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2-06-17臧建东袁真艳
臧建东 袁真艳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明确了今后五年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提出了要着力抓好的九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被列为九项工作之首。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对于江苏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现代化建设要求,结合江苏现状和实际,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率先提出“科技兴省”战略;1994年,调整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2006年,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率先作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决策;2010年,率先将“创新驱动”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2011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科教兴省”战略提升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专门召开会议,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目前,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比达到2.93%,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居各省(区)之首,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9.8%和48.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但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江苏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医疗器械、发动机、高端传感器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仍高度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四个面向”,充分发挥江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科教人才实力雄厚的优势,集合全省优势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提升江苏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科技支撑能力,并努力为全国科技自立自强多做贡献。强化基础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努力使江苏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二要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抢抓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机遇,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争取更多国家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学装置到江苏布局。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承担更多战略任务,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展现江苏担当。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支持苏州争创國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好用好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进一步提升创新要素集聚浓度,将辐射范围向全省拓展。三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独角兽、瞪羚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团队,壮大更多创新型龙头企业、头部企业。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打造跨区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四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着力构建创新联合体,畅通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链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出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国际合作,发挥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作用,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营造更好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是最强大的发展优势、最可靠的创新依托。长期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与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潜力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改革体系,相继出台“科技创新40条”“人才26条”“人才10条”“知识产权18条”“科技改革30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有效集聚了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极大地激发了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目前全省拥有高校16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科研机构850多家。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超1400万人,在苏工作的两院院士有100多位。特别是近五年来,江苏入选国家级人才1300多人,约占全国的10%,国家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26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48人,约占全国14%,各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层次,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大量人才的集聚,为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当今和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江苏人才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紧缺,职业技术人才、技术工匠等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才流失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江苏要在新起点上有新作为,必须更加充分地认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充分地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创新创业、竞相奔腾。一要大力实施创新人才集聚行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聚焦“高精尖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级各类人才,着力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打造一支与全创新链、全产业链相匹配的大规模、多层次、高素质、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培养一批原始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支持南京、苏州、无锡等具备条件的城市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加快形成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强磁场”。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入,使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二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强化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不同类型人才的分类评价制度,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更加公正的评价体系、更加鲜明的激励体系,让人才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施展才华、释放智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进一步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环境,让江苏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施展才华的沃土。健全科技人才双向流动制度,促进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三要充分激发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家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人才,是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制定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政策意见,遴选培养省级科技企业家,加快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科学头脑和国际视野的科创型企业家队伍。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
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看家本领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江苏是民族工业发祥地,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生产配套能力较强、产业链相对完整、流通体系便捷完善。目前拥有39个工业门类,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的1/8、全球的3%左右,有5个行业产值超万亿元,工业大类中有12个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超10%,社会物流总额占全国的11%,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但江苏实体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但还不是世界级制造业强省,产业自控能力和根植性还不够强,产业总体水平处于世界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装备、高端元器件及基础材料还要依赖进口,整机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更大力度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经济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把厚植实体经济优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实施数字技术赋能,构筑全产业链综合优势,不断增强江苏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一要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体系健全和规模技术优势,坚持空间集聚、创新引领、智能升级、网络协同、开放集成的方向,大力推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打造物联网、高端装备、智能电网、工程机械、节能环保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卓越产业链打造、重点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建设五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制造业流程再造、模式创新、质态提升。顺应生活方式改变和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全域联动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加快打造生产服务、销售管理、决策运营、科技研发等功能性总部。着力培育一批省级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成国内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实施“互联网+”“智能+”“区块链+”行动,提升共享经济、生物经济、平台经济等发展能级。三要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培育壮大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乡村优势特色产业、“苏”字号知名农业品牌和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新建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创建国家級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乡村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引导金融资源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制造业融资特别是中长期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展投贷联动,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企业直接融资,助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纷纷采取措施,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江苏也把数字经济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聚力打造数字江苏的目标,并相继出台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江苏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3%,位居全国第二,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江苏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特别是与广东、浙江等数字经济先行地区相比,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产业影响力大、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领军型平台企业,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渗透不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与制造强省地位不相匹配,多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亟待进一步挖掘,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数字经济领域高质量、上规模产业集聚和引领性示范区相对偏少,数字经济发展制度体系尚不完备,数字经济监管理念和方式有待创新优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更大力度地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把数字经济作为重要引擎,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网络强省、数字江苏、智慧江苏建设。一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进一步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强化数据开放和数据保护,统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生态体系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前瞻布局服务业数字化和农业数字化,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二要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把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抓手,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推动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落户,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投入补助、免费诊断服务等方式,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三要不断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全面建设数字社会,加快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交通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智能化水平。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政务系统数字化,建立政务服务清单,完善数据共享体系和协调机制,促进公共数据资源汇集和开发开放,着力消除“信息孤岛”。进一步完善数字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以全面数字化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增添强大新动能。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
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重要牵引
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既是有效应对严峻复杂国际宏观环境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转变的必然选择。江苏有8400多万常住人口、2000多万流动人口,人均GDP近2万美元,这是扩大内需的基础。近年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江苏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促进消费的改革措施,不断培育消费热点,着力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左右。与此同时,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大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大力组织实施强基础、增功能、调结构、重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有效发挥了投資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压舱石”作用。目前,内需已经成为我省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但应当看到,江苏扩大内需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效投资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短板,居民增收渠道途径需要不断拓展等。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更大力度地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主动适应、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把扩大内需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同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发挥江苏巨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顺应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转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顺应消费提档升级趋势,着力提升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康养、家政等生活性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推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创新,拓展网络消费、信息消费、夜间消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促进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延伸。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卫生、健康、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加快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和县城商业体系,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深入开展放心消费环境建设,切实加强消费市场监管,进一步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充分激发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投资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供给结构等方面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大力推进优质产业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补齐综合交通、农业农村、生态保护、市政工程、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物资储备、防灾减灾、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卓越产业链投资,大力推进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水利、车联网、智慧城市。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大力实施重大环保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平衡好政府投资与债务风险,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民间投资空间,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蔚菊8667E4B2-4662-40EF-8812-40FFABD42C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