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有一个田园梦——新农人返乡创业纪实

2022-06-17

农家参谋 2022年3期
关键词:带头人果农

返乡养虾成就田园梦

起虾、分拣、打包、发货……在四川省內江隆昌市胡家镇蒲芦村壹佳渔农场,谭光胜忙得不可开交。“来看看,这是我在网上买的水草,湖北大轮叶,水草养好了,小龙虾品质会更好!”

“虽然在城里立了脚,毕竟是农村长大的娃,每次回到农村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谭光胜1986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直有一个“田园梦”。他在从事多年餐饮工作之后,5年前,他带着满腔热忱与妻子一起返乡创业。

遇挫,农业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我和朋友之前在界市镇桂花村流转了60亩地,开始稻虾养殖!”谭光胜说起创业之初的艰辛眉头紧皱:“我们两个都是外行,仅凭经营餐饮的经验,觉得养小龙虾能挣钱,但对于如何养却是一窍不通!”60亩稻虾基地建设用去20万元,种虾、虾苗、饲料、人工等费用一项项压下来,只有投入没有回报,因为不懂养殖技术,好不容易养出来的小龙虾却因个头小,品相不好,根本卖不起价。在数个不眠之夜的熬煎后,不服输的他决定从头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

“学习了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虾田不出虾了。我们之前投的虾苗密度太大了,虾田的水深与水质又不达标,小龙虾死了都不知道。”谭光胜笑着说。

坚持,既然选择了农业就一定要做好

学了一圈再回到隆昌,谭光胜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寻找养殖基地。水源好、地理位置好、基础条件好成为他选择基地的标准。不再急于求成,他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将隆昌大大小小的乡镇都跑了个遍。

“精选塘口,一个是远离污染源,比如塘口周边是否有农田农药喷洒或者其他对小龙虾有害的污染源。再者,要确保塘口蓄水和排水方便。”比起第一次的盲目冲动,从挫折中走出来的谭光胜更趋成熟冷静。

从小在胡家镇长大的他,最终落户胡家镇蒲芦村。在村“两委”的协调下,顺利流转紧邻龙市河的70亩地,拿出10余万元存款,再贷款30万元,重新起航稻虾养殖。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2018年9月4日,谭光胜的壹佳渔农场正式动工,踌躇满志的他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每天4台挖掘机同时作业,轰隆隆的机器声将荒草连片的田地唤醒。“你这个沟开得太宽太深了!”“你这个田坎太宽了!”面对前来参观的同行、村民的疑问,谭光胜只是笑笑,他心里明白,没有干净漂亮的小龙虾摆在面前,他说什么也不顶事。

龙虾食性杂,摄食的水草有伊乐藻、凤眼莲和水花生等。沿池四周浅水处种植水草,既可供龙虾摄食,同时为虾提供了隐蔽、栖息的理想场所,也是龙虾蜕壳的好地方。”说起小龙虾养殖,他彻底将自己泡在了农场里。心疼丈夫的妻子黄勤毅然放弃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戴上草帽、穿上水裤,与他并肩奋斗。

2019年2月,农场迎来丰收季,个头大、颜值高、无须清洗的小龙虾一经上市就赢得一致好评。“58元1斤!”百折不挠的谭光胜收获了生态养殖的第一桶金。

突破,要带领更多老百姓一起发家致富

乐于学习、善于分享的小两口解决好了田里的问题,开始在农场的附加值上做文章。在稻虾田边栽种桃树,在田埂上种中药材,田边的土地被充分利用起来,番茄、青椒、茄子、四季豆等绿色蔬菜一应俱全。

“胡家镇地势平坦,田多土少,隆昌河、龙市河蜿蜒而过,发展稻虾具有先天优势,许多老百姓都自发开始搞起了稻虾养殖。”谭光胜说:“我做了很多年的餐饮,有销售方面的资源,目前我不仅养虾,也收虾,帮助周边的散户实现更好的收入!”

