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与着力方向
2022-06-17张钰敏
张钰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绿色是乡村最鲜亮的底色,实现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服务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就成了绿色金融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拟对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做出理论阐释,分析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即产品供需结构失衡,征信体系建设缓慢,绿色金融人才匮乏。最后指出解决这几方面问题的着力方向,即加快产品迭代,实现有效供给;加快基建步伐,实现信息联通;加快人才培养,实现素质跃升。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造成环境的破坏,引发气候的变化。当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尖锐不可调和时,就会自发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这是经济发展的铁律,也是绿色经济、绿色金融诞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绿色金融的理念与定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因此对金融的需求不是特别迫切。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虽早已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但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相对匮乏。
反观发达国家,由于他们较早地面临化石能源消耗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为了应对环境挑战,他们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建设、产品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如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首次提出“应筹集资金来维护和改善环境”,这是绿色金融理念首次见于正式文件。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提出了银行业的项目筹资标准,即赤道原则。该标准要求金融机构进行项目筹资时要全面评估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进一步明确了金融部门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后来发展成为最早的绿色金融标准。
我国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成功经验,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在该份文件中,绿色金融被定义为“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筹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给出的关于绿色金融最权威的表述。考察这一定义,它仍然没有离开“资金融通”的本质,没有离开“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金融的天职,只不过努力的方向倾向于绿色产业,或者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于此,本文承袭以上定义,对绿色金融给出如下界定:绿色金融是利用金融政策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约束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增长的一种环境经济制度。
二、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
由绿色金融的定义可知,绿色金融主要作用于产业发展,而这正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契合。因此,服务乡村产业和乡村经济,就成了绿色金融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讲清楚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然后找准对接的结合点,以期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乡村振兴主要的着力点在五个方面,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分析这五个要求,产业振兴是硬件条件,生态振兴是软件条件,文化振兴是长期目标,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是保障措施。因此,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主要从前三个方面发力。
(一)绿色金融对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
绿色金融对产业振兴的支持主要是通过资金的虹吸效应来实现的。这主要分为两步:其一是主动投入资金,形成先期的资金导向,改善投筹资结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其二是通过已形成的“资金场”调节社会资金的流向,有意识地配置资金,使社会资金从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中退出,向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产业聚集,从而推动既有产业的绿色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投产比。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根据产业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相应支持。如对初创期的产业,由于其盈利能力相对较弱,内在创新要素受资金束缚而无法显现,因此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对成长期产业而言,此阶段正是其成长为龙头产业的关键时期,既需要资金的催化,又苦于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各种条件,故而此阶段内对产业的支持应保持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并重,不可偏废;如产业已发展至成熟期,此时其筹资风险已大大减小,但筹资需求依然存在,故可以商业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为辅。
(二)绿色金融对生态振兴的作用机理
绿色金融对生态振兴的支持同样分两步实现。首先是投入资金支持以“四好农村路”建设,“厕所革命”等为代表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而通过生态补偿,财政贴息等政策进行引导,推进土地治理和生态区域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村的人气旺起来,人才留下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根据环境库兹尼茨发展曲线理论,环境质量在经济欠发达阶段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质量就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因此,金筹资源的持续投入,理论上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总的来说,绿色金融对生态振兴的作用是一种间接作用。
(三)绿色金融对文化振兴的作用机理
绿色金融对文化振兴的作用也是一种间接作用。因绿色筹资过程天然地包含信用審查。农民个人办理资金融通时,需进行信用评定;对村集体或企业进行绿色授信时,也需进行信用评级。发展绿色金融,势必要建设绿色征信体系。这将有助于强化农民的“信用”意识,从而提升乡村整体的诚信水平和道德水平,进而优化乡村社会基层治理效果,推动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
三、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短板
(一)供需错配矛盾突出
1.供给侧:虹吸效应与逐利性导致的供给失准
当前,虽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也早已广为人知。各大金融机构也确实加大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力度,据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资金融通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绿色资金融通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产品整体不良水平。但是这种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的扶持和激励,或者强制性的行政命令,金融机构自发利用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从绿色资金的投放方向中便可窥见端倪。
