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萍乡学院为例
2022-06-15郑照强王海舟
郑照强 杨 丽 王海舟
(萍乡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江西·萍乡 337055)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本科才培养相融合,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教育由此蓬勃发展[1]。近年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服务的模式与机制、作用与地位、内容与形式”等方面[2]。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环保产业也随之迎来了新一步的高速发展,同时对环保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5];在区域环境下,随着萍乡在传统“黑(煤炭)白(陶瓷)灰(水泥)红(花炮)金(冶金)”产业转型发展[3],环保已然成了萍乡地区重点发展产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扩容、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因此,如何创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优化,进而培养具有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实践和创新应用能力的新兴多学科交融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好的教改探索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依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专业精、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萍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优化,邀请地方企业人员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区域发展建言献策,以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全面调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构建适应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然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萍乡学院为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地方环保产业尤其是环保陶瓷、催化剂制备以及学院现有学科教学与科研平台,牢固树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开办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据此,萍乡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在结合地方产业情况及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改进和调整配套教学研究设备,从“德、能、技、管、学”五个方面确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1: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目标2:具备扎实数学,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等基础知识,掌握环境污染物监测分析与评价,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研究,水、气、固体废弃物、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专业知识;目标3:具备水、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能力;目标4: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协调环境工程项目实施,具备环保项目运营与管理能力;目标5:能持续跟踪本专业发展动态,主动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根据此目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环境科学及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专业的国际研究前沿、工程技术及发展趋势及我国环境领域的方针、政策及法规;进一步掌握必要的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发展状况。课程体系要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过程中,各学科相互交叉,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相互作用,交叉融合,要求学院在制定相关培养方案过程中做到精细化管理,在充分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兼顾实践操作的可行性。通过调整和修改环境专业课程体系,夯实实践环节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地方企业、环境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了解需求,进一步深化课程内容,达到学生厚基础、专业精的目的。构建的课程模块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教育课程。
表1: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出情况一览表
2 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在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主要体现为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这两个课程模块中,主要包含必修及选修类,通过通识教育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后续生产实践应用中必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英语、计算机基础及职业道德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潜力。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主要包含基础化学、数学、机械制图此类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有环境工程原理、水、气、土污染控制工程、专业外语及影响评价等,此部分内容还添加大量选修课程如物理性污染控制、环保材料、仪表及自动化、环境工程施工与管理、环境法学、科技论文与写作、运行与管理等。此类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及具备工程、环保法律提供有力保障,使学生将今后涉及的环保工程相关生产技术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课程安排过程中,学院适度调高环境科学相关选修课程,着重体现社会及区域产业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凝练,以提高课程广度与容量,进而达到扩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加学生应用与学习的能力。在这两个学习模块中,不同的课程内容相互交叉,以环境学科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高效获取行业相关知识。学生入校第一堂课专业导论,由教研室与学科带头人共同开课,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内容,植入学科发展动态与发展方向,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发展与环境科学的紧密联系。
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环境相关产业的运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和适应性。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更新教学观念,适应形势要求。在教育质量观上,由强调学生正确掌握知识转变为注重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双创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教育发展观上,注重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2)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为应用型、技术性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开设的课程主要为环境科学与工程技能方面的专业课程。(3)改进专业课的教学。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作适当改革;注重思维教学,在给学生展现环境科学与工程知识的同时,注重提炼、渗透典型的专业思维能力,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的素养。(4)提高学生专业运用能力。专业运用能力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专业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课程课时,增加学生的操作能力,由此训练学生的工程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积极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包括CAD制图、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评报告书编制、环境监测等训练。
3 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通过企业调研发现,地方企业对于学生技能需求不仅是学历需求与专业的对口,更多要求是学生有较高的动手能力,且是专业性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课程体系和理论课程体系相互协同相互辅助才构成了一个学科完成的培养体系,且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有效提高本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人才培养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竞争与工作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4]。因此学院在制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目标紧紧扣住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目标,围绕地方产业特点,不断更新并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着力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逐步完善并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集中性实践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两部分组成,从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上入手,形成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现有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和环境专业实验中心,实验开出率不仅达到大纲要求的100%,而且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变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目前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出情况及所占比例稳步提高,保质保量地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4 总结与思考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始,是学院融入区域发展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不断完善与提高,但与培养能服务地区环保产业发展的一流人才培养仍有差距,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甚至是工程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来加以实现。故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应当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也强化学生的工程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行业的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此外还需要加大专业实验室和工程训练的建设力度;要鼓励更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开发,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与企业项目中来,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