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路径探究
2022-06-16穆箫瑶
穆箫瑶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初中阶段的教育在整个中学阶段属于初级阶段,也是初中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在初中阶段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初中生盗窃、打架等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我国越来越关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情况,同时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课标等方面做出了适当的优化与调整,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全面提升。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迎合新课改的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與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阶段 道德与法治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6-0043-03
一、引言
基于新课改大环境下,深入探讨与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路径这一重要课题,对于学生法律意识、道德修养的提升,以及学生的茁壮成长、全方位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新课改背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在情感价值观念首要达成的基础上,传递理论知识,侧重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使其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并能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与处理生活问题。
二、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相应要求。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更要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将学生实际成长需求充分考虑进来,结合学生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强化其法治观念。此外,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课标为引领,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方向性指导,掌握学科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对核心素养进行细化分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培养的过程。在初中教育阶段,通过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更上一层楼,不断深化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育人优势与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问题,能够做到正确对待并高效处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衔接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之余,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七年级的学科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交友观念,在学习中了解到解决家庭冲突的方式和呵护友谊的方式。在八年级的学科学习中帮助学生在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新旧碰撞,缺乏兴趣引导
当前阶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完全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将教学主要目的落到了应试教育上。正是因为存在这种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达不到新课改的综合要求,难以保障整体的学科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进行记忆知识而忽略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多样体验,这严重阻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的有效发挥,使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更大的难度。
(二)教学方式落后,缺乏思维引导
全面传承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限制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还会阻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全面开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完全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上,而是不自觉地将自身置于主体地位,这样难以保证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与交流,不利于有效引导学生的学科学习。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学生缺少培养有效的学科思维的机会,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难度,而且学生在接收知识的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增加了学生学习中逆反心理出现的可能性,容易萌生出厌学情绪。部分教师虽然萌生运用新型教学方式的想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新型教学方式的生疏,以及未能考虑到学情等因素未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程序化的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与教学目标的实际达成也不互相匹配,导致了部分教师的学科教学困境。另外,一部分教龄较长的教师对于新型教学设备无法做到完全掌握,无形中增加了这部分教师教学创新的难度,教学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方能达成学科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例如,现今希沃软件中的互动环节设计以及智慧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设计,都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三)缺乏教学创新,教材把握不当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创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当中,缺少对教学内容、形式等的创新,导致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符,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科教学应有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导致开展的教学活动仅仅停留于形式,难以保证学生道德品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无法达成新课改的教学三维目标,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学习观念,仅仅只停留于应试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应注重与时俱进,在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调整上,都应该考虑到社会动态的变化和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
四、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路径探讨
(一)创新教学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应对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反思,以课标为引领,指导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作为学生的领航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影响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并有效落实到课堂中。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精准运用,全面展现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氛圍,帮助学生深刻感知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构建与知识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显其主体地位,同时以教学目标为方向性引导,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科学习内容的掌握和道德法治观念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成长的节拍》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令你难忘的经历呢?对初中生活有具体的计划吗?又做出了什么样的打算呢?”教师通过递进式的提问,引领学生逐渐对自身的角色产生真实的认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逐渐明确初中学习的新目标,学会如何有效地把握中学时代。在这样的问题思考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考中自觉步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改善教学方式,强化课堂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初中阶段的教学提供了多元化平台,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亦是如此。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在改进与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增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强化互动教学效果。此外,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积极性,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巧妙地转化自己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将知识讲解的机会交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此外,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设计教学评价时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度,保证学生具备较高的课堂参与度,促使教学活动向灵活与高效方向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自己》时,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完成自己的自画像,并将学生作品利用信息技术实时投放至屏幕,启发学生思考:“你对自己的自画像满意吗?”并采访班级其他同学对于该生的评价,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题的学习,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到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和大家分享对自身的认识,引导其积极探索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增强自我认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入手,站在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最后,通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形成对于自己的全面认识,对自己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做到自我接纳,并学会理性面对来自于身边人的评价。
(三)创新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成长
为了不受制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全面把握新课改要求,反思教学各个环节设置的合理性,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过程,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与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与感受,促使学生情感逐渐丰富,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服务社会》时,要求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学会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在课堂知识讲解过后,教师可以提前与社区工作人员做好沟通,利用合适时间和机会带领学生前往社区参加到法治宣传教育等社区活动中,让学生运用掌握的学科知识为老年人提供帮助,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深刻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还能使学习理论的力量深入学生内心。通过落实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承担责任的意义,还能很好地推动教学实践,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用价值。
(四)聚焦时事新闻,贴合学科教学需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有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契合,才能实现与现实社会的有效衔接,进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切实提升,逐渐增强政治认同感,树立正确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因此,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紧紧围绕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一核心理念,关注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将时事融入到教学中,以时事热点与经典案例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深层次剖析。由此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更有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合理利用网络》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案例素材,充分结合当下的热点新闻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近期的有关疫情防控的网络谣言等相关新闻事件),观看完相关案例材料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面分析案例中相关人物的行为,同时反思自己是否存在这样的行为或习惯。通过真实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在教学《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近期的现实法制案例,让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的活动中,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总结,感受法律的作用,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
五、结语
综合而言,新课程改革如今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为了更好地迎合新课改要求,作为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充分结合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夯实学科学习的理论基础,不仅要做到备课备学生,更要做到与时俱进,敢于改善与创新学科教学方式,善于学习并掌握课堂教学方面的信息技术,全力打造高效智慧、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不断丰富与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科学习观念,认识并感受到学科魅力,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奠定有效基础。
参考文献:
[1]兰海东.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探析[J].学周刊,2021(30):145-146.
[2]周军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学周刊,2021(29):189-190.
[3]陈均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升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路径探析[J].求学,2021(36):25-26.
[4]陈静.让道法课堂回归生活——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J].新课程,2021(37):5.
[5]孟兆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2021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理论研讨会,2021(37):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