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米诺骨牌”踏上意外之旅
2022-06-16王妍妍王敏
王妍妍 王敏
案例
区域活动时间,搭建区的博文玩起了多米诺骨牌。他按照直线形的路线摆放了两米多长,然后轻轻一推,所有的骨牌连环倒下。有趣的连锁反应迅速吸引了其他孩子的关注和加入,慢慢地骨牌摆满了半个教室,路线也由直线形变成弯道形。但也出现了问题:孩子们没有将所有的骨牌一次全部推倒。可他们依然乐此不疲。于是我将出现问题的地方拍下来,一场关于“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的生成课随之而来。同时我在心中预设了关于骨牌弯道摆放、骨牌与材料组合、骨牌线路及排法的多样性等课程脉络,并将一些不同造型的骨牌图片投放到区域中,如圆形、螺旋形、曲线形等,畅想着孩子们通过层层递进的尝试探索出更多奥秘。
第二天,孩子们果然开始尝试不同路线的骨牌,摆出了更多的骨牌阵,制作了简单的空间造型。在活动后的分享交流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失败的原因,并进行了大弯道、小弯道的实验,同时我还播放了关于多米诺骨牌和机关材料结合的视频。正当我心中窃喜做到了生成和预设的完美结合时,没想到第三天“意外”就降临了。我在区域中投放了小球和易拉罐、长木板,孩子们开始进行多米诺骨牌与机关材料组合的尝试,可是在经历两次失败后,孩子们的兴趣开始转移,他们把骨牌上面放的长木板,变成了“火车道”,兴趣盎然地在上面玩起了“开火车”。在新的游戏中,孩子们遇到了新的问题,又蕴含了新的教育价值。我很困惑,在这个时候,我应该继续和孩子一起探索多米诺骨牌空间、形状搭建的秘密,还是追随孩子眼下的问题,开始新的课程之旅呢?孩子的兴趣与需要是课程的起点与依据,可是孩子的兴趣瞬息万变,如何将孩子偶然的兴趣点转化为连续循环、可持续的探究行为?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张村镇中心幼儿园 王敏)
不打“无准备的仗”
想要将偶然的兴趣点转化为连续循环、可持续的探究行为,那么连续循环和可持续就是我们的重点。如果总是根据孩子的兴趣把课程变来变去的话,就永远浮于表面,做不深,也做不透。坚持初心,继续把课程丰富起来,用多种方式吸引孩子的兴趣,不断激活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我们应该做的。
把握重点,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时,针对孩子产生的问题,需要直接、积极的应对和引导。第一次出现的问题是“为什么长长的骨牌没有被一次性推倒”,教师应该将产生问题的照片作为观察重点,在开始自由探索之前,针对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探究与思考,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进行尝试。既然是一场关于“倾倒与路线、排列、间隔”的生成课,那么,仅仅投放材料与图片到区域里肯定是不够的,教师的介入也至关重要。
做到心中有数,教育就像放风筝。在孩子们开展游戏的时候,教师要随着孩子的探究进度调整课程进度,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在空中展翅高飞,看似自由畅快,实则有一根线拉着它,有的放矢。案例中,教师心中的预设很完整,可是在实施的时候进程过快,在没有解决问题的时候就马上进行了下一阶段的材料投放,没有掌握孩子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导致每次挑战都容易失败,消耗了孩子的兴趣。教师应把握孩子的发展水平,适时投放新材料,循序渐进。
不断更新问题,及时处理“失败现场”。面对孩子挑战失败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处理,引导孩子思考与探索解决方案,而不是忽略或是任由孩子开始其他游戏。文中提到,孩子们是在失败了两次之后才选择转移兴趣点的,说明孩子们并不是对多米诺骨牌游戏失去了兴趣,而是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方案才被其他游戏吸引。同时,孩子的兴趣想要可持续下去,需要教师不断更新问题,共同尝试解决。当孩子体验到游戏带来成就感时,他们就会自发地继续下去。(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瞿溪第一幼儿园 施天怡)
把握幼儿探究中教师介入的分寸感
幼儿的探究仅仅持续了三天,从乐此不疲到兴趣转移,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可以从教师介入的角度进行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指出,对沉浸在游戏中的幼儿,教师应尽可能减少干预。教师一定要有目的地介入和指导,介入的目的要源于观察和分析。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时,教师应当以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前提,把握时机,适时地介入指导,以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构思。
案例中的教师一共介入了两次,在我看来,正是教师过度的介入,剥夺了幼儿探究的兴趣。那么,幼儿探究时教师应该怎么介入呢?
