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视角下的《人民日报》新闻游戏探析
2022-06-16娜日莎成文胜
娜日莎 成文胜
【摘 要】媒介的科技变革使得传统的媒体结构不断被颠覆重组,媒体传播格局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为新闻报道方式带来更多可能性,而新闻与游戏结合便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本文基于沉浸视角,以《人民日报》新闻游戏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人民日报》新闻游戏的沉浸空间、玩家在沉浸空间下的沉浸体验,以及目前《人民日报》新闻游戏所面临的困境,指出未来新闻游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闻游戏;沉浸体验
媒介的科技变革使得传统的媒体结构不断被颠覆重组,媒体传播格局发生改变的同时,也为新闻报道方式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而新闻与游戏的结合便是新闻报道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闻与游戏的结合,首先可以追溯到电脑诞生以前的新闻填字游戏、新闻智力竞赛等活动。“新闻游戏”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2003年,由乌拉圭游戏设计师贡萨洛·弗拉斯卡(Gonzalo Frasca)提出,基于新闻事件制作新闻游戏,借助交互游戏的体验方式,让用户获取新闻信息。2015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世界编辑论坛大会上发表的《2015年新闻编辑室发展趋势》报告称,未来新闻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便是新闻与游戏的结合。虽然此后人们对于新闻游戏的争议仍然较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尝试制作新闻游戏。
人民日报社于2014年开始启动“中央厨房”建设,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式投入使用,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与两会相关的新闻游戏作品。2016年,《人民日报》又借助“中央厨房”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批融媒体工作室,继而生产出一系列新闻游戏作品,如《G20小精灵GO》《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融媒体工作室,还联合腾讯追梦计划、天美工作室群推出《家国梦》公益手机游戏APP,让受众得以在一种与众不同的沉浸体验中交互参与,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情感共鸣,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为权威主流媒体,《人民日报》这些年对新闻游戏产品持续的开发和创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样本。而随着沉浸数字技术的升级以及传播模式的变化,全民参与的“泛众生产”成为了这一时期新闻的主体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从沉浸视角来观察《人民日报》新闻游戏便具有其必要性和特殊性。
一、《人民日报》新闻游戏的沉浸空间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在《游戏的人》中提出,游戏具有两大特征,即不是“平常的”或“真实的”生活、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意愿,全程参与到新闻游戏文本的制作之中,通过自己的选择改变游戏的走向。这时,新闻即由以往的单向叙事变为双向叙事的模式,传受双方共同完成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当人们完整地参与到新闻游戏的整个制作和传播过程之中时,在那样一个场景里,游戏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就逐渐变得模糊。随着各种沉浸技术的发展,《人民日报》在多年持续研发的新闻游戏中努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沉浸空间。
(一)虚拟身份的设置
人们在新闻游戏中经历的一切,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在新闻游戏中玩家所获取的新身份会让他产生一种共鸣,并产生身份认同,获取新的感受。虚拟身份的设置有两种建构方式,一种是玩家进入游戏后直接获得角色,另一种是玩家在进入游戏后自己选择一种角色,再进行游戏。以《人民日报》推出的新闻游戏《警惕身边的他》为例,这是一款为配合反诈宣传而制作的新闻游戏产品。玩家进入游戏后可以对三种身份进行选择,分別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李四、留学生张磊和AD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谢枫。身份不同,开启的故事也不同。玩家需要不断做出选择,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办,从而控制剧情走向,赋予了玩家较好的控制感。
(二)虚拟场景的构建
新闻游戏内容不同,游戏空间也随之不同。这些游戏空间主要通过视频画面、声音、游戏中的语态等来构建。而这些要素也令虚拟空间变得更加“真实”,使得玩家模糊了其与现实生活空间的边界,在游戏过程中不自觉沉浸其中。
1.新闻游戏画面
