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简史
2022-06-17金小玲
金小玲
麻醉在医学上被称为无痛诊疗技术,一般是指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接受麻醉的患者最直接的体验是,虽然躯体或部分组织接受了有创治疗,但自己在治疗过程中并不会感觉到疼痛。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使用的药物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古代麻醉
现如今,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患者一般不会在没有麻醉措施的情况下实施有创治疗。然而,在麻醉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之前,患者如果想治疗疾病带来的疼痛,可能要先经受比疾病本身更为骇人的痛苦。
需要肯定的,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医生都在不断探寻为患者治疗疾病、减少疼痛的方法。古希腊、印度等国的医者,曾使用鸦片、曼陀罗、大麻等天然植物为患者镇痛。这些药物可让患者长时间昏迷或睡眠。有医生尝试冰冻患肢的方法来减少患者的疼痛,以利顺利完成截肢手术。还有医生用压迫神经、血管的方法,使患者丧失局部感觉,通过放血让患者昏迷,等等。
但遗憾的是,以上做法的效果并不稳定,一是减轻疼痛的效果有限,二是患者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醒来,三是有可能因为使用剂量太大而导致中毒。这与现代麻醉的效果可靠、安全性有保障等要求并不相符。
现代麻醉药的发现
1772年,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发现了一氧化二氮(笑气)。患者吸入后意识清醒,但会丧失痛觉。之后,霍勒斯·威尔士将笑气使用在牙科手术中。
1818年,迈克尔·法拉第详细描述了乙醚的麻醉作用,他发现当乙醚蒸汽和空气混合后,可产生酒醉样和沉睡样作用。1842年,一位美国乡村医生让患者吸入乙醚进行麻醉,并成功实施了颈部肿物手术。这被后世视为现代麻醉学的开端。
之后,相继出现了很多可吸入的麻醉药物,如三氯乙烯、乙烯醚、氯乙烷等,累计达数百种。随着麻醉方法、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如今的医师能够准确掌握麻醉药物的使用浓度和剂量,大大提升了麻醉的安全性、准确性。同时,麻醉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等,這为多种类型手术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麻醉技术创新
为达到精确使用麻醉剂用量和控制患者麻醉深度的目的,很多创新技术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1.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护仪系统
过去,监测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的麻醉深度,需要麻醉医师凭借经验,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来判断。然而,引起患者心率、血压升高的因素较多,如大量失血等,所以这种监测方法并不准确。在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护仪系统的帮助下,麻醉师可以更加直观地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降低全麻药物的应用剂量,使患者术后能够更快苏醒。
2.超声技术
超声技术在麻醉技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神经阻滞麻醉、引导动静脉穿刺置管等方面。在超声技术的帮助下,麻醉师能够直接观察血管和神经,在超声指示图的引导下,实施动静脉穿刺和神经阻滞,既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也能减少对于神经、血管的损伤,减少因麻醉导致的并发症。
3.神经刺激仪
神经刺激仪是辅助完成神经阻滞精确麻醉的一项新技术。在该仪器的帮助下,麻醉师可以根据电流变化情况,对针尖和神经的距离进行分析,实现精准神经阻滞,降低神经损伤风险。
麻醉答疑
1.麻醉后会做梦吗?
多数麻醉药物使用后会“夺取”患者的意识与记忆。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痛苦感知和敏感度均会下降,因此不会存在手术记忆。
2.麻醉后会不会醒不过来?
现代麻醉技术已实现全过程可控。此外,在部分手术中,伤害性刺激会使患者的中枢系统敏感度提升,从而成为叫醒你身体的“闹钟”。如果患者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恢复意识,麻醉医师可通过增加药物代谢的方式来主动结束麻醉。
3.麻醉医师的工作就是让人睡着吗?
麻醉医师的工作重要且复杂,要使患者在无痛、安静、无记忆、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完成手术。需做好手术麻醉过程的监测工作,包括患者的循环、呼吸、水电解质、体温等。根据麻醉过程的变化,麻醉医师必须做出有效的处理,如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进行呼吸管理等。
4.患者怎样平稳度过手术后的躁动期?
接受大型手术的患者,在接受全身麻醉之后的苏醒期,可能会出现躁动情况,如兴奋、高度烦躁、强烈挣扎等。同时,躁动会使患者出现缺氧、疼痛、局部器官刺激等症状,十分不利于后期恢复。医师一般会使用地佐辛、芬太尼等药物,以确保患者按时苏醒,并减少躁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