首先,把握介入时机。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探究行为,在幼儿主动请求帮助、兴趣减退或转移、出现安全隐患等情况下及时介入。
其次,把握介入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采取不同的介入方式。如在发生安全隐患时,直接介入,消除安全隐患;在其他情况下,最好采用平行介入、交叉式介入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幼儿探究的自主性。如在案例中,教师可以采用同伴学习的方式,在区域里投放的照片可以是幼兒自己探索出来的多米诺骨牌的搭法。
最后,把握介入深度。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幼儿探究的过程是小步递进式的,教师需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探索中失败,在失败中探索。如案例中当幼儿探究弯道失败时,可以让幼儿多试一段时间,到了非介入不可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帮助幼儿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然后再次尝试,实践经验。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或许能给教师一些思考:幼儿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教师在介入幼儿的游戏之前,请思考:到了不得不介入的时候了吗?在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情况下,教师如何介入?请相信:幼儿有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教育集团 李峥)
允许兴趣“开小差”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课程?我觉得是能够真正深化现有经验,让他们感到愉悦,能真正获得去往未来的能力,让他们感到幸福。这是幼儿园课程要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幼儿教育的基本问题。案例中,教师发现多米诺骨牌课程的契机就是在观察孩子自主区域游戏中产生的,说明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创造、合作、探究、快乐等是孩子在自主游戏中自然而然生成的。幼儿园活动的开展要以孩子兴趣为基础,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读懂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
抛去教师的“功利心”,认识真正的游戏。在看到孩子们对“多米诺骨牌”感兴趣时,教师迫不及待地把“哇时刻”拍下来、记下来,脑中预设了一系列课程,如材料的投放、图纸的暗示以及无比热情的交流,但这都是孩子们需要的吗?不,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空间、需要的是天马行空的创意、需要的是自主决定的乐趣。教师在孩子自主活动时可以延迟介入,多关注寻常时刻里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孩子的游戏水平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要急于通过“训练”达到高水平。
做“慧眼”教师,读懂孩子的游戏。我们要尊重幼儿自主的权利,做好支持和智慧引导。多米诺骨牌游戏中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是成人眼中高难度组合及丰富造型的骨牌阵吗?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董旭花老师曾说:“观察不是为了写一大堆的观察记录,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老师自身的问题,解决‘我’的问题。在观察之前清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就重点观察什么问题。”关注幼儿真正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为孩子的学习提供支持。
孩子是游戏的主人,我们允许孩子在游戏中“开小差”。教师退后一步,给予孩子选择、思考的空间,沉淀后的自主性才是持续学习的驱动力。(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第二幼儿园恒大御府园 董莹)
构建鹰架,点燃探究火花
尊重幼儿,建立鹰架。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游戏中的问题,并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创设和提供了相应的材料。那么让我们来反思:教师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不是满足和支持孩子当下的兴趣呢?教师发现的问题是孩子想探究的问题吗?虽然第二天孩子尝试了许多新的摆放方式,但这可能仅仅是照搬式的学习,而不是主动学习、自我建构。教师应在活动总结中请孩子回顾活动过程,激发孩子生成问题,并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学习,由此探究兴趣才能持续。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时刻谨记“主动”两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不过度干预。当孩子乐此不疲地游戏时,教师是观察者的角色;当孩子缺少游戏伙伴时,教师是合作者的角色;当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教师是支持者的角色。案例中的教师应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适时建立鹰架,是保持游戏兴趣的关键。
多元支架,激发探究。在游戏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可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他们有时重复简单的游戏,游戏兴趣不能持续,游戏水平停滞不前。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应是“导火索”的角色,点燃孩子探究的火花。
教师可通过提问,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孩子们对推倒骨牌乐此不疲,当教师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仅仅是“推倒”和“推倒的过程”,而没有发现其摆放方式与推动数量之间的关系等探究性问题时,可创设情景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谁的多米诺推倒的最多”“在摆放中骨牌为什么自己就倒了呢”“教室的位置有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摆更多的骨牌呢”等,通过多角度的问题引发孩子观察思考,从而调动孩子的探究激情,使孩子以问题为导向,螺旋上升式地开展深度学习。
教师还可以创设支持性环境,引导孩子持续探究。教师将墙面布置为孩子过程性学习的展示,提供相关阅读资料、辅助材料、低结构材料等,充分发挥环境的引导作用,让环境成为孩子学习的第三位老师,使孩子拥有自由自主的探究空间。孩子的思维不受约束,深度学习才能得以开展。
总之,区域活动是孩子主动学习、自主游戏的一种方式,教师不宜对其进行过多的设计与规划,造成孩子被动学习、被动游戏,应始终走在幼儿的后面,多途径点燃幼儿的探究火花。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天鹅湖幼儿园 陳佩孺)
跳出“教”的思维,看幼儿学习的意义
回到案例的最初困惑,教师是可以继续和孩子们一起开展课程的,但不要只是围绕自己预设的目标,也不要把预设的目标当成课程最终的目标。但凡与预设目标有所偏离的内容,都算新课程。其实只要是孩子们继续与多米诺骨牌互动的活动,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当作课程的一部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应多观察孩子们日常操作的行为,关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在观察的过程中课程自然一个接着一个生成。教师也不要把自己觉得好的内容强加给孩子,要根据他们的学习节奏来配合,跳出“教”的思维:有时候不是为了教多米诺骨牌而玩多米诺骨牌,而是在玩多米诺骨牌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学习的契机,了解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合作的情况等,这些都比单纯探索多米诺骨牌空间、形状搭建等有更深刻的意义。有时候无心插柳柳成荫,真正做到追随孩子的发展,很多目标自然水到渠成。如果能思考到这一点,那么一切幼儿行为在我们眼中都变得有意义,一切追随幼儿学习的课程都是有意义的课程。(浙江省杭州市东城幼儿园 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