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保护学科归属的现状及思考

2022-06-16肖爱心

河北科技图苑 2022年3期

摘要:自2015年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正式招生以来,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其中针对学科归属的讨论较为热烈。文章在分类总结学界关于学科归属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遴选85所学校进行古籍保护学科信息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其中开设古籍保护相关专业的22所学校的学科归属与课程设置进行内容梳理和阐释,从而提出对古籍保护学科归属的思考,以期为我国古籍保护学科归属的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修复;学科归属

中图分类号:G2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2.0049

0 引言

我国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价值和文明成果,如何保护和传承好古籍文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3]20号),要求加大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分层培养、长短结合”的原则,以培养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为主(主要是高职层次),适当培养一些高级修复人才(主要为本科层次),同时加强对在职职工的短期培训,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古籍修复队伍[1]。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2],“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同年5月成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全国古籍保护培训工作,承担培养古籍保护修复人才的职能[3]。十余年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个“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使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并设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全面开展古籍保护与修复人才培训工作。2014年起先后同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藝术学院签署《联合培养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协议》,标志着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轨道,为进一步探索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培育了深厚的土壤。

2017年9月,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再次强调应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优化古籍保护人才队伍结构,明确要求“发挥高校古籍教学科研人才较多的优势,利用高等院校古籍人才培养及整理研究专项基金,加强对古籍保护研究型人才培养[4]。”在此背景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6、2017、2018、2020年连续举办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组织古籍保护研究机构、人才培养单位、工作机构等的专家学者,围绕古籍保护的学科定位、学科归属、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材、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其中,针对古籍保护学科归属的讨论相当热烈,刘强、安平秋、顾钢、丁海斌、柯平、张春辉等提出在已有的一级学科下将古籍保护作为二级学科进行建设,宋承志、陈红彦、杨光辉、杨健、顾钢、姚伯岳、张志清等提出设置古籍保护一级学科。关于古籍保护的学科归属问题为何引发如此多的讨论,在于其从根本上影响了古籍保护学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如姚伯岳认为古籍保护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内容,如果在“历史学”或“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下进行学科建设,将难以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5]。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学界关于古籍保护学科归属的研究成果做分类总结,再对古籍保护学科归属与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最后提出对古籍保护学科归属问题的思考。

1 古籍保护学科归属讨论

1.1 设立古籍保护二级学科

提出该观点的学者有刘强、安平秋、顾钢、丁海斌、柯平、张春辉,具体内容见表1。

刘强认为古籍保护学科是对历史文献学、文化遗产保护、图书情报学、古典文献等学科内容的必要可行的整合[6],提出将古籍保护归到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也称为“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更符合其学科属性[7]。安平秋于2017年1月在《藏书报》的访谈中提出建立中国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将古籍保护、古籍出版、古籍整理等作为其下二级学科,并建议吸纳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古籍保护硕士培养[8]。顾钢和丁海斌在2017年9月“第二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均发表了对学科归属的看法,顾钢主张“古籍保护要首先争取到二级学科的地位,就其学科特点而言,归属到历史学门类的中国史一级学科下较为合适”[6];丁海斌提出在国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文献修复二级学科。柯平于2018年9月在“第三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上分析了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条件,提出当下应重点解决古籍保护学科的归属问题,并就高校古籍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策略提出了“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下建设古籍保护二级学科”“论证申报‘古籍保护’专业学位,培养古籍保护职业人才”和“论证申报‘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本科专业,为基层培养管理人才”三点建议[9]。张春辉于2020年11月在“第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从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强化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建议[10]。

1.2 设立古籍保护一级学科

提出该观点的学者有宋承志、陈红彦、杨光辉、杨健、顾钢、姚伯岳、张志清, 具体内容见表2。

宋承志认为古籍鉴定与保护学是指导和促进古籍保护事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应该建立与国内古籍保护工作相适应的“古籍鉴定与保护学”一级学科,发展独立、完整、系统的古籍鉴定与保护学[11]。陈红彦提出古籍保护学不属于目前已有的任何学科,其独立成为一级学科已经是一种发展趋势,更是事业发展的需要[12]。杨光辉论述了“古籍保护学纲要”

[13],并指出古籍保护学的核心内容涉及实物载体、保藏条件、技艺传承、编目鉴定和职业伦理,提出建立交叉学科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9]。杨健认为古籍保护涉及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物理学、生物学、材料学等多项学科知识,现有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无法概括古籍保护学科的意义,如果想达到培养复合型古籍保护人才的目标,应设置独立学科[14 ]。顾钢提出古籍保护学科的门类归属可以从它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考虑,从其所需的知识结构看,其中涉及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比重较大,因此将古籍保护建设成为历史门类下的一个新的一级学科较为合理,并指出新建的古籍保护专业学位一级学科名称中不宜出现‘学’字,以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突出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然后在不断总结经验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创建古籍保护专业硕士一级学科