转眼,谭光胜的农场已在胡家镇有三个年头,从2018的艰难起步到2019的成长收获,从2020年的疫情重挫到2021年的行情看涨。作为胡家镇第一批稻虾养殖大户叶顶华说:“我今年75岁了,养的小龙虾都是小谭帮着我卖,小伙子很实诚,交给他我放心!”一传十、十传百,如今谭光胜已成为胡家镇众多养殖户、散养户信任的“销售专家”。

这个农技二传手,果农喜欢

从报道农业技术,到指导农业生产,杨良杰将农业技术带回了家乡,并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更多果农。他致力于技术推广,由一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技术“讲师”,变成了集成信息服务、果品销售和品种研发的“新型果农”,带动当地果业共同升级。

杨良杰,山西稷山县翟店镇南小宁村人,2004年返乡后创办农业科技公司。17年来,他坚守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一线,通过技术创新和保姆式服务,推广果业技术,带动40万户果农增收,服务果园面积上百万亩。

杨良杰和团队每年开展多场技术培训,创建“千乡万村”手机应用,打造信息传播和追溯平台;建设现代果业示范基地6800余亩。2021年,杨良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创业心得

想走捷径、挣快钱的人,是干不好农业的。创业前期,规模一定要控制适度,算好精细账,不要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就头脑发热、盲目扩大。同时,现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不只是懂技术,还要会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懂市场营销方法,做好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

中午时分,晋南大地正被烈日蒸烤。中条山下的山西运城盐湖区西张耿村,蝉鸣声不时从村旁成片的果林传出。干净笔直的水泥路上半天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专程跑来的杨良杰,头戴一顶草帽,钻进了桃林。

“这是我的心血,不操心不行!”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良杰笑笑,摘下草帽当扇子。这片矮化桃林长得并不高,却棵棵“体态优美”,“从选育到管护,全是按照示范园区高标准打造。”杨良杰身后,枝上果实已经泛红,他看着果树,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

传授新农技,用减密度来增产量

一棵棵果树密密麻麻,产量却不见增。果农疑惑:“蹊跷了,产量还不如头两年,书上不是说七八年后就是盛果期吗?”

2004年,杨良杰回运城时,看到成片的果园,其间场景和果农的困惑让他至今难忘。

这情况在当时太普遍。“一亩苹果园从种植55株,到83株,再到110株,果农以为种得越多就产得越多,却因为栽植密度过大导致了果园密闭问题。”凭多年的知识积累,以及在北京果树示范基地里的见识,杨良杰找到了原因所在。

那时,杨良杰在北京的一家报社已经工作了好些年。他负责农业技术版,接触到的都是相对前沿和实用的果业技术。“下去采访看得多,学得也不少!”杨良杰把自己培养成了“技术员”,用他自己的话说,“闭着眼睛都能把一些果树的好几种树形画出来。”

原因找到了,但怎么给果农讲明白这个道理呢?

杨良杰从没想过,自己也能当“老师”。他清晰记得那特殊的“第一堂课”。2004年,还在报社当编辑的他受邀回家乡授课,当“技术派”真正接通地气,他感受到果农们对技术的渴望:临猗县西张吴村的戏台上,前来听课的果农不但带着小板凳,还拿着褥子和被子。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杨良杰用投影仪图文结合地讲课,果农们用白床单当投影幕布,把被子缝在一块儿,吊在戏台上,手揪着“大被子”挂下来,硬是把简陋的舞台给“密封”了起来。

看到乡亲们这般用心,杨良杰心里一阵热流涌动。他深入浅出地给大伙儿讲起来:“果树太密,跟排队打饭一样,挨得太近,不仅胳膊撞胳膊,而且把饭都打翻了。”台下一阵哄笑,杨良杰乘势给大家讲起了间伐的好处:“栽植密度和采用树形不匹配,导致密闭、不通风透光,造成果品产量和品质降低。间伐就是要锯掉一部分树,做到隔行、隔株,要把每亩树量从110株降低到20多株。”

连讲4场,场场爆满,杨良杰“火”了。随后,果农们接连不断的电话和信件,让他下定决心回乡,专门做果业技术培训。2004年,他返乡创业,随后成立了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公司,拉起了一支培训员“讲师”队伍,专门给运城果农做技术培训。

接下来,杨良杰进入了“讲师”模式:白天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他就在晚上讲课,有时讲到半夜12点。如果实在排不开,他就早晨5点钟开始讲。十几年下来,他讲课超过了3000多场次。

拥抱互联网,技术推广再升级

“有时课堂上讲得很好,大伙儿也都听得频频点头,回去之后却不见动静。”这是杨良杰返乡创业后最大的感受。

“有榜样才能带动更多人。”杨良杰决心发动一批带头人,搞一批示范果园。西张吴村村民张引群自告奋勇,愿意在自家的果园里做间伐示范。可真要砍的时候,他媳妇心疼树,抱住他的胳膊不让动:“种了这么多年,你咋舍得说砍就砍!”

