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牵住幼小衔接的“牛鼻子”
2022-06-16吴立华
吴立华
随着时代变迁,教育观念不断变革,幼小衔接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也随之变化,虽然教师已经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关注幼儿学习愿望、情感、兴趣和习惯达成共识,但是在行为上却仍会不自觉地把知识、技能作为幼小衔接的内容。家长们更是担心幼儿进入小学之前的知识储备不足,在观念与实践中存在落差,对幼儿和幼儿园的期望不尽合理。
依托科研课题引领,北京市大兴区第二幼儿园通过“小学—幼儿园—家庭”的多方互动,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小衔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实践与梳理,在不断探索中研磨幼小衔接方案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科研课题引领,确定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基于时代背景和需要,园所以建立幼小联动机制为保障,更加关注日常活动中幼儿自主管理和行为习惯养成,分别于2019年、2020年申请了两项区级科研课题“幼小衔接中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实践研究”“幼小衔接中幼儿自主管理策略的研究”,探索幼小衔接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将关注重点集中于自主探索、经验积累和表现表达等方面的培养。针对不同能力、性格的幼儿,园所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活动机会,不断成就幼儿自身的学习成长,使其更好地度过衔接期。
园所将衔接关键点渗透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以游戏的方式实施。比如,为大班幼儿量身定制自我评价记录本,由幼儿协商确定评价内容;开展“我是新闻播报员”“竞聘升旗手”“整理达人大比拼”等活动,为幼儿创设自我安排、自我展示、自我激勵的平台,赋予幼儿自主决定、尝试的权利。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的关注重点不仅是幼儿能够做到什么,还关注幼儿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完成。在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让不同幼儿都能看见自己的优势,也有机会自我挑战、自我决策,从而形成勇敢、自信、独立的个性,体验集体生活带来的力量,为今后顺利开启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科研经验梳理,明晰学习发展的出发点。通过查阅文献、梳理调查问卷,课题组在实践中边尝试边研讨,更加明确了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小衔接要兼顾各自的特点和优长,让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基础上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课题组教师厘清思路,将幼小衔接内容具象化、目标化,更加关注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活动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为教师提供设计、尝试、分析和梳理的抓手。自主学习,是指对周围变化好奇,对参与活动感兴趣,能够大胆尝试、动脑筋想办法,这些都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基础。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也更加注重萌发兴趣、提升自我调整和提炼总结能力,将学习内容与幼儿熟悉的生活相连,使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比如,在“姓名大统计”活动中,幼儿通过寻找相同字引发了识字的兴趣;在“小小电影院”中,幼儿通过摆放椅子和制作门票,将排序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些举措都让幼儿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和能力,保持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更加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也让衔接工作回归教育的本质。
多边沟通互动,夯实三方合作的聚力点。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三方合作,对于幼小衔接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园所建立“小学—幼儿园—家庭”三方多边双向互动机制,扎实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比如,与北京教育学院附属海淀实验小学开展了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低年段教师的协同研修活动,制定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情绪管理三方面育人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观摩交流、相互改进、共同合作。通过幼小班级联谊、一年级学生回访、小学优秀教师讲座、园本家长课堂等联动方式,帮助幼儿逐步适应环境、课程、教学方法和人际关系方面带来的变化。幼儿园教师也会将幼儿成长档案给到小学,为小学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幼儿、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带来了可能。
幼小双方相互协商,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家长的资源与力量,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论坛等方式,向大班家长宣传科学有效的衔接内容及措施,将关注重点由知识转到作息时间的趋同、责任意识的培养、独立交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等方面,不断梳理并推荐正确的辅导和陪伴策略,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对幼儿实施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幼儿时期播下良好的种子,之后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园所将继续开展关于幼小衔接的课题研究,遵循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不断拓展、创新,为幼儿的自主成长扬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