[15]。姚伯岳认为近期需要大力建设古籍保护的二级学科,远期规划应新增学科门类“文化遗产保护”,将“古籍保护”设为一级学科,其下再设“古籍保护学、古籍鉴定编目、古籍保藏修复、古籍再生传播”四个二级学科

[5]。张志清于2020年11月在”第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提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应进入各系统、应积极开展整合工作,文化遗产应划分为单独门类[10]。

2 古籍保护学科归属现状

陈红彦于2016年在《对古籍保护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中,对开设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10所教育机构进行了梳理[12],庄秀芬、杨照坤在《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中统计了25所开设古籍修复相关专业的学校

[16],2篇文章的统计结果中有8项重復,初步总计有27所学校为调查对象。接着笔者再选用教育部高校招生指定平台专业库进行检索[17],根据目前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可能包含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本科专业为“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保护与修复”“文物与博物馆学”,共检索得到64所学校,其中与前述27所学校重复6所,最终选择85所学校为调查对象,这85所学校中高职(专科)11所,本科74所。

笔者在对85所学校的专业信息尤其是“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调查之后,统计出开设古籍保护相关专业的学校共22所,具体内容见表3。需要注明的是,未列入表格的63所学校,并不代表其未开设古籍保护相关课程,只是无法在其“公开信息”中查询到古籍保护相关学科信息。

由表3可见,开设古籍保护相关专业的高职(专科)院校共有8所,专业名称均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代码550404,属于文化服务类学科,授予文化艺术学位,学制3年,目标是培养掌握文物(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的基本知识,具备应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手段进行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的能力,从事社会文化部门和文博行业文物修复与保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设古籍保护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8所,半数专业名称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代码130409,属于美术学类学科,与绘画及美术学专业共6所学校的学位授予门类为艺术学,其余2所分别属于历史学类与文学类。培养层次为研究生的院校共有7所,所开设专业的学位授予门类分布在艺术学、历史学、管理学。

综上,高职(专科)院校开设的古籍保护相关专业基本统一为“文物修复与保护”,本科及研究生培养层次的专业类别集中于艺术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与前文梳理的学界关于古籍保护学科归属的讨论方向较为一致,且在这4个学科门类下设立古籍保护相关专业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原因在于:古籍修复与书画装裱包含大量美术学知识,艺术类院校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美术学专业下培养古籍保护人才比较合理,且“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本身也被教育部归为艺术学门类;古籍保护与修复涉及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知识,因此也为古典文献学所重视;古籍是可移动文物之一,将古籍保护放在历史学门类的“文物与博物馆”之下并无不妥;古籍属于图书,图书馆又作为古籍文献的主要保藏机构,对古籍保护与修复领域较早涉足并重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古籍保护设立在管理学门类的“图书情报”之下亦为合理。

3 古籍保护课程设置现状

3.1 高职(专科)培养层次

高职(专科)院校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侧重于实践课程,旨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经调查,8所高职(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专业基础理论:中国文化史、中国简明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外图书馆概论、中外博物馆概论、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中国陶瓷史、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等。

保护与修复理论:古籍、书画、陶瓷器、青铜器等鉴赏与鉴定;文物保护与修复材料、文物保护技术、书画装裱与修复技术、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陶瓷器修复技术、青铜器修复技术等。

保护与修复实践:古籍、书画、玉器、陶瓷器、青铜器、古建筑修复等;书法、篆刻、国画、拓印、锦盒制作、文物摄影、文物讲解实训等。

3.2 本科培养层次

本科培养层次的8所院校中,可查询到有6所进行了专业方向划分,涉及陶瓷、青铜器、油画、书画、古籍五个方向类别,由此产生的“专业限选课”有助于古籍保护方向的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以下从学科归属角度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归纳,具体内容见表4。

3.3 研究生培养层次

研究生培养层次的7所院校在培养方案上均有单独划分“古籍保护”相关方向,其中5所院校在招生专业目录中明确注明不同报考方向,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中山大学则是在入学后再进行研究方向选择。此外复旦大学与南京艺术学院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延长至3年,更有助于其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以下从学科归属角度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归纳,具体内容见表5。

