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工具到流行游戏——剪刀旅行记
2022-06-17刘小方
刘小方
剪刀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它能理发修面,让人容光焕发;能裁布成衣,让人个性彰显;能剪纸成物,装扮生活;也能剖鱼铰虾,烹饪美食;还能用于医学手术,解除人的病痛……剪刀依据人的手形设计,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器物。剪刀在中国的历史相对久远,在古代诗歌中,剪刀时常出现。如唐代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的“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从使用目的来看,古代人主要用剪刀来裁剪衣物,如唐代项斯说“蚊蚋已生团扇急,衣裳未了剪刀忙”,白居易说“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等。这些诗词的留存,显示出剪刀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常见和流行。
考古发现显示,剪刀最早出现在4000年前的中东地区,随后旅行到古埃及,公元前1世纪前后,埃及人还将剪刀用于外科手术。学者认为我们今天熟悉的双股剪刀是经丝绸之路从西方旅行而来,最先落脚于北宋时期的辽、金等北方地区,随着宋元南北人员、文化经济的交流来到南方。宋代之前,中国剪刀的生产基地以并州(今山西太原)为中心,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转移到江南。据文震亨《长物志》记载,明代一种折叠式剪刀从日本旅行到中国,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20世纪初,受剪刀形态影响的中国传统“豁拳”手势游戏流传日本,形成了日本人喜欢的“三人游戏”,并最终演变为“石头、剪刀、布”;后经日本传播旅行到西方,并风靡世界至今。
作为名词,《释名》中说“剪刀。剪,进也,所剪稍进前也”。作为动词,“剪”字的解释是“齐断也”。古汉语中“剪”也作“翦”,如《诗经》中说“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从文字产生的角度看,应该是先有剪刀这种工具,后有“剪”这个动词。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已经使用剪刀了。
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剪刀实物断代为西汉早期。根据杨毅先生2010年的统计,两汉时期我国共出土了27把交股铁质剪刀,除一把来自广州淘金坑南越国墓葬外,其余的都出土于陕西、山东、河南、山西等北方地区,说明两汉及以前的剪刀生产和使用主要在北方地区。文献记载显示,在宋代以前,剪刀以并州所产最为有名,如唐代诗人杜甫就曾写过“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诗句。
除了杜甫,历代文人歌咏并州剪刀的不在少数,南宋陆游有“闲情何计都除尽,为觅并州快剪刀”的诗句,明代宋濂也说“恋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晚明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述杨玉环剪发送给唐玄宗,用的也是并州剪刀:“泪如雨下,乃取妆台对镜,手持并州剪刀,解散青丝,剪下一缕,用五彩绒绳结之,手自封记,托奴婢传语,送到御前。”由此可见并州剪刀质量之好,其影响也颇为深远。
古代剪刀也被称为“铰刀”,因为两刀相交而得名。所以从形制上看,宋代以前人们使用的剪刀与现在的剪刀的样子颇为不同。杨毅先生在《中国古代的剪刀》一文中指出,古代的剪刀以铁质为主,也有零星铜、银、铅、陶等材质。依据剪刀两股之间的连接方式,中国古代的剪刀大致分为交股剪刀和双股剪刀两种。前者是用长条形铁片弯曲而成,使用时依靠相交刀刃的弹力对物体进行切割,两股中部没有固定的连接,也被称为簧剪。后者出现在宋代以后,和人们今天使用的剪刀一样,两股中部用铆钉钉连,双环形把。
与交股剪刀相比,双股剪刀的杠杆原理运用得更加巧妙,不仅把环更加对称美观,使用也更为省力,修剪效果也更好。明代刘玉《已疟编》中记载的“剪刀精”很明显就是双股剪刀:“信州人袁著,夜经废宅,遇一黑面妇人,自称裂娘,堆双髻,衣红褐,佩两金环。正语间,忽不见,著疑惧,旋走退宿于故知家。明日复至其所,但见污尘中积褐一堆,拨开得一剪刀,乃知昨所遇者,剪刀精也。”隨着双股剪刀的出现和流行,剪刀生产中心开始南移,最典型事件就是南方“张小泉”剪刀的出现。据黄琦、张璐的研究,“张小泉”剪刀初创于明万历年间,创始人是安徽歙县人张思佳,他曾在安徽芜湖学习制作剪刀手艺,学成后创立“张大隆”剪刀铺,约1610年前后,“张大隆”剪刀铺迁址至浙江杭州。明崇祯元年(1628年),剪刀铺由儿子张小泉继承并改名为“张小泉”剪刀,自此闻名至今。