在新闻游戏中,用户化身为玩家,常常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游戏。这时,游戏中出现的画面多半是游戏主人公所置身的场景,玩家所看到的画面也成了“自身”的切身经历,从而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以《穿越2020》为例,游戏内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着跨年晚会吃团圆饭。接着,电视上的新闻节目开始播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专题的报道。下一幕则是武汉封城、全国驰援。随着一幅幅画面在指间划过,玩家完全沉浸于场景中,将2020年重新走过,明白自己当下岁月静好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游戏画面前半部分色调以灰白为主,以表达2020年的艰难险阻,后半部分逐渐明亮,画面色调变为暖色系,给人以温暖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希望,令人心潮澎湃。
2、新闻游戏音响
音响也是构成新闻游戏沉浸空间的要素之一。在新闻游戏的虚拟空间内,人们对新闻游戏的最大感知便来自听觉上的游戏音响。人们沉浸在怎样的游戏氛围内,音响的角色至关重要。
(1)主体角色音响。主体角色音响主要指游戏内角色的话语独白、声音,它既包括玩家所扮演的主人公角色的独白,也包括“自己”和其他角色进行互动时其他角色的话语独白、声音。人民日报新闻游戏《闻声识人,听听这是谁》采用问答的形式,分别播放牛叫声、捶打敲击、敲键盘等声音,让用户仔细辨听后猜测这些声音背后主人公的身份,并在作品最后点明“全国两会关注全社会的声音”的主旨,巧妙地对“声音”这个关键词进行了生动解读。
(2)辅助背景音响。辅助背景音响主要包括游戏环境音乐、提示音、配乐等,多半从玩家进入新闻游戏的那一刻便开始响起。以《一起冲刺》为例,玩家进入游戏的同时便可听到一首钢琴曲,烘托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氛围。伴随着不同画面的出现,分别有脚步声、飞机轰鸣声、瀑布声等声音出现,在最后响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EAA4A85F-DB63-4DE5-8A1C-E58D72807926
3.新闻游戏语态
新闻游戏语态,即指新闻游戏中所用的语言修辞。它是拉近与玩家距离的最主要沉浸要素。在《人民日报》的新闻游戏中,最常见的开场语是以“你”开头,介绍“你”的身份。如:“你是xxx”、“你作为一名xxx”等。除了直白的词汇,还有一些通过语态上的亲昵会让人们感到亲切的词汇,如:家乡、家庭、亲人等,继而进一步进入游戏氛围之中。可见,《人民日报》在新闻游戏制作中,也一改往日在传统报道中的严肃语态,转而用更加亲近的方式和人们互动交流。这有益于人们快速进入游戏氛围之中,获得沉浸感。
二、《人民日报》新闻游戏的沉浸体验
(一)补偿性新闻表达
1984年,保罗·莱文森发表了题为《媒介进化与理性精神对媒介决定论的制约》的论文,第一次提出“补偿性媒介”(media-remedial media)的概念。后来,他又进一步对“补偿性媒介”的概念进行了补充,正式提出补偿性媒介是“修正自身缺陷,或补充已有媒介的不足,对人类隐私进行补救的媒介”。[1]曹堯和何屹然将“补偿性媒介”引入到新闻游戏当中,认为新闻游戏的可视化程度更强,传播效果也更好,可以被认为是新闻的一种新的“载体”或“介质”,相较于以往的新闻报道而言更加具有吸引力。[2]
以《人民日报》客户端H5小游戏《百科全书》为例。不同于一般报道中《民法典》的严肃和深奥,《百科全书》中运用图片、视频和音乐让玩家轻松阅读《民法典》。游戏全程伴有舒缓的音乐,玩家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逐渐达到沉浸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刻理解《民法典》,获得情感共鸣。这种方式使新闻更加通俗易懂,更贴近用户,传播效果也更好。
(二)新闻游戏里的“赛博人”
“后人类时代”出现身体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现象,技术与人的融合造就了“赛博人”。在新闻游戏中,玩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通过新闻游戏生成的虚拟场景进入新闻场景,既能在观感上得到满足,又能以第一视角了解新闻事件。玩家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游戏内容发生联系和互动,达到“身心在场”的效果,与虚拟空间中的人进行“对话”,直接参与到新闻游戏的叙事当中,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叙事主体之一。这种玩家与新闻游戏之间的双向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新闻的单向传播路线,从而让玩家在游戏中获得交互式信息体验。
以《2017全国两会》为例,这是一款为配合两会报道制作而成的H5互动小游戏。通过模拟微信的方式来展现两会内容。人们不再像过去一样抽离于信息之外、间接参与,而是彻底融合进新闻信息的整个传输过程当中。在这种玩家对新闻游戏的交互操作切身体验中,人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打开游戏页面,进入游戏,接受总理红包;也是信息的编辑者——游戏通关过程中说出想法,形成不同的游戏环节内容;最后还将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转发朋友圈,点赞、评论。这时候,人们变成了技术的终端,也成为了传播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赛博人”,即在新闻游戏中被新闻内容所穿透和浸润的人。玩家在这个过程中完全适应了技术的存在,不仅将自身纳入了新闻内容的叙事过程,更转化为了“终极的媒介”,加入到新闻游戏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3]
三、《人民日报》新闻游戏的困境
一款好的游戏,必须要让玩家产生代入感,让玩家乐在其中。但新闻游戏的本质又具备新闻属性。这种冲突所带来的困境,在《人民日报》新闻游戏的开发设计中已经有所显现。
