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识读教学“四部曲”
2022-06-16王琼
王琼
【摘要】在鉴赏课程中要明确美术创作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图像识读,体验“像美术家一样的创造”,经历创作的全过程,全面学习美术,让美术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美术课堂中。作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图像识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获得视觉素材,还对实现美术表现和审美判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科学使用“略读、细读、精读、泛读”四部曲,可改变教师以往“一课一练”的教学观念,形成以以图像识读统整的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核心素养;图像识读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课程已经全面进入到“素养时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五个方面。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体验“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或参与美术与社会相结合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才能提高美术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指导学生图像识读,实现美术其核心素养。图像识读作为其余四大素养的基础,其教学建议教师从“略读”“细度”“精读”“泛读”四个方面来解读。
一、略读—初识印象
“你看到作品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观看作品时要关注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在提高分析能力与洞察能力的同时,能够通过对形象的整体把握理解作品的内涵。此时,“略读”这一方式便能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点带面迁移应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问题去进行个性化的“识读”。比如,通过对作品组合的理解,学生对《雪景寒林图》的初識印象为:“这是一幅山水画。画家想告诉我们,他渴望宁静、安逸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给出一些关键词,或者由教师提示给出一些关键词供学生选择。比如,看到蒙克《呐喊》的压抑感;莫奈《日出·印象》的朦胧感。 通过“略读”,学生应该能够接受这些美术形态存在的事实,并学会识别这些美术形态的类别。
二、细读—局部分析
“作者是如何带给你的这些感受?”在初识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关键词来进行分析,在追问感知的基础上就可以运用美术语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于美术作品而言,“细读”可以从构图、色调、肌理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例如,在欣赏教学马蒂斯的作品《红色和谐》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马蒂斯运用的色彩对比和协调法。另外,“细读”还可以重视媒材分析(包括工具和材料)认识。图像识读核心素养对学生识别“材料与技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辨别艺术家对颜料、媒材的利用,如蛋彩、水粉颜料、水彩颜料、油画颜料、中国画颜料、板面油画、布面油画、纸本、绢本等在一起;二是能够研究艺术家的技巧,如模仿、表现、线条、色彩、透视、明暗、色调、笔触、块面、节奏、动态、气韵、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图像识读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基本辨析各画种的一般材料与技法,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三、精读—文化语境
“作者为何要这么创作?”通过“精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不应该孤立地观看一幅绘画作品,而应把它放回到美术史的情境中加以理解。如作品《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第108号》表现的是1936-1939年西班牙法西斯军人发动的反对共和政府的军事叛乱。画面没有一枪一弹,要如何表现战争呢?这需要学生进一步了解该作品蕴含的文化背景—西班牙斗牛。画面中的“黑色悬垂物”即表现牛的聚丸,象征着西班牙文化—以一头高贵的野兽被屠杀而终局的斗牛比赛,“具有一种充满忧郁的尊严和激动人心的壮美,对一种伟大文明自取灭亡的挽歌”。在美术教学中,只有将“主题”“媒介”“形式”“背景”四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阐释艺术作品的意义。另外,建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用“思维导图”,从各个角度对一幅绘画作品展开联想,以此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深入体验与理解作品是十分有效的。
四、泛读—归纳提升
“如果你是作者,你想说些什么?”所谓“泛读”,就是不限于某一主题或题材,广泛多样地读。泛读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种变化:让我们变得更苛刻(更具批判思维),更荒诞(更具创造力),更谦逊(更具世界视野)。泛读是享有对陌生事物的欢喜的一个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与不了解的领域相识、与从未接触过的作者隔空交流,在大脑中种下批判和创造性的种子。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图像之间的异同,归纳作品的风格特征。可将作品同实景照片、同一主题作品、不同风格的作品做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比较图像之间在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方面的异同关系。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并非如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也可融入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加以表现,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可以多个角度入手综合观看。因此,我们在“泛读”时,就好比在用作者的视角看这个世界,通过深入准确地观察,转变脑中固有的定式思维。当看清那条脉络之后,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发出声音,生出想要发表意见、想要呐喊的欲望。于是,“图像识读”的最终目的就达到了。
作为全球通用又无需翻译的语言—视觉图像,需通过必要的学习才能获得与文字阅读“同等深奥”的“图像识读能力”。“图像识读”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理解,也为美术教学提借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教师专业素质创新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需求更多,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
[2]尹少淳.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J].中国美术教育,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