陈巍在《11——13世纪中国剪刀形态的转变及可能的外来影响》一文中指出:“公元1000年之后,中国簧剪(即交股剪)逐渐被双股剪刀所取代,即现在常见的铆钉铰接的两片刀刃,又称为支轴剪刀。”关于双股剪刀在中国传播旅行的过程和路线,陈巍认为,双股剪刀“最早出现在当时由辽、金等政权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而宋朝等汉人政权所统治的南方地区所发生的演变则比较缓慢。这种现象或许能概括为更早存在于西方的双股剪刀向东传播,进入古代中国区域又从北向南传播” 。
从时间上看,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南欧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双股剪刀,美国学者鲁道夫?霍梅尔在1937年出版的《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一书中指出:“中国很早就出现的剪刀也能在古代阿拉伯和波斯找到,但奇怪的是旧日本没有剪刀。”说明欧亚大陆之间存在一条自西而东的双股剪刀旅行路线。1979年4月,湖北孝感安陆县发现了一座唐代初年的王妃墓,墓中出土了一件错金双股铁剪刀和15枚波斯银币,考虑到当时双股剪刀在中国尚未流行,专家认为其正是从西方传播而来。
在东方,日本和朝鲜半岛与中国一衣带水,西来的双股剪刀由中国继续向东旅行也是可能的,如在韩国庆州雁鸭湖出土的新罗烛双柄剪刀(断代为8世纪)也被证明来自中国。
从世界范围看,最古老的剪刀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中东地区,发明者是美索不达米亚人。这种剪刀也是交股剪刀,多为“U”字形,它们由两片刀片组成,没有枢轴,剪刀的后端有一片较薄的软金属连接刀片,使用时挤压即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地区出现了剪刀。从形态上看,古埃及的剪刀与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剪刀相似。不過这一时期剪刀的尺寸较大,也很重,估计是以户外使用为主。
在今天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埃及馆内,珍藏着一件公元前3世纪的埃及青铜剪刀。与这把剪刀同时出土的是一位女性的工作篮,篮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针、别针和梳子。这一发现激发了学者们对古埃及妇女生活习俗、职责和娱乐方式的想象。这把典型的“U”形交股剪刀长约26厘米,两片刀刃上对称地刻有狗、人和斯芬克斯的画像。专家们认为,这把剪刀虽然具有浓烈的古埃及尼罗河装饰特征,但也显示出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埃及阿斯旺以南28千米尼罗河河畔的山丘上,发现了建造于托勒密王朝时期的康翁坡神庙。神庙因为同时供奉鹰神荷鲁斯和鳄鱼神索贝克得名“双神庙”。双神庙的一块石嵌板上雕刻着一批精致的外科手术器械,可以明确识别其中就有剪刀。人们据此推测,在公元前108年到公元前47年之间,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剪刀进行外科手术了。
英国著名埃及学家弗林德斯·佩特里则认为剪刀是从古埃及传入罗马的,时间是公元前3世纪。当时的罗马人把剪刀叫“forfex”或“forfices”,那时的罗马人还用他们的剪刀修剪果树和篱笆,或者给宫廷里的贵族理发。早期的罗马古书上的一幅插图显示,牧羊人正用剪刀给一只躺着的母羊剪羊毛。直到今天,欧洲的不少牧民都更喜欢用剪刀而不是电动剪剪羊毛,因为电动剪会损坏绵羊的皮毛。弗林德斯?佩特里的相关研究认为,西方最早的交股剪刀出现在5世纪,塞维利亚的抄写员伊西多尔首次在书中记载了当时用于理发和裁剪的剪刀,伊西多尔明确指出,这种剪刀为十字刃交叉并带有中心枢轴。
在英语中,一直有两个单词来表示剪刀,即“shears”和“scissors”,前者被翻译为“羊毛剪”,形制为交股剪;后者被翻译为“剪刀”,是双股剪。“scissors”一词源于拉丁语单词“cisoria”,意思是一种切割工具。这个词在842——1300年的古法语中才出现,称为“cisoires”,现代法语剪刀“ciseaux”就是从这个词衍生而来的。而“shears”一词则源于日耳曼语的词根“sker”,后来又改为“skeresa”和“skaerizo”。羊毛剪和双股剪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的不同起源,其实也隐约勾勒出两种剪刀在欧洲不同的旅行路线。
