分析判别标准可知,本次调查设计的量表信度较高。
对“高校教师科研管理制度获得感”量表进行效度分析,KMO值为0.86,并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三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7.639%,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第一个因子包含科研创新及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等因素,将其命名为科研创新发展维度;第二个因子包括绩效考评、经费管理、教学管理等行政因素,将其命名为非科研维度;第三个因子包括科研成果等级因素,将其命名为科研成果维度。
表2 因子载荷矩阵及方差贡献率
利用AMOS矩阵结构分析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上述归类进行满意度结构模型分析。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得出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χ2/df=4.107<5,GFI=0.939>0.85,AGFI=0.895>0.85,RMSEA=0.087<0.1,NFI=0.921>0.85,说明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构建的满意度结构模型具有理想的拟合度,将上述10个测量项目归为3个因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表3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三)IPA模型构建
通过建立IPA模型测度教师对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重视度与满意度,可综合反映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的获得感。该方法可直观反映各项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并对各项管理制度的优先改进顺序进行排序。本研究选择IPA模型来描述教师的获得感。IPA模型为“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与满意度以二维平面的方式进行综合衡量的方法。以教师对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的重视度为横轴,以满意度为纵轴,分别取重视度与满意度的平均值作为坐标轴的分割点,将整体空间分为四个象限。该方法能全面了解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的态度,并明确教师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应优先改进的领域。
结合各高校已有的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问卷共设置10个题项进行考察,分别为论文等级制度、项目等级制度、学生评教制度、职称评聘制度、教学奖励制度、科研成果转化及支持与服务制度、教师进修培训等职业发展制度、科研创新平台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对每一个制度的重要性与满意度采用5点计分法,重要性划分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5个等级,满意度则划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别记为1—5分,分值越高表示越重要或越满意。计算每一特征的平均数与标准差(见表4)。
表4 IPA特征表
根据所有特征的重要性与满意度平均数,将其作为X-Y轴的分割点,将空间分为四个象限,构建“重要性—满意度”二维平面(见图1)。
图1右上象限为继续保持区域,其特征表现为:重要性高,且满意度好。制度包括论文等级制度、项目等级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科研成果转化及支持与服务制度。左上象限为供给过度区域,其特征表现为:重要性低,但满意度好。制度包括教学奖励制度、教师进修培训等职业发展制度。左下象限为优先顺序较低区域,其特征表现为:重要性低,且满意度低。制度包括职称评聘制度、经费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右下象限为加强改善重点区域,其特征表现为:重要性高,但满意度低。制度包括科研创新平台制度。
图1 “重要性—满意度”二维平面图
(四)“重要性—满意度”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整体上而言,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评价赋分较为保守,全部评分项目中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标准差较小,量表评分的差距不大。满意程度基本处在一般与满意之间,且趋于一般。具体来看,教师对项目等级制度的满意度评分最高,平均分为3.3分;对经费管理的方式及内容评分最低,平均分为2.78分。重要性相比于满意度的赋分态度要积极一些,教师对科研创新平台制度的重视度最高,平均分为3.82分;对职称评聘制度的重视度最低,平均分为3.08分。结合重要性、满意度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对科研创新平台制度极为重视,但运行现状不尽如人意,应为科研管理制度改进的首要方面。相较于非科研工作,教师更重视有关科研工作的具体制度,且对大部分管理过程较为满意。而对非科研工作的重视度与满意度都较低,尤其是经费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说明高校的非科研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根据上文因子分析结果与相关文献,将上述10个测量项目中第1、2项归为科研成果评级制度,第3、5、9、10项归为非科研管理制度,第4、6、7、8项归为科研创新发展制度。利用上述3个变量,对“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满意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中,科研成果评级制度的满意度平均数为3.23分,非科研管理制度的满意度平均数为3.03分,科研创新发展制度的满意度平均数为3.13分。由此可知,教师对变量的满意度由大到小排序为:科研成果评级制度>科研创新发展制度>非科研管理制度。
三、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问卷数据,教师对科研工作整体满意度的平均分为3.25分,可见整体满意度表现一般,且评价态度偏向消极。结合IPA模型分析结果,找出影响教师科研产出效率的主观因素对科研管理制度优化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教师整体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处理