杨良杰最后想了个招儿,他带着村里的学员去实地讲解。“嫂子,你和引群回去给大伙儿蒸些馍,中午在你家吃饭吧!”张引群心领神会,带着媳妇离开了果园。等两人一走,一群人抓紧时间锯掉了一批树。

最终的产量证明杨良杰的技术是有效的。万荣县薛店村的王建堂感受颇深:“我家有15亩果园,过去每亩种83株,每亩只能收4000斤。经过间伐,亩产稳定在7000斤以上,而且工作量和用药成本也大为降低。”采纳杨良杰技术的果农,都跟着沾了光。很快,在间伐技术的影响下,运城各个果区展开了改造提质工程。

就这样,到2014年时,已经有17.8万户果农在线下跟着他学习提升。公司建立起县、乡、村三级服务模式,在各个乡镇成立果农站,在各村成立果农协会,对有经验的果农精心培训,让这些农业技术“二传手”辐射带动更多人。

到了2015年,省内外联系杨良杰去提供服务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盯上了智能手机:如果能开发一款针对果农的手机应用,既能扩大覆盖面,培训起来不也更方便吗?

然而,移动互联网是杨良杰的知识盲区。他去上海、深圳看了一圈,却还是有些云里雾里。“有人让我做平台,有人告诉我要用好数据。”杨良杰嘿嘿一笑,“咱哪懂那些,先把手机应用做起来。”

岂料,麻烦接踵而来。2016年手机应用“千乡万村”上线后,虽然推广了培训课,但半年过去了,下载量只有几万人次。杨良杰跑到果园里,碰到了60多岁的果农罗建设,想推荐他下载。罗建设说:“我们连网都不会上,去哪搜索这个东西?”杨良杰想了一晚上,一咬牙花70万元订购了一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集中发放给一些种植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种植户。

但效果仍不理想。杨良杰等来了又一个风口:短视频直播。他们之前就成立的视频拍摄团队派上了用场,把果农感兴趣的技术要点制作成大家容易接受、能看得懂的视频产品。原来负责技术推广的“二传手”也有了新的任务:进行网上直播讲演。现在,通过“千乡万村”手机应用不仅能线上授课,还能直播带货,影响带动群众超过40万户。

自己带头干,标准化流程提升品质

2016年农历正月初七一早,杨良杰还睡着觉,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里,临猗县寺后村的果农喊着:“赶紧过来,都等着你呢!”杨良杰以为果园有啥紧急状况,便赶紧出了门。開车刚进村,一群果农敲锣打鼓把他迎到了村里,给他戴上了红绶带。原来,这个村子在杨良杰团队的指导下,果农们当年取得大丰收,过年时,果农们念着他的好,把他“骗”过来送上惊喜。

“挺有成就感,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果农们的认可。”但杨良杰没敢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他开始琢磨下一步的发展:最近几年,苹果价格波动大,产量虽然有提升,但果农利润被压缩不少。“能不能成立销售公司,帮助大伙儿统一销售,这样也能有更大议价权?”

2017年,杨良杰成立了销售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20万斤苹果。结果买方认为苹果个头不一样,拒绝购买,公司为此赔了不少钱。

痛定思痛,这事倒逼着销售公司进行分级收购。按照色泽、大小将苹果分级,松散的果农自种模式必然要进行升级。

一场当地果业的供给侧改革开始了。杨良杰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带头发展了几个果业联盟,帮联盟成员单位进行标准化种植改造;二是投资近5000万元,与高校合作建设了10个果类种植示范基地。

家人很不理解杨良杰的做法:“培训做得好好的,非要折腾这示范基地。费人费事不说,还没有收入:栽了几年快到盛果期的树,为了试品种又给改接了!”杨良杰耐心解释:“如果说以前是‘轻资产’运行,现在就是做‘重资产’实体。因为带有试验性质,很难有稳定的预期收益。但我懂果业技术,责无旁贷,咬着牙也要做。”

现在,多方合力推动下,一个运城苹果从开花到采摘,经过疏花、疏果、套袋、脱袋、转果等12道标准化步骤,能形成完整的标准产业链,每一步都可以做到溯源。杨良杰也从一开始的“讲师”,变成了集成信息服务、果品销售和品种研发于一身的“新型果农”。

