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回归”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2-06-15陈蒙李学志
陈蒙,李学志
(新疆理工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新疆 阿克苏)
一 引言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十四五”阶段,为坚持贯彻“以本为本”的教学发展,推动“四个回归”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向课堂要内涵、要质量,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心研究课程内容,把教学工作作为本职工作放在首位。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深挖专业课程和培养模式蕴含的思政元素,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1]。
推进以OBE理念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加快加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向,同时把握双创的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心环节,践行双创的初心,同时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度融合。努力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纳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打造双创的土壤,多个学科支撑与融合的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更多更好的关于创新与创业的金课,把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专业教育目标体系,并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升级改造,融入创新创业最新的理论、技术、实践等内容;创新培养目标和组织管理,规范人才培养制度评价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
二 人才培养注重质量提升
十九大强调教育事业要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步伐要加快,最终建成教育强国,培养德才兼具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高校回归“以本为本”,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求真务实的综合实践素质,以对口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针对如何培养学生质量的问题提出: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和提起来。高校组织管理者要向课堂要质量,以有效的自评机制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着力建设具有现代化、创新性和技能型的“金课”,教会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现代化工具,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
派遣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由实习锻炼中发现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合理优化分配课程学时,重点调整实践性课程体系结构,使培养的学生始终面向企业,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手段。明确“十四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对重点课程要进一步打磨,对新增课程要完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讲稿,更好地更全面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和回归常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通过搭建团队保障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作为检验质量工程建设的抓手,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以即将到来学科合格评估工作为着力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方式推动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本科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引导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式发展、创新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符合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目标至关重要,不仅体现“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成果”,而且还是本科学生毕业之后应该在3~5年内应该实现的目标。这样的一个目标既要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同时还要考虑到行业的社会需求。我们要去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3]。
通识课程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构建牢固的通识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涉及专业范围内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要体现基本的专业素养理论。专业核心课程要具有代表性技术知识,既要体现专业特色重点,又要涵盖专业体系框架,是学生必须全面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限选课程是对相近专业基础课程的补充,尤其是它的方向指引性,为学生继续发展深入探究提供方法和理论基础。集中实践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包含众多行业企业的专业领域,是对课堂实验的完善和补充,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的可行途径,比如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客座专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更直观感受知识技能应用和企业管理,强化以应用型OBE理念为导向育人的培养方案。
图1 OBE教育模式下人才培养过程示意图
三 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一) 牢记使命,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教育的初心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新时代、新征程更应牢记这一使命,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追求真理,更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报国之志,坚定理想信念求真力行,培养新时代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人才。
教育是学生受教,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卓越思维、组织管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抓住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高校教师应平心静气、戒骄戒躁,回归教育新常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教书育人全方位全过程,确保学生学习有效果[4]。
(二) 教学改革,提升课堂质量
课堂质量是铸魂育人的生命线。传统教学的形态势必要改革,开展广泛的启发式、翻转式教学,更应因材施教,把课堂打造成碰撞学生的思想、启迪学生智慧的平台,教师应潜心备课、说课、磨课,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压缩的学时中探求知识的高效转化。要紧密围绕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从“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懂”,切实通过课堂教与学的改革,实现课堂质量革命,让培养方案金课发光,同时着力提高课堂上学生参与、思辨、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正确判断是非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学改革的组合拳能够有效提升课堂质量[5]。
(三) 不忘初心,教师团队与时俱进谋发展
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例会,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收集、建设教学资源库,在教学研讨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并提出卓有成效的改进措施。教研室作为教学团队活动的重要场所,组织教学沙龙、说课观摩、教学材料互评等活动,充分借鉴吸取其他高校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方式方法,点对点研究教学改革目标,促进改革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坚持教学工作的优先地位,努力培养现代化建设领军人才。
辅导员团队要以服务教学为中心,建立健全团委、社团、学生会等的组织建设和指导工作,完善辅导员分工合作运行机制,分年级分类别安排辅导员对接学生工作。落实好学生的奖惩体系,立标杆、树榜样、肃纪律、明底线,营造你追我赶向优秀学生看齐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风正气成为校园文明的风向标。积极构建师生平台交流反馈学生意见,发现教师教学环节软肋,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授课计划,及时更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育人管理理念。
四 思想政治理论融入专业知识
(一) 加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
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引领,指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继而实现教育兴国强国的伟大梦想。思政课程是学生成长阶段的转舵,教育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传承颂扬红色经典,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回归到学习生活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高校思政课应更加灵活方式多样,选择易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时代感较强的理论知识,更新多媒体教学素材,在考核方式中加入实践内容和课程设计,增加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学的环节。
(二) 课程思政走进专业知识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想理论知识的累积,专业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教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融入现代化专业知识框架,让专业知识正本清源,充分利用好开学第一课、课前三分钟讲授一堂生动的思政主题课,结合专业知识为新学期开启新篇章。思政教育要贯穿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使命感,教育学生要有理想、有责任、能担当。
五 创新与育人协同发展
充分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理解“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核心要素;认识到实践教学的育人本质,“产教融合”项目实践是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了解完善教育体系的要点(规律、理念、内容、模式、保障和着力点),明确实践教学改革总体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以方法学为指导,系统升级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提升1~5级项目教学质量,凸显“产教融合”育人特色和成效。
(一) 多维度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虚拟实验、演示和仿真等计算机辅助技术丰富方便了实践环节的实施,学生直观感知并获得生动的教学内容,情景教学式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直接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全面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串联相似知识点,并联独立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并模块化实践内容,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组织思维能力,在动手实践思考过程中理清新旧知识脉络。实践教学既要保留传统的实验内容,又要突出课程的创新设计,如在工程训练和实验教学中分析精益生产、综合工艺和物料搬移等诸多因素,并围绕优化目标展开深入的课程实验设计,调动学生自主能动性。直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问和启发,紧密结合行业动态,促进实践内容更新,在巩固新旧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二) 学科竞赛实践平台促创新
高校学生的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方法,激发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精神的能力。用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科技性活动,是高等院校科研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积极聚焦高等院校学科顶级赛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适应社会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开阔专业领域视野,有益于学生保研加分、落户就业。大学生要通过参加竞赛,多学习一些软件课程,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7]。
(三) 加强校企合作促育人
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在课程和项目上,还有其他方方面面。校企双方的出发点应集中在人才培养上才能把融合做好。作为企业,需要学校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由企业选用,而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应满足企业的基本要求外,还得有发展能力与创新潜力。校企合作应发挥各自的优势,精诚合作,共建共融,协同育人,包括共建实验和实训基地,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研项目和指导课题,共办学科竞赛和培训。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要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在教学改革中融入科技创新元素,课题要解决行业企业共性关键性问题,开展多门课程交叉的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团队自主协作、研究、互动,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发散思维。
实践环节要以培养学生质量为目标导向,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依托,保持实践的前瞻性和先进性。因此要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学前专业认知实习、课内实验、集中实践以及企业实习,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联动机制。
六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注重质量提升,要学懂自然科学知识,能够技行天下、能创未来。同时,教师应当回归教学育人本分,潜心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堂质量的提升,教师团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识教育应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并逐渐走进专业课程。多途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发展。通过四个方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