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市安华村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范式探究

2022-06-16张琴凤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村民数字

摘 要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是数字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乡村资源整合、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引擎。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华村为对象,对安华村数字赋能治理模式深入调研,从“‘数字驾驶舱’实现村庄家底一揽子涵盖、‘数联安华’实现多项业务一站式服务、智能物联感知系统实现乡村环境智能化管理、‘蔬香安华’共富直播平台推动产业发展多元化升级、‘一键紧急呼叫’实现数字适老化服务”幾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该村的实践范式。剖析实践中遇到的瓶颈,提出加大资金和人才要素投入力度、摆脱“表面数字”陷阱、提升数字赋能治理内生动力和数字驾驭能力及完善数字法律规范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数字驾驭;实践范式;优化路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华村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9.048

收稿日期:2022-02-11

基金项目:2021年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立项指南课题“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新范式研究——以绍兴为例”(145027)。

作者简介:张琴凤(1987—),女,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农村区域发展。E-mail:747374797@qq.com。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让乡村实现“智治”,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数字乡村部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具有重大意义,是今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各地不断加大对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力度,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和模式给广大乡村未来数字治村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开展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范式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2020年1月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将“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列为“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的五大任务之一。数字乡村是“十四五”时期的“布局”重点和“破局”关键,数字乡村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2021年,在全球经济增长严重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依然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的成绩,这一成绩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数字技术不断向我国广大乡村深入,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运用,出现了一批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新范式,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新思路、新动能。例如,浙江省德清县的“数字乡村一张图”平台,实现了乡村规划、经营、环境、服务、治理板块可视化呈现[1];河北省沽源县的数字乡村软件系统,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基因[2];广东省阳西县的“互联网+党(政)务”平台,将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一网通办”服务[3]。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给乡村带来了发展红利,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发展瓶颈,如何突破现实瓶颈,发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最优效益,还需要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优化方案,使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模式得到更深入的推广和运用。

2  安华村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实践

安华村地处绍兴市柯桥区安昌街道南部,以蔬菜种植闻名。从2020年开始,安华村开始筹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工作,经过一年的设计规划和实践探索,创新打造了以“数字驾驶舱”+“数联安华”为平台的数字赋能治理模式,实现重点场景可视化、民生实事便捷化、基层治理精准化、业务流转无纸化、集体资产数字化五大新图景,打造了集党建、环境、服务、产业、文旅、健康6个板块N个场景于一体的“数字治村”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新路子[4]。

2.1  “数字驾驶舱”实现村庄家底一揽子涵盖

安华村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遥感影像、三维地图、实时监控等数字技术手段,将村庄的党建、旅游、产业、健康等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和实时跟踪,把村集体家底一揽子汇集到“数字驾驶舱”。坐在“舱内”,村民可全方位、全时段掌握村人口数量和结构、村庄用地、企业数量、人才储备、党员信息和农场灌溉系统,以及入村游客数量等各项情况,实现村庄家底数字化管理。

2.2  “数联安华”实现多项业务一站式服务

通过打造“数联安华”微信小程序,将村庄的治理、产业、环境、文旅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实现一站式服务。村民只需打开小程序进行信息认证,就可以在小程序上报社情民意,后台“派单”处理;还可随时查询家宴大厅空余时段,并且在线完成预定;线上租赁农地、在线管理,体验数字“开心农场”;线上发布招聘或求职信息;在线预约民宿、景点等,实现村民生活智慧化和便捷化。

2.3  智能物联感知系统实现乡村环境智能化管理

安华村通过视频监控、智慧气象站、智能井盖、智能垃圾桶、智慧公厕及环卫抓拍等物联感知设备,形成触达乡村各角落的物联感知网。利用物联感知网可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垃圾分类、公厕臭气浓度等环境数据,分析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当其达到临界值时自动启用功能装置,当监测系统出现运行故障时自动发出警报。村里还给每位环卫工人配备了智能手环,方便传达指令消息,以达到精准服务。此外,村民可通过村“数联安华”小程序监督上报村里卫生保洁到位情况,实现乡村环境智能化管理服务。

2.4 “蔬香安华”共富直播平台推动产业发展多元化升级

作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安华村有23.33 hm2蔬菜田,50多户蔬菜种植户。借力“数字村庄”,安华村搭建产业数字平台,发展“蔬香安华”共富直播电商,蔬菜种植户将果蔬直接拉到村里的共富直播间,由乡村直播带货主播在直播间卖货,再由配送人员进行打包配送,扩大蔬菜销路,积极推动产业多元化升级。

2.5  “一键紧急呼叫”实现数字适老化服务

针对村中空巢老人、低保户等数字驾驭能力弱、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村里给他们配备了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一旦他们遇到危险情况,可使用一键呼叫功能,数字后台会立即收到警告信息,并进行实时定位,出动救援人员,体现数字赋能的速度和温度。

3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面临的瓶颈

3.1  资金和人才资源不足

从中央提出对我国未来数字乡村建設的战略部署,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启动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探索和实践。但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全员参与工程,涉及乡村党建、治理、环境、产业、服务及文旅等多项内容,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进行可持续建构与完善。例如,安华村“数字驾驶舱”、乡村振兴体验馆、“数联安华”小程序的资金投入近400万元,且不包括后期维护、运营、升级等支出。实践中,许多乡村要构建数字治理模式还面临较大资金缺口。

