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2-06-17李树坤
李树坤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5-122-02
摘 要 将“五育融合”理念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五育融合”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应注意避免体育与德、智、美、劳等其他“四育”的生硬融合,重视非课堂教学活动的“五育融合”价值,同时突出教学内容的主次之分。为保证融合成效,还需树立起渗透式教学目标体系、强化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融合、建立健全开放式教学实施模式并展开多维度教学评价。
关键词 五育融合 高等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
早在2018的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便针对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明确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五育融合”发展目标在国内教育中的确立指明了方向[1]。当前,国内教育偏于智,而疏于德、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提出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少年意义重大。体育是“五育”的重要方面,在体育中融入其他“四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是体育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新时代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五育融合”及其导向下的体育课堂教学
“五育融合”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相互渗透的教育理念[2]。“五育融合”中的“融合”指的不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简单的补齐拉平,而是“五育”深度互动并形成一个全新的有机体。五育融合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自然的组织方式,德智体美劳水乳交融、有机互渗。
“五育融合”导向下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以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将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形成以体育为主导、其他“四育”为重要补充的综合型课堂样态[3]。在“五育融合”的指导下,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主动创设跨学科的教学情境,在坚持学科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有效融入其他学科元素。比如可以設立起“发现自然之美”的教学主题,以户外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在向学生传播运动健康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深入学习历史、劳技、美术等学科的热情,促进学生多学科素养同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要真正达成作为宏观理念的“五育融合”,就必须有效组织微观层面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也就是要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创新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贯彻“五育融合”精神。
二、“五育融合”导向下体育课堂教学的注意要点
(一)避免与其他“四育”的刻意融合
其他“四育”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的融入比重可多可少,且并不需要全部刻意融入。生硬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元素只会导致体育教学本身的低效与尴尬。其他“四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方式和渗透比重要以对学生学情的综合研判为基础。以太极拳教学中的“五育融合”为例:太极拳是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太极拳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元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最重要的便是尊重学情,具体来说就是客观评价学生们当前的体能、技能和学科知识水平。对高水平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查阅太极拳的历史知识以提升其历史学习兴趣,也可以要求他们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创作影评以提升艺术审美和文字创作水平;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要以太极拳本身招式的学习和练习为重。总之,要灵活看待体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问题,避免刻意融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发生。
(二)避免过度融合引发的体育课程性质的改变
体育课程具有基础、实践与综合的重要特征,其中“综合”指的是体育教育活动中往往会渗透入心理健康、安全避险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但体育毕竟不是综合课程,它不具备综合课程所特有的“以多种方法论与知识观探究同一问题”的基本特征,也不讲求“以特定主题引导多种学科知识”[4]。可见,在响应“五育融合”理论的过程中,体育教学应当避免与其他四育的过度、不当融合,坚持体育的主导地位,避免体育由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转变为一门彻底的“综合课程”。
(三)重视非课堂教学活动的“五育融合”价值
除课堂教学外,体育教学也可以在课外、课余、运动会等情境开展,这些类型的教学显然都具有教育意义和“五育融合”价值。应当率先明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并确保课外、课余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赛同时作为“五育融合”的基本载体。比如,街头篮球人数、场地需求小,非常适合在课外时间展开,同时锻炼体育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在课余活动时,通过校园专栏宣传优秀运动员的坚韧品质与爱国精神能够推动学生的德育成长、增进集体荣誉感;校园运动会中,学生发挥所长,结合运动项目的历史渊源与人文意义,共同探讨吉祥物设计,能够增长美学知识并提高参与热情。此外家庭的膳食、作息、娱乐活动等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活动需要超出课堂的限制,发掘其他场景在“五育融合”中的实践价值。