对因变量进行处理,因变量选择教师对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整体满意度。根据双因素理论,满意度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因此将评价指标中的“很满意”“满意”归为积极态度,将“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归为消极态度。因变量处理为二分类变量。在自变量选择上,首先需要加入各项制度的满意度,分析不同方面的满意度对整体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单项制度的满意度指标也都处理为二分类变量。除此之外,有关各个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也能直接反映满意度低下的原因,因此选取教学管理、考评管理、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职业发展五方面的具体指标加入解释变量。最终设置了由个人特征、学校特征、经费管理、教学管理、职业发展、科研成果管理、考评管理七部分构成的“经验式”分析框架,据此分析哪些因素对教师的满意度产生影响。解释变量及其说明如表5所示。
表5 解释变量及说明
考虑到自变量数量和相关性问题,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筛选,选取对教师整体满意度显著的变量进入模型(见表6),共有17个变量的P值小于0.05,通过卡方检验。
表6 单因素分析
(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二分类的满意度评价与影响因素建立关系,以此估计在某些条件影响下某个结果发生的概率,并进行分类。设教师i对科研管理制度整体满意度的概率为P,没有满意的概率为1-P。构成的非线性函数为:
(1)
对式(1)作Logit变换,得到下列线性形式:
(2)
其中,教师的满意和没有满意的概率值比为
本研究利用逐步选择法共保留六个显著变量,模型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共有六个变量对科研管理制度整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分别是绩效考评制度满意度、项目等级制度满意度、职称评聘制度满意度、教学奖励制度满意度、科研创新平台满意度和科技成果是否纳入职称评定条件,且所有因素对整体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根据优势比发现,科研创新平台对整体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明显,科研创新平台满意度越高,教师对整体制度的满意度越高,这也与“重要性—满意度”分析得出的结果一致。同时,教学奖励制度对整体制度的满意度评价也有重要影响。
表7 Logistic回归结果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最终回归方程为:
(3)
对模型进行检验,从模型系数综合检验表中可知,卡方值为280.132,P值小于0.05,说明Logistic回归模型中所有参数不均为0,纳入的变量中至少有一个优势比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整体有显著性。在模型的Hosmer和Lemeshow检验中,卡方值为7.166,P值为0.519,远大于0.05,说明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较好。
(三)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第一,科研成果转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从“重要性—满意度”分析就可看出,科研成果管理是教师最关注的因素。在成果的统计与评级方面,目前各高校已形成了成熟的管理体系,且可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定量统计,教师对此并无太大意见。但科技成果的创新还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大多数院校已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但存在激励机制不完善、转化渠道不完善等问题。44.79%的教师认为,社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技术市场、科技金融机构等外部辅助;43.34%的教师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够通畅,主要渠道为科研工作者自己转化及通过固定的产学研合作伙伴,缺少学校与社会的公共转化平台,加上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这说明科研创新制度并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还处在起步阶段。
第二,教学与科研工作时间分配不均。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高校教师工作分配效率是影响科研进程的因素之一。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重视程度是其分配工作时间的重要依据。在对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基本围绕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比如在量化指标上有课时数,在质性指标上有学生评价等。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能达到考核要求,且评价得分差距不大,对此并未形成较大负担。因此,教师对于教学评估并不重视,而科研激励制度能刺激他们的工作倾向。根据问卷调查结果,46.73%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量过大,阻碍科研工作的开展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发展,只有7.99%的教师认为教学工作分配促进科研工作开展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发展。分配效率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导向和学校管理制度的设定,根据上文的现状分析与问卷调查可知,超出3/4的高校对专任教师开展了分类聘任与评价,但教师并不买账,79%的教师认为职称评聘制度对分配科研与教学工作精力的影响程度较大。内部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兴趣及学术方向等,66%的教师认为学术同行的认可对分配时间的影响程度较大,43%的教师认为个人兴趣与爱好的影响程度很大。由此可见,外界政策对教师分配工作精力的影响较突出。
第三,考核评价压力过大。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是考核评价,包括绩效考评、职称考评、教学考评等。目前,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考核指标设定没有针对性、考核周期过短等。在考核指标设定方面,53.51%的教师认为考核指标存在“一刀切”;49.64%的教师认为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量的差异,绩效指标并不能直观反映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绩效评价机制忽视了教师的自身特性,建立教师分类评价机制不仅要考虑职位分类,还要考虑教师学科背景、具体工作内容等。除了指标设置不合理外,考核周期过短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47.7%的教师认为,科研绩效考核指标逐年提高,违背科研周期规律。一年一度的考核周期要求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产出科研成果,显然不符合科研工作实际,也违背了科学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评价机制一旦失去存在的意义就会导致其管理地位的下降,教师对其重视度和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第四,非科研负担过重。