综合各家上市银行披露的资料来看,2021年,绿色资金投放的主要方向为兼具经济效益与市场规模的产业,如绿色交通、风电项目、清洁能源等;而那些收益不稳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规模小的产业,如垃圾处理、污染综合治理、绿色循环农业等,则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由于资本的虹吸效应与逐利性,造成了乡村建设资金的短缺。而乡村建设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项目,却正是农民身边最实在,最看得见的成果。资金如不能精准滴灌到这些项目中来,就会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需求侧:多因素叠加带来的需求激增与变革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形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产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这是介乎于小作坊和大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因此,除了前文提到的一些公益性的产业项目之外,现在农村的金融需求已经更多地转向“准企业化”,“准组织化”。需求主体和需求层次的变化,将倒逼金融机构在供给方面作出回应。
另一方面,我国已向世界庄严承诺,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乘着政策的浩荡东风,我国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将迎来爆炸式增长的时期。因為乡村既是不可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蕴含着巨大减排和抵消能力的碳汇系统。据联合国、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机构测算,我国欲实现“双碳”目标所需投资额约在150万亿到500万亿人民币之间。未来,绿色投资预计将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以上。金融机构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加紧谋篇布局,加快发展步伐。
(二)征信体系建设缓慢
征信系统是金融系统的先导,是保证金融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征信是金融无形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人们的住房、消费等行为受到征信系统的监督,一旦出现失信行为,个人征信就会立刻有所体现,会极大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城市人口普遍具有较好的信用意识。但在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距、受教育水平、信息流通速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人们的现代信用意识普遍不强。因此,在农村建立一个稳定的征信系统存在现实困难。征信人员在采集信息时,对于农户实际收入、家庭现有财产、未来收入预期等基础信息采集难,判定难,建设征信系统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金融业各种难懂的专业名词和法律上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会令广大农民如坠五里雾中。他们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构成违约。从而使他们更加不敢同金融机构打交道,导致乡村金融业务的开展陷入无解的死循环。
(三)绿色金融人才匮乏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要加快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具体到乡村的金融工作,除了这三条硬性标准之外,还应加上“懂金融”,尤其是懂绿色金融。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专业人才队伍却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态,没有突出“绿色”这一底色。许多金融从业人员对金融知识了然于心,但对涉及农业的制度政策,农村发展机制,相关法律法规,农业项目认证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专业人才的匮乏,可能导致产业项目的识别,评估不够精准,存在漏洞,进而影响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四)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存贷汇是金融机构最传统的三项业务。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传统”,使得许多人的思想受到束缚。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捷报频传,但仔细考察该领域的产品结构,则会发现其存在以资金融通为主的严重单一化问题。这一产品在全部绿色金融产品中的占比竟高达90%以上。如此畸轻畸重的产品结构,是无法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此以往,也是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
如前文所述,现而今,农村金融的主要需求主体,是介乎于小作坊和大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的商业组织。需求主体的转变,将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金融机构不应固守放贷的老办法,而应根据需求主体的新特点,积极做出改变,满足不断涌现的多样化需求。
四、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一)加快新产品迭代,实现精准供给
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让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到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来。如可通过“保险+期货”模式稳定农民收入,进而可以探索“保险+期货+资金融通”三轮驱动模式,即开展保单项下筹资活动。通过此种模式,可以解决因农业的弱质性导致的风险不确定性,消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从而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达到扶植绿色产业的目的。
另外,在资金融通方面,金融机构也可考虑进行创新。如创设包括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碳汇、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绿色工程项目收益权等在内的权利质押;以及环境权益回购、保理、托管等金融产品,用于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二)加快新基建步伐,实现信息联通
乡村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前景广阔,应考虑以数字化改革之矢,去射征信体系建设难之的。金融机构应首先投入资金,在乡村地区建设好5G设施、人工智能设施、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物联网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并用足用好这些设施,对农民的工商、税务、司法、医保、社保、水电缴费等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联通。
另外,还应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可以对基层党支部书记(或其所指定的人员)进行征信知识培训,然后让他们去充当征信人员。利用他们熟悉当地乡情的优势,让他们去采集并评估农户的实际收入、家庭财产、未来预期收入等基础信息,为征信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三)加快新人才培养,实现素质跃升
新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对新型农业从业者的培训。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加强同相关高校,科研平台等的合作,如通过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让金融从业者定期到实训基地来参加培训,可以考虑的培训方向有:环保、低碳、节能、绿色产业评估等。通过培训,提升金融从业者的从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在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服务中更好地贡献自身力量。在农业从业者培训方面,可以考虑的方向有:农业生产管理知识,金融基础知识等。以期提升农业从业者的金融意识,使其在与金融机构沟通时更加顺畅,以便享受到更加精准的服务。
结 语
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引导绿色金融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机构应妥善应对实践中遇到的新挑战,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完善体制机制,通过优化绿色金融服务,进而撬动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振兴实体经济,擦亮“绿色”这一乡村最鲜亮的底色,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