三、“五育融合”导向下的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一)树立渗透式教育目标体系
当前的体育教学目标设计重视体育学科本位素养的达成,突显“以体育人”的基本理念,但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缺乏整合。“五育融合”强调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互相渗透的整体性教育目标体系,高校学体育教学需要围绕知识、能力与情感等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以足球教学中的射门为例:知识维度应在学习传统射门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增加目标“探寻足球射门的历史由来”、“课文《放弃射门》的情境再现”等,将历史、语文等科目渗透进体育科目的目标设计中;能力维度则可以将原有的射门技能目标丰富为“绘制射门流程图”,不仅使体育动作更明晰,还能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与观察能力;情感目标需要从团队意识着手,设置教学目标“学生自行组队并设计队徽、队标、队歌、队旗”,不仅凝聚了队员的情感,又可以在队伍的徽章、标语、歌曲、旗帜设计中锻炼音、美、劳能力。可以看出,以“五育融合”为导向的体育教学目标设计模糊了学科边界,使各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互相成就、互相进步。
(二)强化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融合
“五育融合”的课程观认为,在传统的“分科教学”中,各科目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碎片化。因此五育融合为导向的体育教学强调不同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的联结。仍以足球教学为例:足球对运动员的奔跑能力有要求,但并不是要求单纯的“跑得快”,而是要注意带球、传球、辅助队友的“节奏”。以此为鉴,不妨将一些欢快的歌曲作为足球运动的背景乐,在体育运动内容中训练对音律与节奏的把握,在音乐中规范自己步伐。又如,让学生随机报数,带球学生必须将数字相加为跑动的步数,失败的学生少迈几步就做几个深蹲(在身体健康允许的前提下),以此在体育中融入数学元素。运动过后,由队医对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如心率、血压、体温等进行检测,再让学生之间对比分析以了解生理健康知识。综上,教学内容的联结并非生硬的拼凑,而是在体育的“主干”上自然而然的生长出其他学科的“枝干”,使各科目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体系。
(三)建立开放式教学实施模式
“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教学实施应当借鉴“中国健康体育”、“文化研究教学”、“运动教育”三種模式。首先,中国健康体育模式从人体在体育项目的运作方式出发,看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以此为着眼点,体育教学活动应当研究学生生理、设置科学合理的运动量以及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健康心态。其次,文化研究教学模式强调体育与学术的结合,在体育中研判相关的人文、科学命题。比如从各国家的运动参与度出发可以了解地理风俗与数学统计;对体育项目进行溯源,了解其起源国家的历史等。最后,运动教育模式突显体育竞技精神,以赛季为单位开展运动会,并以此作为链接学生体育学习的脉络。在运动会中全体学生阵列入场可以树立集体荣誉感、参赛学生锻炼了体育能力、后勤学生增加了责任心、庆典表演与啦啦队学生培养了才艺,赛程表格编写学生发展了数学能力等。
(四)展开多维度的教学评价
为顺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评价标准的标新立异,并没有确立评价的主体、客体以及评价方式,最终体育标准“不接地气”,“学生不爱学、学了也没有用”[5]。“五育融合”导向的体育教学评价应当围绕学生的实际身体健康需要,设置简约、实用的评价标准。首先,应当拓展评价主体,除教师外,学生更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与各科目学习的不足,知道自己的运动与文化知识需求,能够发挥评价作用。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更应当作为主体参与评价。其次,评价的方式不能沿用传统的“结果导向”,应当更加重视过程。有的学生虽然纸面成绩不理想,但是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克服困难与精神压力,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行为。最后,将传统体育中数据导向的评价转化为性质导向的评价,有的学生项目数据相对薄弱,但在体育学习中获得了人文、数学、健康知识、锻炼了身心的韧性,应当给予肯定。
四、结语
“五育融合”旨在培育“完整的人”,它在体育教学中的科学应用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撑。高校在发展体育教育、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回应“五育融合”精神的要求。课堂教学是体育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要精确把握“五育融合”之内涵和实施要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展开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主动履行课堂教学的全新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景怀国,龚建林.新工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5):121-124.
[2]刘超,董翠香,田来,等.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04):427-434.
[3]赵富学,陈蔚,仰明桥,等.“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中国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05):431-438.
[4]刘双红.体能游戏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理论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0(09):111-114.
[5]于素梅.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多元层次分析及整体改进策略[J].体育学刊,2018,25(06):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