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力拓展市场,培育竞争优势,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2022-06-17林鸿

成功营销 2022年4期
关键词: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建筑企业

摘要:本文首先对区域经营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提出企业转型升级的几个路径,包括:政策研究,战略转型;改变思想,提升经营能力;压实生产经营一体化,提升信用评价管理;专注主业,聚焦新兴市场;深化布局,织密经营网络;创新技术,提升数字建筑能力等,最后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夯实市场基本面、以投资促进发展、建立科学风险评估体系、坚守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1 区域经营环境分析

从宏观方面分析,福建省2021年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目标,坚持以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建设“211”省内交通网,完善轨道交通网、铁路及公路网,加快推进福州机场二期、厦门新机场、昌福(厦)高铁等重大项目,拓宽“陆海空”大通道。加大港口整合力度,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内河航运、港区物流,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促进大流通,围绕全省“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空间开发战略格局,构建支撑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从福建省域主要招标网及交易网统计分析 ,扣除大量非政府投资的房建项目及部分投资类项目未纳入招标网,分析 2021 年全年招标情况;因此统计数据有些偏差,但是大方向可以给于企业分析决策,福建省收集中标信息3117个,总金额约 3587.71 亿元。重点领域一亿以上项目 752个,总金额 2845.65亿,其中大交通领域62 个,金额284.35亿;大城市领域 644个,金额 2394.78亿。江河湖海领域 55 个,金额 198.78 亿元,主要板块为大城市领域,占比高达60%。

从省域竞争态势看,路桥传统市场被逐步蚕食,港航市场遭遇行业低谷期,资质改革导致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竞争对手数量更多,市场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对市场经营带来更大挑战、提出更高要求。

从区域市场看,“大交通”方面,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日趋激烈。高速公路基本上为路网优化、改建扩容或原有出省道路续建,虽列入建设计划年度,但由于资金问题,推进速度较慢;以国省道路为主的新建、改建的地方普通公路建设迫切度较高,市场增量较大,但体量均不大,设置门槛条款困难。“大城市”方面,重点城市均以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大老城区改造提升力度,以打造人文城市、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为切入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市场增量较大,但城市更新目前处于前期规划性阶段,全省还未有实质性实施,厦门市为全国试点城市,是重点深耕城市更新领域的区域,未来市场增量前景较大;城市地铁以及城际轨道因规划调整及资金问题,原定计划有推迟迹象,或均处于方案论证或可行性研究阶段,短时间内市场增量也不大,在“十四五”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福建城乡基礎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打造“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未来城乡基础以便捷、宜居、绿色、安全、智慧为核心来发展重点实施十大提升工程,力争完成投资1.2万亿元,开展“微整治”“微枢纽”“新慢行”“新停车”以及城镇老旧街区片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社区更新等新型大城市业务新特点。“江河湖海”方面,港口、码头市场呈持续萎缩势头,与环境治理相关联的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流域整治项目呈上升势头,“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将积极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保障、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数字水利等一批水利项目,总投资3638亿元,“十四五”规划投资2103亿元,内河以及水利水电项目投放量较多,以及大量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未来以重点治理转型融合城郊类、集聚提升、专注优先治理环境问题突出、以及乡村振兴试点并力争到2025年,全省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的村庄比例达65%以上,有较大市场份额,也是公司未来从传统主业水工领域转型新型水利领域重要方向。

中国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城市更新是存量时代下的必然产物,蕴藏着巨大的空间和机遇。同时,我国城市更新更加注重精细化、微更新,重点关注老旧小区改造。据预测,按照2%的城市更新转化率,城市更新将带来约10万亿的市场容量,而旧改的整体投资规模超过4万亿元,住建部在厦门、广州等15个城市启动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实施城市更新是政策导向,也是市场需要,是人民期盼,各地已陆续出台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当然,开展城市更新业务也存在诸多难点,例如:(1)政策出台防止大拆大建,住建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要求城市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老城区更新单元拆建比不大于2。这会导致推进节奏放缓,开发周期过长,资金成本提升,开发难度增大,利润率降低,这就需要结合近年来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展望“十四五”,以装配式为核心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数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施工装配化是提升全产业链效率的重要路径,以此提升企业业务利润增长新引擎。[1]

