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
2022-06-15陈嘉钰
陈嘉钰
关键词:巴金 创作风格 转变
一、巴金创作风格转变的内外原因
巴金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与时代的风云变化息息相关。巴金创作风格的这种转变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巴金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时就已经这样说过。巴金的创作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是一个由热情走向深沉的过程。本文围绕巴金小说创作的变化展开探讨,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创作转变的内外原因、从《家》中探讨前期的“热”、从《寒夜》中探讨后期的“冷”,然后进行对比总结。
(一)成长环境
巴金的小说具有热情、朴素、深沉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巴金从小是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长大的,他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了善良助人的优秀品质,并且被“下人们”身上的忠诚朴实深深打动。但是旧家庭中的封建礼教让青年巴金感到厌烦并且憎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巴金在“五四”浪潮的鼓舞下,选择走出家庭,打破旧家庭和旧制度的囚禁,这种新思想的产生为巴金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热情,他笔下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均能反映出他对封建家庭和传统礼教的猛烈抨击和反抗。走入社会的巴金看到了更多的不公和阴暗,他决心控诉这种垂死的制度和社会,这对于他的创作,尤其是前期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中外思想影响
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不仅与他的性情和气质有关,同时与他的社会实践经历密切相关。巴金是一个人道主义倡导者,他追求无政府主义和人道主义。巴金的政治态度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态度,受卢梭、左拉、罗曼罗兰等文学大家的影响,尤其是受克鲁泡特金的影响最大,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巴金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如《灭亡》《爱情三部曲》。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对此,巴金是矛盾的、苦闷的。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些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他们是积极向上的,勇于反抗残酷的现实,可反抗总是无效的,总是会遭受惨重的失败,这些人的矛盾和苦闷情绪也是巴金的矛盾和苦闷,巴金直白坦率地把这些情绪在作品中描绘出来。
巴金的艺术功底深厚,尽管他吸收了许多外来思想的营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巴金文学创作的有力支撑。巴金读书时从古代文化中尽情汲取营养以充实自己,在后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中世情小说的影子,《家》也被称作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三)艺术审美观念
巴金在创作风格上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艺术审美观念对文学创作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巴金的创作语言一直以朴素自然著称,对此有的学者觉得这是一种缺陷,认为巴金的创作语言过于平淡。巴金习惯以叙述的方式向人娓娓道来,但在这朴素自然的语言之下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巴金真实地写出了人民大众处于水深火热的煎熬状态之中,他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大众的一员,五四运动在中国掀起巨大的涟漪,《激流三部曲》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五卅运动时巴金创作出了《灭亡》《新生》等作品;《寒夜》《第四病室》则深刻地揭露出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黑暗现实。
二、由《家》看巴金创作前期的“热”
巴金在创作前期按照时间划分大致是1929 年到1941 年,这段时期是他的感情高涨期。《家》是《激情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
《家》以20 世纪20 年代的旧中国为时代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青年冲击很大,旧思想的腐朽性和新思想的迅速成长矛盾激烈,巴金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了《家》。《家》是巴金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基础,描写出一个封建大家庭逐渐腐朽没落的过程,深刻地折射出近代中国的历史缩影。
巴金对文学创作总是抱有热情的,这种“热情”在他创作前期来看是激情昂扬的。《家》由众多故事线构成,主要有两条故事主线,一条是觉慧和鸣凤的恋爱悲剧,另一条是觉新、钱梅芬和瑞钰的三角情感纠葛。两条主线并行开展,又有许多故事穿插,让故事在高家大院得到全面呈现。《家》的总主题是揭露旧社会旧礼教对人的残害,从而激励爱国青年们挣脱枷锁,奋起反抗,迎接新时代。巴金在创作前期表现出对中国的期望以及迎接光明的巨大热情。
《 家》的语言特色是简洁生动的,但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风止了,空气还是跟先前一样地冷。夜来了,它却没有带来黑暗。上面是灰色的天空,下面是堆着雪的石板地。一个大天井里铺满了雪。中间是一段垫高的方形石板的过道,过道两旁各放了几盆梅花,枝上积了雪。”这段话中,作者的语言虽然简单但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意义,梅花枝上的积雪,虽平平无奇却又不乏生动。“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夜死了”,简洁至极,却给读者内心带来最直接的冲击。电灯光是无法死去的,作者却说它在凄惨地叫,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光明失去而黑暗来临时的悲痛。
在语言的意蕴深厚方面,梅在向瑞玉诉说自己的遭遇时曾说道:“如果真有所谓‘ 薄命女儿’的话,我便是一个。在我家里没有一个人了解我。我母亲只顾想她自己的事。弟弟又小,我的苦楚谁知道……有时我心里实在难受,便一个人躲在房里哭,或者倒在床上……没有愿意听我诉苦的人。我的眼泪只有往肚里吞。”这段话深切地表现了当时女性的悲哀和不幸,对于无法掌控的命运,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哭泣,甚至连哭还要躲起来。梅的诉说表现了一个女子悲剧的人生,深刻地表现出封建家长制对于女性的残害。