此外,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构建也面临一定的人才资源短缺。虽然开发、维护、升级数字平台、程序、系统等可以打包给专业的数字技术开发公司,但具体到各项数据的前期收集、制订村务运作流程方案和平台操作,以及后期推广运用等,都需要具有一定数字技术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

3.2  谨防“表面数字”陷阱

在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基层政府和组织对于数字赋能乡村建设的期望较高、投入较大。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却发现村民对于数字平台的使用率不高,活跃度也不够,许多功能无法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出现了村民体验感差、参与度不足的局面。此外,数字平台的后期运营、维护、升级等都需要可持续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若仅完成平台的搭建或使用率较低,难以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质性治理效果。例如,安华村的共富直播间从开始每天直播到后来一周2次直播,到现在有需要才直播,使用率、参与度都在不断下降。因此,在缺乏前期村民民意和需求调查及后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情况下,数字赋能乡村建设难免会陷入“表面数字”的陷阱里,长此以往,前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建设可能会流于形式,既造成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又背离了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发展初衷。

3.3  乡村参与数字治理内生动力和数字驾驭能力尚有欠缺

乡村治理的主体归根到底是村民,但实践中村民主动参与治理的意识较为欠缺。由于大量乡村优质青壮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在乡村的大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长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使他们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惯式。此外,数字赋能乡村治理需要村民对数字技术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许多村民无法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一些重要的村务信息仍通过口头、电话、短信等传统方式通知。在一些乡村,常年居住生活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留守儿童,许多老人甚至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使用智能手机的村民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通信和娱乐上。

3.4  乡村数字信息安全存在盲点和风险

法治是乡村治理的有效保障和重要基石,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必然会涉及大量数据的收集、整合、应用,这些信息数据关系到每个参与村民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等,也关系到各项数据权利的范围、边界,侵犯数字信息安全的责任等。目前,数字技术发展的速度远快于数字技术相关的立法速度,法律法规建设有明显的滞后性,给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安全保障留下了隐患。

4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实践的优化路径

4.1  加大资金和人才要素投入力度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不仅是乡村自身的发展需求,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项系统的全员参与工程,其覆盖面广、涉及要素多,在前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村庄,可以联合政府力量、社会力量、科研机构及院校力量等,通过申请政府财政投入、引入当地企业赞助、与科研机构及专业院校开展数字技术合作等手段,全面调动可整合的资源要素,加大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资金投入。

解决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要多举措地引进和培养乡村数字人才:主动到相关院校招聘专业人才,实现岗位、政策、服务与人才的精准对接;对乡村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数字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及认证;壮大高素质、专业化的数字人才队伍,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

4.2  摆脱“表面数字”陷阱

在构建数字赋能乡村治理体系中,要解决“表面数字”陷阱的问题,关键在于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体验,充分借鉴商业数字化领域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提升参与主体的积极性[5]。1)确保数字赋能平台操作的便利性。部分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数字驾驭能力有限,如果下载、操作数字平台较复杂,会打击村民参与的热情。2)确保数字赋能平台的“黏性”。村民会操作是前提,但更关键的是确保村民经常使用数字平台并形成行为习惯。可以引入激励、回馈等引流模式,如用户连续使用数字平台一定时间后可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有效提升用户“黏性”。

4.3  提升数字赋能治理内生动力和数字驾驭能力

1)通过提高数字赋能平台的互动性提升内生动力。村民在数字平台上能够相互交换信息,形成线上线下便利交流的氛围,有助于提升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2)通过培训提升数字驾驭能力。可以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等合作,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班、提供上门培训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村民的数字驾驭能力,让村民有效参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3)对于老人等存在数字驾驭困难的群体,可以推出数字赋能“长辈模式”“关怀模式”等,使其也能参与数字治理,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例如,安华村给老人配备了智能手环,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一键按下报警,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特殊人群使用数字技术的操作壁垒,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数字技术的“人情味”。

4.4  完善数字法律规范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模式涉及数据采集、储存、整合、使用及收益等各环节,每个环节都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面对这些新的情况和模式,要逐步完善数字法律规范,厘清数字赋能治理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防止过度采集公民信息;对未经公民同意使用其隐私信息开展营利活动的违法行为采取有力的处罚措施,对窃取、泄露、滥用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主体予以坚决打击,使参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的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 郑军南,徐旭初.数字技术驱动乡村振兴的推进路径探析:以浙江省德清县五四村为例[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2):15-18.

[2] 方素菊.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基因:张家口市沽源县石头坑村数字乡村建设探访[N].河北日报,2021-11-19(005).

[3] 王薇,戴姣,李祥.数据赋能与系统构建: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研究[J].世界农业,2021(6):14-22.

[4] 陈松.柯桥数字乡村“完整版”上线[N].绍兴日报,2021-11-16(001).

[5] 钟伟军.公民即用户: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路径与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51-55.

(责任编辑:张春雨  丁志祥)

猜你喜欢

村民数字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