2 转型升级必要性

建筑业正在向多区域转移、多行业、及更多业务联动发展,截止在2021年底建筑企业维持在11.5万 左右;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4%百分点,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但很多的企业还是维持传统的建筑方式,在未来十年预计大批量中小型建筑企业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目前建筑国企普遍转型困难,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对于机制也不如大型地方民企,存在对员工奖惩措施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从而导致建筑国企普遍存在管理费用控制不佳、人均产出效率低、大锅饭明显等问题,以我们企业而言,人均产值500万低于行业标准,而管理费占比超过3%却高于行业标准等问题。

对于我们这种建筑国企的省域公司而言,目前除了以上共性问题还存在个性问题,如在区域的生产和经营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经营人员专注经营工作,缺乏对生产的统筹和监管、服务;生产人员忙于生产,不参与片区经营活动。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尚未形成,立体式、专业化的市场营销团队尚不完整,协同高效、上下联动顺畅、专业支撑有力的有机体系亟待增强。C854D286-BFDD-42E5-9FD0-2990352336F7

以上种种矛盾与不足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如果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又没有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源、良好政企合作关系,很容易在激烈建筑业市场中被淘汰;所以我们市场经营人员很有必要学习地方政府“十四五”的各个规划,以及国家投融资政策和宏观方面政策,提前分析把握区域市场发展环境;而福建省整个“十四五”期间大交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对于我们企业以公路水工为主的板块业务,很难在“十四五”期间有质的飞越;特别是局总部要求省域经营在 “十四五”期间翻一翻目标基本无法完成。

如果我们只专注大交通领域企业将会维持多久,还需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根据企业功能定位,现状和特点,全面面对建筑资本市场后,坚持产业结构优化,未来区域延伸工程产业链,向投资、建材生产、工程总承包领域延伸,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并且企业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升综合布局和多元化发展能力;或许才是建筑业国企的成功之道;业务及战略转型升级具有强烈必要性与紧迫性。[2]

3 转型升级的路径

3.1 政策研究,战略转型:

统筹政策研究、通过地方政府报告分析,选准业务领域;做好市场分析,以“精区域”改革目标强化战略引领,“精”就是对区域项目中标情况进行精细化的划分,与区域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区域市场的发展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以水环境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与公司业务结合度高的为切入点,策划实施了突出总部战略引领、强化经营体系建设一系列市场拓展策略;同时制定合法合规经营、合理控制经营风险配套制度;开启环境业务规模和品牌并进发展;积极部署生产经营、项目实施和国家重大战略相融合,充分利用公司公路、水工品牌市场化、灵活化转型未来较大市场大城市业务以及水环境治理环保等新兴业务,选准站稳市场脚跟,公司领导层需从顶层设计制定转型升级目标、转型升级标准、转型升级措施方案。

3.2 改变思想,提升经营能力: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利润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增长最大化,要立足持续发展,以达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稳步良性发展,就必须积极适应变化,顺势而为;从旧思路、旧方法、旧手段转向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转变“机会经营”“短期经营”思路,梳理出重点客户进行长期维护。在新环境中坚持稳中求变的原则,提高经营管理转型升级;公司各中高层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业务专长,发挥团队精神,落实措施、勇于担当、负起责任,把控好各类业务管理,建立以重点业主单位为对象的多层级、多渠道沟通对接机制;做好以自营项目为基础平台,树立行业标杆,制定管控标准,引导合作承包人依法经营、规范管理,使企业良性发展,随着碳中和及碳达峰产业、城市综合开发、新基建等综合性项目日渐增多,企业资源整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將加强与区域总部部门、集团各单位协同,整合运用好集团内资源,充分发挥集团全产业链和一体化服务优势,与大专院校、外部咨询、金融机构、运营管理等龙头领域机构及企业合作,补齐短板。

3.3 压实生产经营一体化,提升信用评价管理:

落实三级营销工作清单,建立政府部门、平台、设计院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强对片区主要生产经营人员的职责分工进行了明确,生产管理人除对生产负责,负有维护与业主、主要平台的关系维护责任之外,还要参与到具体项目的经营工作中,健全市场与项目交流制度,确保经营资源及时共享,营销工作随时补位;为经营跟踪项目提供专业工作和基础工作的支持;经营人员要统筹好片区各方关系,协助协调与生产相关的各项事务和片区信用评价工作全面强化项目优质履约,深入贯彻“现场保市场、拓市场”的理念。明确在建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和市场拓展”双责任,加大在建项目经理开发业务指导和奖励激励,对于滚动经营开发的项目,有功人员优先任用、优先提拔,确保以干促揽、滚动经营,全面推进生产经营一体化。