《家》中的人物形象立體、性格鲜明,有代表着封建最高统治权的高老太爷、敢于打破封建制度的新青年觉慧、新旧掺半的矛盾人物觉新,等等。巴金在《家》的人物塑造方面充分表现出他的爱憎分明。
高老太爷是一个反叛形象,他是封建权威的代表人物,在高家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觉新、梅和瑞珏的悲剧结局就是由他一手策划导致的,在高老太爷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封建势力的丑恶嘴脸,巴金不遗余力地描写这样一个封建古板的人物形象,充分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愤恨和厌恶。觉慧在《家》中是青春希望的象征,他虽然从小在高家受到了封建教育,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汲取外来先进的思想文化。不管是冲破等级观念与丫环鸣凤恋爱,还是上街示威反对北洋政府的暴行,觉慧都是那个时代的逆行者。觉新在《家》中是一个矛盾体,他是一个生下来就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一方面他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需要承担大家族的责任和担当,最终让他成为一个受过新式教育却奉行旧式生活传统的矛盾体。高老太爷、觉慧、觉新是《家》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巴金的感情倾向在这时候的创作是鲜明具体的,表现出对封建礼教戕害人心的憎恶,呼吁青年勇于反抗渴望光明与新生。
三、由《寒夜》看巴金后期创作的“冷”
《 寒夜》是巴金创作后期的佳作,这时候的巴金已经进入中年,目睹了战争和社会的腐败,他的创作更趋于成熟,创作风格逐渐转向深沉,由“热”转“冷”。《寒夜》这部作品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使人感到一种夜的寒冷。
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选择自由恋爱,勇于跳出“家的枷锁”,可战争把他们逼向“死胡同”,结局同样是悲剧的。《寒夜》是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的一座高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一个生活在重庆的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庭故事。故事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书写了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惨遭破裂,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會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寒夜》在语言的塑造上比起创作前期更加稳重内敛,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寒夜》的“冷”,沉稳压抑是整部小说的基调。这种语言描写的压抑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分别是环境气氛的压抑、人物内心活动的压抑、人物言语的压抑。
关于环境气氛的压抑描写,在开头描写汪文宣看向天空时,“天色灰黑,像一块褪色的黑布,除了对面高耸的大楼的浓影外,他什么也看不见”。仰望天空一般会带给人希望,但作者将天空比作黑布,开篇就带有绝望的情绪,这就预示了小说的悲剧基调。当汪被发现吐血躺在床上时,“电灯光孤寂地照着这个屋子。光线暗得很,比蜡烛光强不了多少。那种病态的黄色增加了屋子的凄凉。他闭着眼,半张开嘴,一张瘦脸好像涂上一层蜡,显得十分可怜”。作者用“病态”来形容电灯光线,更呈现出病态压抑的氛围,让人看不到希望。
关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压抑,曾经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汪文宣受到现实的残忍打击,拿着微薄的薪水养家,每天都活在矛盾之中,他面对上司时只是敢怒不敢言。“你年终一分红,就是二三十万,你哪管我们死活!要不是你这样刻薄,树生怎么会跟我吵架?”“可是他都不敢呼吸一般,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周主任会知晓他心里的不平。”内心深处的愤懑与表面上的唯命是从形成鲜明对比,他对同事也非常敏感,总感觉他们在讨论他,“他们一定在谈他和他妻子的事情,他暗暗断定道”。这样的生活使得汪文宣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开始怀疑他和妻子的关系。争吵后的汪文宣和曾树生坐在咖啡厅里,两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自语似的说”,小说中也多次出现“自语似的”,角色通过自语的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说明在说话的时候并未看着对方,情绪无法完全表达出来,因为这并不是对方想要听的,但确实又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如果说《家》中的人物设定是善恶分明、褒贬明确的话,那么《寒夜》中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寒夜》中的人物不多,主要围绕汪家四个人展开,其中最重要的是汪文宣、曾树生以及汪母三人之间的各种琐事。汪文宣是一个普通小文员,他也曾经怀揣着办学堂的教育梦想,可现实是无情的,在经历了众多的生活磨难后他变得麻木,用麻木的态度对待一切,并且汪文宣在性格上也有很多的缺陷,他的自卑和软弱是造成其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一。创作前期的巴金生活经历没有后期丰富,所以在汪文宣人物形象的设定上,更加立体形象。曾的性格跟汪是完全不同的,她善交际、爱漂亮,可窘迫的家庭是不能满足她的,矛盾丛生的婆媳关系让她想要逃离,但她过不去家庭伦理这道坎,决定离开汪文宣的时候她也是痛苦挣扎的。汪母在《寒夜》中是一个旧派人物,但时局已经改变,她无法改变时代的变迁,面对新式媳妇,她是万般不满的。汪母是爱儿子的,她的生活也一直围着儿子转,但恶劣的婆媳关系让汪文宣左右为难,使得整个家一直处在争吵和矛盾中。
四、巴金创作风格前后期对比与总结
将前期的《家》和后期的《寒夜》的创作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巴金在小说创作上从各个方面做出了转变。前期作品意在呐喊反抗,鼓舞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们奋起反抗封建制度和社会黑暗中的一切不公,主人公往往过于激情去做一个时代的“反叛者”;而后期巴金通过描写小人物们的艰难处境来控诉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以及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创伤。前期作品主观色彩鲜明,有许多激情澎湃的语言,重在情节刻画,后期则用一种冷静的态度刻画现实,一切巨大的感情都在朴素的文字下暗流涌动。
可以说,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从前期的热烈转变为后期的深沉,这是他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巴金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