(一)真实性与虚拟性冲突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从业者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坚持真实性原则,保证新闻报道中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客观真实的。但是,玩家在玩新闻游戏的过程中,“身处”新闻游戏基于新闻事实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之中,沉浸于其中,虚拟的空间会导致受众在认知上产生差异,导致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受损。同时,沉浸状态下的玩家会在游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刺激,也会影响受众对真实的判断。这种真实性与虚拟性的冲突就导致在制作新闻游戏时,既要以新闻事实为依据,同时又要为了增强游戏的可玩性以及流畅度,而对新闻事实进行筛选,有时会导致新闻事实的不完整,甚至不能正确地传达新闻采制者的最初意图。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冲突
首先,新闻报道遵循客观性原则,它要求采编人员在报道新闻时,采用客观中立的立场,在新闻事实的呈现和表述上不得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和情绪色彩,以最大程度上呈现出新闻的真实原貌。然而,在新闻游戏编辑制作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像游戏设计师一样思考问题,并将各种游戏化元素运用到新闻产品中。也因此,新闻游戏在制作的时候会受到新闻游戏开发者的影响。[4]
在《人民日报》新闻游戏《快围观!北京的哥“舌战”五部长》中,玩家虽然以“的哥”身份进行游戏,并且在车上与部长进行交流。但是玩家所问出的问题都是游戏设计者事先设计好的,更多体现出的是游戏开发者的主观意图。
其次,在新闻游戏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让玩家对主人公的际遇感同身受,游戏设计者会配发各种视频、音频和文字解说,通过移情机制来唤起玩家共鸣,这种沉浸式体验的营造也会对新闻造成影响,导致无法实现真正的客观。
(三)娱乐性与严肃性冲突
一方面,新闻媒体承担着社会责任,需避免过度娱乐化倾向;另一方面,游戏作为娱乐项目,本身的功能便是为人们提供娱乐消遣。当沉浸视角下的玩家以主人公身份经历新闻事件时,可能会削减事件本身的严肃性,弱化新闻本身的新闻性;严肃的新闻议题也可能会因为玩家的沉浸式体验而变得娱乐化。游戏本身的可操作性和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新闻议题本身的严肃性。
四、《人民日报》新闻游戏发展路径建议
(一) 合理设计情节
作为新闻游戏,其本质是要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游戏只是一种载体。一方面,如果新闻游戏的环节设计和视觉呈现太过精彩,则可能会令玩家忽略新闻内容;另一方面,如果作者在構建新闻作品时无法做到冷静客观、条理清晰,新闻游戏的受众也就很难解读出其背后的意义。因此,新闻游戏在情节设置上一定要尽量做到客观、合理,在不背离新闻制作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找到新闻事实与游戏沉浸感的融合点。在增强人们对新闻的理解的同时,更好地传递信息。EAA4A85F-DB63-4DE5-8A1C-E58D72807926
(二)态度上保持中立
新闻游戏主要是对新闻进行模拟仿真,以更好的沉浸感服务玩家。玩家利用新闻游戏所打造的公共空间来对某个特定的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游戏设计者需避免过度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代入到新闻游戏之中。而应采取中立的立场和客观的态度,将新闻事实摆到玩家面前,引導玩家理性分辨。
(三)认真选取新闻议题
在进行新闻游戏的选题和策划时,新闻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究竟哪些新闻选题适合以游戏化的方式来呈现和表达,既不会让游戏化表达形式冲淡新闻内容,也不会让新闻游戏要素过多而变成纯粹的游戏。游戏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服务于新闻报道,是媒体机构新闻报道的一种辅助方式,在新闻的游戏化实践中,制作者还需要警惕形式大过新闻报道本身,处理好新闻和游戏的关系。[5]
像一些赛事活动,《人民日报》就通过制作新闻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宣传效果。今年2月16日,为配合北京冬奥会宣传,《人民日报》推出新闻游戏《2022冰雪动物城》,让人们在游戏中化身卡通小动物,参加冬奥五项体育项目。这种新闻议题既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重大的宣传价值,又具备很好的参与性、趣味性,可以使更多人在游戏中增进对北京冬奥会的了解。
结语
毫无疑问,媒体将游戏化手段引入新闻报道中,对于新闻的表现方式来说是一种重塑,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媒体在构造新闻游戏的沉浸空间时,也要注意对新闻游戏娱乐性的把控。尽管新闻游戏仍有一些争议,但这种伴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诞生、注重用户体验的新闻报道手段,将会是未来媒体新闻报道实践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注释:
[1]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曹堯,何屹然.新闻游戏:一种补偿性的新闻表达[J].东南传播,2018(12).
[3]沈峥嵘,王瑜婷.新闻游戏,沉浸式交互中构建国际传播新路径[J].传媒观察,2020(11).
[4]张建中.用新闻游戏吸引受众:《华盛顿邮报》的创新与实践[J].新闻界,2016(17).
[5]周景.游戏化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与反思[D].安徽大学,2020.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责编:项贤勇EAA4A85F-DB63-4DE5-8A1C-E58D7280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