炎炎夏日,果满枝头,杨良杰站在林间,“这枣油桃的品种,已经试验两年了。严格管理下来,今年一定能打开市场。”他深吸一口气,仿佛已闻到收获的气息。

任伟:“年轻人回村大有可为”

任伟,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泉村人。2015年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不久后在父亲劝说下返乡创业,流转土地上万亩,通过科学种植,取得可观收益。同时为附近农户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每年支付工资约200万元。与任伟合作的农户,棉花亩产量提高近100公斤,实现增收。

创业心得

年轻人要勇于尝试,也要理性选择,面对未知领域时一定要做足准备再出手。我选择创业方向时,听取了父亲的建议,选择了农业。平时父亲在很多方面也给了我支持和建议,加上自己不断学习,才避免了盲目创业。

同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大学生就什么都比别人厉害,农村也有很多能人,尤其是在农业领域。从刚开始创业,我就经常向周围经验丰富的农户取经,学习每个人的长处,再融会贯通总结经验,才有了自己一步一步的成长。

“小任,棉花该打药了,你帮忙配一点吧。”“小任,我地里该追肥了,之前订的化肥这两天给我送一下啊。”……坐在配送车上,任伟一边接电话一边做着记录。

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泉村,最近农作物长势喜人,任伟不光要忙地里的活,自家农资店的生意也忙得很。“一大早就出门,天快黑了才能回来,还得准备第二天要送的农资。”一边说,任伟一边扛起化肥装车。返乡5年多,这个“90后”年轻人的脸上已经褪去了青涩,更多的是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的自然。

一个选择:“怕什么,种地就种地”

屋外,天已暗沉,但离任伟的下班时间还早——大学一毕业,他就进了北京一家游戏公司当程序员,一年多下来,这种加班是常有的事。

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一行代码,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了起来,那是任伟的父亲任勇从几千里外的五工台镇小泉村打来的。不用接电话,任伟便知道,话题与以往没什么不同,每次都是在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选择之间纠结:父母希望儿子能回到身边,但大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年轻人一时还难以割舍。

“现在回到农村创业环境好,你要是赶上机会,也能有所作为!”电话接通,任勇换了思路,希望儿子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他了解自己的儿子,在事业上还是有股拼劲的。

听完父亲对未来的想法,任伟发现,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并不真切,“如果不是父亲讲,我完全不知道他种地的收入比我工资还高。”任勇那几年承包了上千亩土地,收入一直不错,这也是他劝儿子回来的底气。

“要不回来跟我种地?也磨磨你的性子?”

一个晚上没睡,把父亲的话来回琢磨,任伟下定了返乡的决心。“怕什么,种地就种地。”任伟心里想着,说不定我比你干得还好!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到公司交了辞职申请,办妥手续后背着自己的电脑和几件换洗衣服就回了家。

有些亲戚和邻居不太理解,“读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走到大城市了,这下又一头扎回农村了,干着我们干了一辈子的事情,你读这大学有啥意思?”

听到类似这样的话,任伟只能笑笑:那我就用事实让你们看看,我读这大学有没有意思。

一轮比试:“按我的方法种地产量就是高”

种地要等开春,学习不用等。买了书,从北京背回来的电脑帮了任伟大忙,在北京工作时的程序、代码换成了讲授农技知识的视频。学了几个月,等到开春真的要种地了,任伟才发现,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分歧不少。

任勇是“老把式”,一直认为庄稼要长得好,就得舍得投入,水和肥跟上了,产量肯定不会低。任伟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即便还没实践过,却也知道“适量”的道理,“不同的作物需求肯定是不同的,浇水、施肥的时机和量都要根据作物情况精准掌握”。

“那你看着办,我不管了!”争执的次数多了,父子俩谈不拢的时候常常互相赌气撂挑子。

“那不然我们一人管一片,按自己的方法来,最后看结果。”任伟想,还是得让父亲看到效果再说。

虽然铁了心要干出点成绩证明自己,但任伟完全没有实践经验,只知道要适量,至于这個量怎么才算适度,真是两眼一抹黑。听说兵团种植水平高,任伟一有时间就跑到附近团场,在地里一边看一边聊一边学,“人家干活你勤快点去搭把手,聊起来了问啥都教给你”。

一边学,一边试,再遇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记在小本子上,抽时间跑到县里找农业技术员,挨个请教。实在搞不懂的,干脆把技术员请到地里来现场指导。

