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天地绘心
——云南热带雨林花鸟画创作实践梳议
2022-06-16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何阿平
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 何阿平
一、云南热带雨林花鸟画创作沿革
云南热带雨林绘画绕不开王晋元先生全景花鸟画面貌的积淀和给养,王晋元先生生前曾多次深入热带雨林采风、徒步穿行高黎贡山山脉,于是萌生了满构图、全景式的花鸟画图式之开创,让人不得不惊叹云南立体生态的丰富性和热带雨林植被的蓬勃生机对于画家的滋养和启发,亦不得不感慨人的渺小,以及所有生命的伟大,于是重新开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视。王晋元的中国画作品《龙蛇升腾》几乎凝固了满构成图式所有的特质;而《血染的杜鹃》(又名《井冈杜鹃》)则体现了花鸟画作品的现实主义担当,一种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对英雄主义讴歌的情怀跃然纸上,可视之为新时代花鸟画创作精神的人文升华。在王晋元先生的影响下,后学们不断赓续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精神,将雨林花鸟画创作完全纳入“文人画”的精神追求领域,竭尽酣畅之能,突出线条表现的节奏、凸显画面的张力。墨飞色舞、构成严谨、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践行“书画同源”的文人画要求,强调“作画贵有古意”的审美意趣,提倡“若无古意”则“虽工无益”的评判标准。
二、云南热带雨林花鸟画表现的精神定位
传统的继承,除了技法的掌握、画面的把控外,必须深究先贤创作立意的精要。其中,传统精神的赓续为重中之重。云南热带雨林的生命力呈现得益于生生不息的造化更替,蓬勃延绵的原始森林时刻上演着对大地母亲的索取、反哺与回报;植物界的生存法则,更多地体现了各司其职的坚守和雕塑般静穆的守候,亦是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的完美注解。
三、云南热带雨林花鸟画图式的表现
云南热带雨林的花鸟画图式,完全可以满足线、色、墨,点、块、面之笔墨语言呈现的综合需要。就藤本植物而言,其属攀缘性植物,具有茎部细长、易弯曲、柔软、不能直立的特点。它们只有依附在树、岩壁、墙体等支撑物上才能获得更多的高升机会和阳光雨露,反之则只能匍匐于地面上生长。依照茎的结构可以将其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种。如果根据其攀爬的方式,可以分为“缠绕藤本”“吸附藤本”“卷须藤本”和“攀缘藤本”等,还有一种特殊的藤本蕨类植物,并不依靠茎来攀爬,而是依靠不断生长的叶子,以逐渐覆盖赖以攀爬的支撑物之方式完成其生长的轨迹。诸如此类,其他的热带植物还有千千万万,不胜枚举。
1.王晋元 龙蛇升腾 209.5cm×149cm 2001年
2.何阿平 白海媛 喜见雨林筑新巢 200cm×180cm 2018年
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点,已成为学界对创作要求和素材积累的普遍共识。而倪云林的“胸中逸气”,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厚积薄发的自信之上所进行的灵活、自由与率性为之的抒发。当然,宋代郭若虚提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的立论,体现的就是传统之于画家人品的要求和期许。
结语
云南花鸟画以重彩为基调,强化红土高原的地域特色。将笔墨和传统壁画色彩有机相融,结合绚丽的滇中民族民间色彩要素,将其渗入到强大的非物质文化基因库里,完成了创新与传统两相交融的花鸟画语汇构建,做到“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繁花似锦,也可像谢诗一般“初发芙蓉”的傲世不群与素净自然;又可如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盘车图》诗中“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的写意抒怀,即诗文书画一体,借物言志,泼墨氤氲,笔走龙蛇,汪洋恣肆!这个爆点的原动力就是云南复杂地形下立体气候造就的物种多样性演进。
热带雨林一步一景美不胜收,其生生不息的葳蕤草木,正是激发花鸟画家创作欲望及燃点的源动力,亦是一场道法自然的内化。就像“徐熙野逸”“黄家富贵”所代表的两大流派一样,画家只有独立面貌确立,才显现得出其存在的辨识度和学术价值。而在热带雨林花鸟画创作的研究过程中,就有邂逅个体语言创建的诸多机会,这种机缘则依赖于画家“外师造化”的深层参悟。
[1][5][唐]张璪,《文通论画》,引自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精读》,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条之28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6][唐]张彦远著,范祥雍点校,《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3页。
[7][11][清]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画章第一》,引自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六朝—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8][宋]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引自许伟东注《东坡题跋·卷五》,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页。
[12][15]郑午昌著,《中国画学全史》,黄保戌校阅,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第312页、第212页。
[1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1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论气韵非师》,引自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集成·六朝—元》,第317页。
[14][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条之28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