直到1761年,现代剪刀才在英国的谢菲尔德诞生,当地工具生产商罗伯特·辛克利夫首次在剪刀制造中使用铸钢,开启了高品质的日用剪刀的大规模生产。19世纪初,更多工业锻造的并带有精心装饰的把手的剪刀被生产出来,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要。1847年,瑞士剪刀匠雅各布?维斯移民美国,开始了现代剪刀从欧洲到美洲的正规旅行。这位巧手工匠从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家小店铺做起,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为联军医疗队制造剪刀,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维斯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剪刀生产公司。1914年,维斯(Wiss)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剪刀生产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主角谢尔顿为了减少游戏的和局而给传统的“石头、剪刀、布”增加了“蜥蜴”和“斯波克”两种手势,这种改进随即引起了美剧迷们和玩家们的网络热议。事实上,这一包含“剪刀”的简单而有效的“博弈”小游戏不仅风靡全球,而且已引发了严肃的科学研究。在2012年德国甲级足球联赛的赛场上,拜仁慕尼黑球队的两位球星里贝里和克罗斯就曾通过“石头、剪刀、布”决出了由谁来主罚前场的任意球。2014年,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专题研究这一游戏,研究成果《石头剪刀布游戏中的社会循环和条件反射》还入选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最优”。
1995年3月,奥地利学者赛林?哈特出版了一本名为《关于日本手势游戏的一些思考:基于比较文明的研究角度》的著作。在书中,赛林·哈特发现在18世纪的日本广为流行一种类似于“石头、剪刀、布”的“三步棋”手势游戏,也可翻译为“三人互相威胁”游戏。游戏只需要使用三种手势就可以决出胜负:玩家用拇指代表青蛙,小指代表蛞蝓,食指代表蛇,规则是青蛙胜蛞蝓、蛞蝓胜蛇、蛇胜青蛙。经过深入研究,赛林·哈特发现当时日本人在玩这个游戏时都是用汉字发音进行的,他断定“毫无疑问,这个游戏的源头在中国,中国人直到今天仍在玩相似的手势游戏,而在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这样的手势游戏并不为人们所知”。
随着游戏的发展和改进,尤其是受剪刀使用的日常影响,更方便的“握拳”“伸掌”和“剪刀”的手势快速流行。到了19世纪,“石头、剪刀、布”在日本更加风靡,并得到亚洲各国人们的接受和喜欢。伴随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到世界各国游历,这个游戏也旅行到欧美国家,这也是今天欧美人将这种游戏称作“日本游戏”的原因。
我们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有用特定手势传达意思的习惯,但只有中国人最早将手势用于游戏。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已经在宴会和酒席上玩类似的手势游戏了。明代《五杂俎》中记载:“后汉诸将相宴集,为手势令,其法以手掌为虎膺,指节为松根,大指为蹲鸱,食指为钩戟,中指为玉柱,无名指为潜虬,小指为奇兵,腕为三洛,五指为奇峰。但不知其用法云何。今里巷小儿,有捉中指之戏,得非其遗意乎?”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三步棋”游戏方式与中国汉代的“手势戏”如出一辙,显然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此外,中国史书中关于手势游戏(后来亦称作“豁拳”或“划拳”)的记载很多。如《新五代史》中记载:“他日,会饮章第,酒酣,为手势令,弘肇不能为,客省使阎晋卿坐次弘肇,屡教之。”明代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记载:“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盖以目遥觇人为己伸缩之数,隐机斗捷。”清代郎廷极的《胜饮编》中也记载:“唐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节指皆有名,通呼五指为五峰,则知此戏其来已久。”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石头、剪刀、布”游戏是通过中国直接旅行至美国的。1926年天津的《英美烟公司月报》发表了一则题为“豁拳西渐”的文章,文章说中国的“豁拳”流传到美国,深得美国人喜欢,但这其中是否有“石头、剪刀、布”不得而知:“纽约城中各界人士喜效吾国人之作豁拳戏……易为豁拳者比比皆是……因其方法简易并含有哲学之志趣,故乐而为之,缘是日行播传,迄今遂普遍全城。”
从裁剪物品到猜拳定胜负,从轻盈精巧的手术剪刀到短小安全的儿童剪刀……剪刀的使用越来越广,也越来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今天,我们在诗歌里、在博物馆中、在文献里、在不同的大地上追溯剪刀的旅行过往,也算是对这个日常小器物的一种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