虽然经费管理问题不是影响教师对科研管理制度总体评价的主要因素,但满意度低下的结果让人不得不反思其中产生的问题。科研管理的疏忽与懈怠会导致教师的非科研负担过重,58.11%的教师认为,课题申报立项、结题、经费报销等事务性工作挤占科研时间,特别是经费报销。经费报销是科研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环节,65.8%的教师认为,经费管理办法过于僵化,很多科研经费无法报销。36.08%的教师认为,科研管理信息化不够完善,重复填表、递交材料等工作占据大量时间。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从高校教师的主观视角出发,通过“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发现,教师对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的获得感高于教学管理、绩效评价、经费管理等非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制度最受重视,但存在重要性与满意度不相匹配的现象,且该制度也显著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整体满意度。由此可见,目前高校科研成果的统计与评价工作较为完善,人性化的科研创新服务为首要改革方向。绩效考评与经费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公平依然欠缺,尤其是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为了优化高校科研管理制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有利于科研管理者整合校内外资源及前瞻性、全局性的管理,提高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积极性与能动性。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应给予教师全面保障。高校应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包括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配套技术;校外拓宽成果转化渠道,通过与市场、政府的协同合作,健全技术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紧密联系产学研平台。此外,建议高校将科研创新与学科发展相融合,根据平台的发展目标、方向和任务,确定与发展优势学科。
(二)提升科研管理服务团队专业化水平
建设专业素质过硬、有良好服务意识的科研管理和服务团队,可以营造高校良好的科研氛围。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减轻教师的非科研负担,建议高校对科研管理服务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分类,包括科研财务助理聘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团队建设等。在财务管理方面,高校应健全经费管理办法,提升经费管理制度灵活性,充分体现科研人员劳动价值;在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应积极建设科研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考核评价方面,高校应优化考核指标、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的总体选择与安排,争取达到“去行政化”的目的。
(三)合理构建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科研制度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满意度与积极性,应重视激励制度的作用。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运用创新激励的方式可促进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学术方面的业绩提升。应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激励,减弱对科研成果数量的激励。人才培养考核标准应不局限于基本教学任务,还需关注学生学术道德、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大对教师创新人才培养的奖励力度,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融合的意识。尤其是对5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在创新曲线下降的情况下,应侧重其创新人才的培养考核,而非创新成果的考核,从而避免挤占创新力旺盛的青年教师资源配置的现象。在科研工作方面,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资源导入机制,为青年教师赋能,通过建立知识成果共享机制、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收益分享机制等激励制度,加强对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意识的培养,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四)建立科研管理教师意见反馈机制
教师对科研管理过程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是管理制度实施落地的关键,因此收集聆听教师的反馈与合理要求是必要的。高校可在各管理平台加入教师意见反馈模块,给予教师表达诉求的通道,并及时解决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科研管理的定位只有从“管理”转向“服务”,积极聆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的真正诉求,才能“对症下药”,科研管理才能真正做到“放管服”,提升教师的参与感、获得感,切实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五)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本研究在问卷处理及分析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样本代表性有待提高,虽然在样本抽样时兼顾了学校区域、学科领域等差异,但因样本发放的局限性,学科领域为理工类的教师占比较大。二是对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现状调查不够全面,针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细节未设置调查题项。基于以上不足,未来基于教师视角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优化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扩大样本数量,除了扩大地域范围外,还应提高社科教师占比,增强数据的客观性;二是增加教师工作现状评价维度,除了对科研管理制度进行满意度、重要性评价外,还可对各项管理制度的细节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