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探索

2022-06-15陶玉贵许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培训职业

陶玉贵 许斗

[摘           要]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双高计划”的重要建设内容。高职院校在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强化政、行、企、校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赛、创五融合,提高技术技能积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举措。

[关    键   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10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可见,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已上升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密,服务社会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一直致力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在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深入研究发现社会服务的难点,打造文化传承创新的支点,在服务需求中实现创新发展[2]。

一、开展社会服务的具体举措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专业群人才、技术和设备的优势资源,积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和技术服务,满足国际国内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人才培养需求,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继续学习和持续成长提供服务平台。把专业群社会服务功能打造成为行业、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技能培训和服务中心。

(一)服务乡村振兴和退役军人教育培训

社会培训服务工作是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训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办学职能[3]。依托“双高”专业群建设的人才优势、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和技术技能平台资源,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高技能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对口支援,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近两年,学校克服一切困难,主动作为,不断完善职教培训联盟、公共事务培训中心、干部培训基地等社会化服务平台,开展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长期选派专业团队服务社区、农村居民的科普、文化建设,打造特色的服务品牌,服务社会需求[4]。

依托学校任理事长单位的安徽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建立了芜湖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和安徽省首批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利用学校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联合奇瑞、海螺、美的等国内大型企业,推进退役军人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培训与就业的有机衔接机制,实现退役军人个性化培训、高质量就业。

(二)开展国际培训服务,共享中国职教培训标准

学校与国内知名企业携手合作,为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在国外设立的海外工厂培训技术人员,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技能培训理念和先进文化,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埃夫特智能装备、海螺水泥、奇瑞汽车等公司合作,为其在海外工厂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与咨询服务,同时与当地企业建立交流合作关系,进而为当地企业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与咨询服务。通过开展国际职教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人才智力支持及技术服务,打造中国特色职教培训模式和培训标准。

(三)开展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编制“顶层设计、专业推进”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发展规划,制定培训标准和考核机制,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高师资培训的能力,增强辐射示范作用。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对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学习成果,实施认证、评估、累积和相互转换,并形成制度化管理,为开展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提供前期的基础保障[5]。

依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智能制造协同育人平台,立足长三角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校企深度合作,开展立体式、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奇瑞汽车、埃夫特智能装备、哈特机器人、恒升重型机床等企业合作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等模块化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在芜湖格力产业园打造了智能制造产业职工培训中心,在行业人才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四)服务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依托产教联盟和国家级光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体现职教特色的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社会服务,成为解决区域产业技术难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做到产、学、研与社会服务的高度融合。面向先进制造业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完成产品技术改进和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降本增效,横向承接社会服务,纵向突破重点项目,在技术服务、科研仪器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带动技术革新,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为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痛点、难点,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以文末图1所示的校内、校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成果转化新模式。校内循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科技大赛、项目培育方式,促进科技成果服务教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校外循环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为切入点,通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和市场化交易平台等载体,推动学校专利与区域产业、企业无缝对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化调整。“双循环”成果转化模式是对科技发展转化需求的主动适应,打破了以往单一主体的转化模式,资源更加整合,汇集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面优势资源,實现了多方共赢。

(五)创新文化传承,展示地方品牌与特色

学校坚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的办学方向,聚焦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凸显专业特色,彰显芜湖地域特征。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国家级“储金霞铁画大师工作室”,与“中华老字号”——芜湖耿福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共建“省级非遗传承技艺工坊”。将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与专业对接、与课程融合,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度、契合度,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共享共建,传承非遗技艺,共铸地方品牌,为学生的教学实践和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性培养平台,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六)德技并修,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实践与服务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学校秉承“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的原则,进行学生社会服务的顶层设计,建立学生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组建青年志愿者技术服务团,长期开展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技术服务和对口帮扶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建“青春芜职行,筑梦三下乡”“新时代茶艺复兴接力计划”等社会实践团队,大力提升服务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生产实践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德技并修、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二、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果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入高水平、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近年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目前,学校建立和培育了3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近50个发明专利得到成果转化,起草或参与制订4项地方标准;与华为、海螺、埃夫特、腾讯云、奇瑞等近200家企业推广“融入式”校企合作,共建11个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合作成立了“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开展留学生教育,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服务本土企业“走出去”。2019年7月21日,学校首个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印尼海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揭牌。学校师生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获奖200多项,在各类省级竞赛中共获奖1400多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的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高职)中位居全国第四位、中部地区高职院校第一位。同时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

2021年,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1808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265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1582.3万元,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8655万元,服务中小微企业百余家,承担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重点项目,高校人才项目,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校级各类科研项目170余项;学校培育的6个校级工程研究中心,5项被确定为芜湖市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持续推进标准实施、发布工作,起草或参与地方标准制定4项;非学历培训项目229项,非学历培训时间19696学时,到账经费520多万元,期中公益性培训服务达到9520学时。学校的总体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持续增强。

三、结语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强化“五个提升”,深化产、学、研、赛、创五融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特色发展为根本,坚持内涵建设,提升专业与产业契合度,建立与区域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创新“点线面体”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为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宪洲.课程思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15-17.

[2]汪长明.建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思考[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1,32(1):57-63.

[3]蓝婷,张博闻.“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

2021(45):198-199.

[4]高武,吴庆国.“双高计划”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1):31-35.

[5]程舒通,徐从富.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的建设现状、困境和对策[J].成人教育,2021,41(8):54-58.

編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培训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写作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