在地里晒了一个夏天,任伟用结果证明了自己:每亩地成本比父亲低近100元,但棉花产量高了30多公斤。“第一年还在摸索,产量提高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也能说明,按我的方法种地产量就是高。”

一轮比试下来,任勇服气了:老传统还是比不上科学种植!从此放心地把地交给了儿子。父子俩拿出积蓄,又贷了款,通过土地流转,把周边上万亩地都集中到一起,从村里和附近团场找了二十几个愿意种地的农户以劳动力入股。

“以前自己的地加上承包的,也有100亩,可是分了七八块,没法成事儿!”参与合作的农户刘建勇眼下管理着500多亩地,连成一片,机器好进地,管理也方便。

多点开花:“把我学到的技术分享出去,一起发展”

上万亩地要用农资,成本可不低,“要不咱开个农资店?节省成本不说,借着配送农资能跟别人多交流学习,把我学到的技术分享出去,一起发展”。任伟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这次任勇一点没异议,还拿出积蓄表示支持。

2018年5月,任伟拿到一笔创业资金,又贷了款,加上父亲的支持,农资店开业了。借着配送农资,任伟主动跑到别人的地里交流经验。

“魏叔,你地里的葫芦授粉有点问题,长了不少畸形的,这里头不长籽儿,你这两天得抓紧摘掉。”路过魏忠建的地,任伟发现他种的打籽葫芦有点不对头,便打电话提醒他尽快处理。

在种葫芦这事上,任伟吃过亏:第一年也发现了畸形葫芦,但没过几天就长得跟正常的没什么差别了,他没当回事,结果产量低于预期。第二年,他多了个心眼儿,发现畸形葫芦后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这可怎么办?任伟找农技员、上网查资料,熬夜找办法:摘掉畸形的,省下养分能再开花结新的葫芦。

“好好好!”虽然嘴里答应着,魏忠建心里可没当回事:年轻娃娃懂个啥!外表不好看就不长籽儿了?

第二天再次路过地里时,发现魏忠建压根儿没动,任伟急了。打电话硬是把他拉到了地里,现场摘了几个畸形的葫芦,打开一看,里面果然都没籽。魏忠建这才重视起来,花了两天时间把畸形葫芦都摘了,当年的产量比往年高了不少。

“还是年轻人懂科技,这几年种地轻松不说,产量还高。”刘建勇等二十几个农户跟着任伟一起边干边学,棉花种植从以前的亩产300多公斤提高到了400多公斤。而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农忙时节到地里帮忙,又添一份收入。

“农村遍地都是知识,也只有知识才能让种地更加科学化,让农村发展得更好。”任伟说,“我现在更加认为,年轻人回村大有可为,农业真的是一个有奔头的产业,我准备扎根在农村,脚踏实地服务好三农!”

参谋点评

培养更多农村致富“领头雁”

致富带头人不仅要带着村民脱贫,而且要带领村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持续致富的路上奔跑,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能人帶头,致富不愁。有一个好的致富带头人,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农村致富带头人要更加积极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团结凝聚广大基层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建立健全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帮带长效机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而促进全体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致富带头人,不仅已经发挥而且要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现实要求。一方面,从脱贫到持续稳定增收,有一个较长过程,离不开致富带头人的常帮常带。以收入为例,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达30.2%,但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仍低6213元,仅为其61%,增收的空间较大。另一方面,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发展迎来新机遇,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大有可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致富带头人不仅要带着村民脱贫,而且要带领村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持续致富的路上奔跑,迎接更加美好的生活。

发挥好农村致富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形成完善的帮带长效机制。健全党建引领机制,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使党员在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健全致富带头人培育机制,制定出台关于致富带头人的选拔培养、权利义务、表彰奖励及监督管理等机制,吸纳更多返乡创业者成为致富带头人。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帮带形式,构建“基层党组织+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等组织形式,促进多元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健全政策支持机制,各地应完善包括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资源使用、普惠金融、技术推广、电商物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全方位支持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这就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未来应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致富带头人培养质量,完善带贫减贫机制,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从而真正为稳定脱贫、持续增收、防范返贫、振兴发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带头人果农
2022年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先锋计划”启动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基于Logit-ISM模型的果农电商参与行为研究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四川:部署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计划5年行动
政策资金扶持 重庆培养五类农村致富带头人
高校“双带头人”建设中的困境及应对
果农之梦
在脱贫攻坚中放飞青春梦想
苹果树一生都在做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