3.4 专注主业,聚焦新兴市场:

桥品牌是企业压舱石,是企业发家主业,省域企业更要把好关,对于新兴板块,具有较大利润板块;公司需集中资源使用,差异化多元化的经营,朝着改善收益结构的方向,加强对市场业务、规模、潜力、盈利点方面系统研究,逐步提升竞争优势,坚持按地市划分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做好拉长长版,补齐短板,选择性全业态经营。

3.5 深化布局,织密经营网络:

对于重点开发的大城市业务,例如东部沿海城市,需要做精做实重要区域,加大资源投放力度,织密中心城市经营网点,加大经营人员布局,构建全面的信息网络体系、营销体系建设,对于省域西部、南部地市水利环保项目未来居多,需要精准化定位,形成全面长期的对接、互动与合作,深耕市场,做好长期维护服务客户群体,并建立稳定的客户目标,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与地方业主组成命运共同体,共发展同进步。

3.6 创新技术,提升数字建筑能力: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充分运用BIM建模等技术推动行业革命,而近些年逐步劳动力的老龄化和过去的人口红利使我们看到,建筑业最初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国有建筑企业只有提前进行改革并率先绿色建造以及工业建造;目前有的企业率先采用IBM技术,以3D建维为基础,全面模拟设计到施工全过程,逐步减少返工率缩短建造工期,提高企业效益,做到信息化提升建筑施工核心能力,而福建省作为全国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八个省市之一,加快提升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商身份转变尤为重要,在建造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供高效实用空间的高质量建筑,这才是未来建筑发展之路。[3]

4 保障措施

面对企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把握市场机遇,面对新兴业务市场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有机衔接在顶层设计、培育市场竞争优势、品牌优势,加强组织人才保障,持续夯实基础工作、强化谋划研究部署,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C854D286-BFDD-42E5-9FD0-2990352336F7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探索出台针对新兴业务市场开发政策并设立重大市场突破奖励机制,鼓励全员经营力度;制定新兴行业人才成长、资金扶持等倾斜政策、规章制度,从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重点,对转型升级的核心环节、难点区域着重分析,成立公司领导级或局级攻坚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企业考核管理机制,将新兴业务发展纳入各系统发展规划,明确经营方向、主体责任、重点任务和工作计划,建立企业中长期成长规划。

二是夯实市场基本面:筹划做好新兴业务人才储备、加快业绩、资质、资源关系的提升等市场开发基本工作,建立属地专业人才队伍,打造大城市、水利环保等新业务的金牌团队,加强对新兴领域设计、施工、管理、评估的全过程指导,开展多形式培训和交流,强化总部各部门协同作战,协调市场与项目部共同建设、协作机制。培育新兴业务数据分析、政策导向研究,注重分类别市场探索及差别化营销方式,定期编写相关政策分析报告,对区域内涉及的国家、行业、省(市)域相关政策进行及时解读共享,及时的调整经营开发策略。[4]

三是以投资促进发展:通过投资牵引、战略先行目标,稳步进军新兴市场,做强品牌,坚持市场为先、市场为大,市场方向在哪、政府需要什么,投资就往那里聚焦,跟着市场需求变,通过投资拉动新兴行业敲门砖的一种方式,以投资带动企业市场快速扩张重要手段。

四是建立科學风险评估体系: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能够增强企业应对风险在能力,特别是在企业转型发展时期,最大限度降低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等;有效内部控制机制,减少人为经营失误发生,科学制定风险预警机制。

五是坚守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坚持企业“今天的行为决定明天的市场”督促落实项目负责人质量安全责任。严格实施工程质量安全文明考核黑名单制度,加强市场和现场两场联动,将项目团队履行质量安全职责情况作为信用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成果与未来继续项目承接、个人评先评优等挂钩,大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将项目考评结果作为项目考评的主要依据,以现场保市场质量安全制度。[5]

参考文献

[1]吴向中, 吴琼. 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J]. 中国港湾建设, 2021, 41(6):4.

[2]宁海龙. 数字化时代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究[J]. 建筑, 2021(9):6.

[3]王海山. "工业化+数字化"工程建设企业"十四五"规划展望——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J]. 建筑, 2020(19):6.

[4]《福建省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5]《福建省“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作者简介:林鸿(1988-),男,福建南平人,汉族,本科,中级工程师,从事投标市场经营研究。C854D286-BFDD-42E5-9FD0-2990352336F7

猜你喜欢

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建筑企业
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建筑集团心理整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