4 古籍保护学科归属思考

从上文可以看出,古籍保护学科归属对课程设置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影响,例如学科门类属于“艺术学”,其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包括“中国美术史、艺术品收藏与拍卖、美术基础”等;“历史学”门类的专业基础课涉及“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博物馆陈列与设计”等;归为“管理学”门类之下,“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技术”等成为专业基础课。由于古籍保护相关专业设在某个学科和学院之下,其课程体系必然与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因此,除了上述与古籍保护主干课程关系不深的专业基础课,“历史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材料学、书史、造纸史、修复史”等古籍保护相关课程的开设与否亦受到学科门类、所属学院、师资结构的影响。如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内容、知识体系、职业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人才培养方式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院校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及师资结构,学科体系、主干知识、课程范围的设定缺乏基线标准,这些都是古籍保护学科归属问题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此背景下,将古籍保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建设逐渐被学界所认可,陈红彦、杨健、丁海斌、顾钢、柯平、姚伯岳等都有提出相关观点,但在专业名称、所属门类、学科层级等问题上各持见解,且受到学者自身学科背景、知识体系、学术眼界、工作经历等影响,提出的古籍保护学科门类归属多是学者本身所在学科。例如,具有开创性观点的姚伯岳与周余姣提出设立一个新的“文化遗产保护”学科门类,并表示古籍保护学科体系应体现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应设置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内容[5],但文中阐述的24门“古籍保护主要课程”却未涉及化学等理工学科,而是包括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古籍数字图书馆等课程,这与作者“图书馆学”的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划分学科所屬门类、界定学科范围、厘清核心知识、构建学科体系、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长远规划。在学科归属方面,我们可以更多地学习和借鉴欧美地区和日本的先进经验,以及参考国内其他相关学科的建设路径,比如“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1年才被纳入国家学位教育体系,“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2016年才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同样面对国内教育领域的学科建设环境,其从“方向”到“专业”、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的建设思路与艰难历程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我们应立足于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关照现实环境,面向高等教育和学术共同体,对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案、发展路径等进行细致论述,为古籍保护能够早日成为独立学科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华律网.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3])[EB/OL].[2021-12-21]. https://www.66law.cn/tiaoli/111129.aspx.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EB/OL].(2007-01-19)[2021-12-10].http://www.gov.cn/zwgk/2007-01/29/content_511825.htm.

[3]中国古籍保护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EB/OL].[2021-12-15].http://www.nlc.cn/pcab/bhjh/gzjg/201412/t20141204_93451.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EB/OL].(2017-09-06)[2021-12-20].http://www.gov.cn/xinwen/2017-09/06/content_5223039.htm.

[5]姚伯岳,周余姣.任重道远 砥砺奋进——我国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之探索与愿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4):44-60.

[6]李峰.强化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第二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综述[M]//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研究(第三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124-132.

[7]中国古籍保护网.刘强:起步阶段,难在“整合”[N/OL].藏书报,2016-07-18(05).[2021-12-21].http://www.nlc.cn/pcab/zy/pxjz/201608/t20160812_128311.htm.

[8]中国古籍保护网.安平秋谈当前古籍工作体系及人才培养[EB/OL].[2021-12-21]. http://www.nlc.cn/pcab/zy/pxjz/201701/t20170116_138903.htm.

[9]天津师范大学.“第三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EB/OL].(2018-10-21)[2021-12-21]. http://gjyy.tjnu.edu.cn/info/1052/1025.htm.

[10]天津师范大学.第四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顺利召开[EB/OL].(2020-11-09)[2021-12-21]. http://gjyy.tjnu.edu.cn/info/1052/1027.htm.

[11]宋承志.设立古籍鉴定与保护学一级学科的初步构想[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128-131.

[12]陈红彦.对古籍保护学学科建设的思考[M]//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研究(第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6:166-177.

[13]杨光辉.古籍保护学纲要[M]//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研究(第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6:178-182.

[14]中国古籍保护网.杨健:古籍保护应设置独立学科[EB/OL].(2017-01-16)[2021-12-21]. http://www.nlc.cn/pcab/zy/pxjz/201701/t20170116_138906.htm.

[15]顾钢.古籍保护专业硕士一级学科建设的基本路径[M]//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研究(第三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116-123.

[16]庄秀芬、杨照坤.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M]//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研究(第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20:63-72.

[17]阳光高考.专业知识库[EB/OL].[2021-12-21].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

作者简介:肖爱心(1994),女,硕士,闽江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古籍保护。

(收稿日期:2022-01-25 責任编辑:孙 炜)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inking of the Discipline Ownership

of Ancient Books Conservation

Xiao Ai-xin

Abstract:Since the formal enrollment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ancient book conservationin 2015,the talent training and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book conservation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circles. There is a heated discussion on it’s discipline ownership. The paper first classifie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iscipline ownershipin academia, then investigates the 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of ancient book conservation of 85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 22 schools’information of discipline ownership and curriculum design of ancient book conservation arere-organized and analyzed.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discipline ownership of ancient book conservation , hoping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discipline ownership of ancient book conservation.

Keywords:Ancient BooksConservation; Ancient Books Reparation; Discipline Own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