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学习通”和“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6-15刘亚月郑惠娜钟赛意秦小明
刘亚月,郑惠娜,钟赛意,秦小明
(广东海洋大学 食品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一 引言
《食品化学》是目前高校食品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教学任务是从化学的角度与分子水平,选择食品中主要成分作为学习主线,阐明食品各成分的组成、物理与化学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储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和作用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学生后续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艺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实践教学发现[1-3],《食品化学》课程内容涉及食品加工、生物学、动植物学、医药以及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且具有知识点繁杂、食品概念和反应过程抽象、记忆与理解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PPT等多媒体讲授式教学、情景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食品化学的兴趣、增加参与感,但本质上学生仍然是处于被动学习、被动参与的局面,这对解决食品化学知识传递的有效程度低、课堂师生互动少、课堂教学质量没有保障等问题,成效不高。因此,改变教学观念,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对《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 BL)作为一种现阶段全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正逐渐受到我国教育领域的关注,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新热点。BL模式最早起源于国外的混合式教学理论,最初只应用于企业培训,之后才被引入到教育领域[4]。BL模式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数字化或网络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与素材丰富、教学方式多样、支持个性化学习、教学效率高等特点。同时,BL也是一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教学与现代数字化的网络教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5-6]。混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课堂,转变学习认知,从以往的“被动地要我学习”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分析问题与实践应用能力。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于现有的各种智慧教学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督和控制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通过混合式教学还能最大程度地将课堂时间向课外延伸,将教师对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学习深度的探究倒置,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初衷,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两性一度”的金课要求。
本课程团队以“超星学习通”和“雨课堂”两个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借助平台的优势,并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构建课前、课堂和课后全方位的优质学习资源和素材,形成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循环模式,努力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食品化学中的应用。
二 《食品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食品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虽涉及到很多概念性和记忆性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但食品化学同时也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紧密相关的学科,很多食品化学的知识点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都可以非常容易理解。因此,结合学生学情特点,本门课程在组织实施方面依据课程内容难易度和章节重、难点分布,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授课。(1)对于每章概念性和记忆性等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学生自己就能明白和理解的),让学生课前通过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或者手机学习通APP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2)对于每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则采用雨课堂进行线下课堂重点学习。具体实施情况见图1所示。
图1 《食品化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
(一) 课前线上自主学习——超星学习通
“超星学习通”是一款能供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的网络软件,能够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7]。课前,教师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依托,在网页版上提前创建《食品化学》课程,并结合本门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每章教学环节,将章节配套的学习资源(如PPT课件、微课、网络视频、动画、拓展文献、教案、MOOC课程链接、专题讨论等)上传,按时发布每章学习指导。学生则可通过手机、电脑端查看教师发布的预习任务,按时做好课前预习。而教师则可在后台随时检查班里每个学生的预习进度和完成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在线辅导。例如在进行色素章节内容的教学前,通过让学生提前观看三个课程微视频:“为什么物质会有颜色?”“为什么不同的食物会呈现不同的颜色?”“为什么要研究食品的色泽?”进行课前学习,以便对色素的基本知识和学习色素知识的重要性有个清晰的认识,为线下课堂教师讲解“食品中的常见色素”知识点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可依据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在课前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重新安排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课堂:采用“雨课堂”辅助线下课堂授课
《食品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对每一个刚接触食品专业课的本科生(一般是大二学生)来说,只通过简单的预习是很难理解的。因此,课堂教学十分关键!而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能有大概的认知,导致知识传递有效度低、课堂教学质量没有保障。鉴于此,本课程引入“雨课堂”智慧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开发的一款基于PowerPoint和手机微信的智慧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雨课堂具有监督(提供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全程学习报告)、重复(全程回放教学内容)和课内多种形式的限时习题、“不懂”按键、“弹幕式”讨论、推送“手机课件”等功能[8-9]。
正式上课前,教师可根据要求预习的内容,利用雨课堂发布不同形式的随堂小测,快速检测学生预习效果。授课过程中,“雨课堂”可以自动采集学生在每一次课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学习行为,并对获得的上述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量化。教师则可根据量化后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评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质量,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当学生遇到未听懂或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在学生端点击当页PPT上的“不懂”按钮,教师端能够实时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节授课速度和节奏。同时,学生可将自己在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问题以弹幕的形式发在屏幕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解答或课后单独回复。如在绪论章节介绍“食品的定义”时,有学生通过弹幕的形式问“垃圾食品是否属于食品?”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垃圾食品具备食品的三大基本属性,符合食品定义,属于食品。但教师利用雨课堂发布投票发现,有38.6%的学生(学生总数80人)认为“垃圾食品带有垃圾二字,所以不是食品!”投票结果表明,这部分学生对“食品定义”知识点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教师立马调整教学进度,进一步对“垃圾食品”的定义进行介绍,对比食品的三大基本属性,力求让学生对食品的定义有更准确的理解。
(三) 课后:“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双结合巩固学习效果
师生的课后互动,一直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难题。利用“超星学习通”和“雨课堂”,可以打破这种僵局。首先,教师课后可通过“雨课堂”及时查看学生课堂的学习报告,如学生出勤情况、弹幕问题、不懂知识点、随堂习题得分情况等,并对学习有疑问的同学采用适当的方式及时进行答疑解惑。结合“雨课堂”的数据分析,教师可对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和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后续的课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可借助“超星学习通”在后台发布线上作业和相关讨论,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每章结束后,还可设置“章节小测”和绘制“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等教学活动。通过超星学习通的平台,教师可以获取全部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历日历、任务点的完成,已交和未交作业情况、小测答题情况、成绩统计等。借助网络平台的相互交流可以很好增加师生的课后互动,有助于教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培养。
三 《食品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
目前,基于“超级学习通”和“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在食品化学试点班进行了实验。通过对同一位老师所讲授的相同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不同年级(2017级和2019级)的成绩数据进行分析,2017级采用传统课堂授课,2019级采用学习通+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注:2018级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程采用线上授课,考核方式和考试题型不一致)。两次的期末考试题型、题量完全一致,难度基本相当,均采用线下闭卷考试。通过分析对比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发现(图2):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班级整体成绩明显提升:期末平均成绩高出传统教学班级7.7分,不及格率由原来的35.1%下降到3.8%。
图2 2017级与2019级学生成绩分布比较
同时,对2019级学生通过 “微信问卷星”小程序发布了匿名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在规定的时间内共收到了79份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1.1%的同学对本学期《食品化学》课程采取的雨课堂辅助线下授课的课堂效果表示满意,占总人数的98.7%。88.7%的学生认为采用雨课堂进行授课对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有帮助(图3)。
图3 匿名教学效果问卷调查部分结果
四 结语
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地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超星学习通”“雨课堂”“MOOC”“SPOC”、腾讯会议等各种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最大程度地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教学的优势。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改变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调动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但是,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新型的混合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