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2022-06-15郑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院校

郑锐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在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方面,总体不容乐观。主要围绕当前高职学生在匠德、匠技、匠力、匠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基于“工匠精神”,提升和优化高职公共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精技术、通语言、懂文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055-03

“工匠精神”一词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被首次提出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各界掀起强烈的反响、热烈的讨论。“工匠精神”被时代所重温并且重新定义,迅速“走红”,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因为它肩负着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的时代使命。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新时代,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明晰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内核,审视“工匠精神”属性,重视“工匠精神”价值,在高职教育中使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具有非凡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指人的情感、意志等,“工匠精神”是个体掌握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后以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行为精益求精地进行服务,体现专业价值,树立自身形象,展示优异专业品质的一种实践态度。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培养和具有 “工匠精神”,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是责无旁贷。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基于社会外部的需求与学生成长的内部考量,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不仅推动高职教育向内涵式方向发展,更能扩大职业教育的外溢效应。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998年,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一个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我国很多学者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下过定义。龚怡祖教授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培养的目标所采用的标准和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系统和规范的

特征。

何文进先生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人才本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而产生的教育教学活动。

综合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

三、当前在高职公共英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中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目前,一些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风气涣散,英语交际能力低下,缺乏“工匠精神”,不能满足社会基本需求。调查发现,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在匠德、匠技、匠力、匠心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一定专業技术和技能的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对接就业市场,就业方向以企业、工厂等生产一线,服务业、产业类为主,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工作类型,在社会中都未得到足够的尊重。高职学生收入水平较本科、研究生、博士落差较大,起薪待遇低,使其在社会中被贴上“蓝领”身份标签。

加之大部分高职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走一步看一步,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毕业之后能干什么、能做什么工作,大部分学生依赖家长,通过家长的门路找工作,安排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没有自己的职业愿景。有些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自己的职业期待过高,导致在真正求职中失望而归。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颁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明确指出:“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很合理。在大专一年级课程体系之中,为了给专业课留更多课时,逐渐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导致公共基础课的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授,学生在讲台下不停地记笔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有交流,教师上完课就走,和学生在课下的交流也几乎为零。

专业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较少。院校虽然推广“专业理论课程+实际场景课程”模式,但是,“实际场景课程”依旧在校园的模拟场景中进行教学,并没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加之教师人员紧张,课量承担较大,也很少去企业真正参观、学习、实践,实践性的应用技能只能靠教师现场模拟教学。

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学校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商务口笔译只是在学校机房进行,而英语口语则是在教室进行,多数情况是让学生模拟场景,学生与学生进行商务事务处理。教师按照课本内容开展教学,有些事例早已过时,缺乏时效性,在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匹配方面,两者之间的契合度与对接明显不足。

特别是在社会变化迅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明显落后于就业市场对学生能力、价值、情感、技能、知识的要求,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之中缺乏准入性与竞争性。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及时对产业人力需求作出科学的评估与调研,导致在课程建设与设置中存在盲目性与滞后性。

(三)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

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师资力量,严重阻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以讲授为主,没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有研究表明,在各类学习活动中,听教师讲授对学生来说,平均记忆留存率只有5%。在专业课程中,学生除了理论学习还要进行大量的操作练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授课还是以理论为主,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时间。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并不多,有些只是“双证型”教师。只要教师考取了这个专业的资格证书,就可以上讲台教授这门课程了,既缺乏对本门课程的学术认识又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泛泛而谈。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对“工匠精神”宣传不广泛

在职业院校中,学生对“工匠精神”这个概念本身就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工匠精神”离自己很远,只是少部分高精尖人才、技术人员或是手艺人才需要“工匠精神”,自己只是学生,“工匠精神”无从谈起。加之校园直接宣传“工匠精神”还不太广泛,每个专业的学生只对自己专业的学习认识较深,对其他专业是否涉及“工匠精神”不太了解。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以技能教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院校虽然有学生会和各种社团,但是参加的学生比例不多,加之社团活动的单一,也使学生失去了自我锻炼发展的平台。

四、“工匠精神”在高职公共英语人才中的培养模式

(一)匠德,基于“工匠精神”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在“匠德”方面,爱岗敬业,拥有笃定执着、唯精唯一的品行。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英语,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融入本专业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例如,针对学前教育的学生,教导他们在爱岗敬业的同时还必须充满爱心、耐心、细心。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幼儿园的工作态度关系着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时刻给学生敲响警钟,因为有些伤害是不可逆的;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导他们诚实守信,不做假账;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导他们要有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对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态度有更高的追求;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导他们要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勇于创新;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导他们恪守产品与工艺质量标准,一丝不苟。

(二)匠技,基于“工匠精神”构建人才培养课程

体系

在“匠技”方面,拥有精益求精的专业知识技能,严谨认真,精雕细琢。在促进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形成方面,课程体系需要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建构。由于高职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对接工作岗位,因此,市场职业能力框架对高职课程建设具有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需要将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体现在课程设置与开发中,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能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满足相应职业岗位对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要求。

“工匠精神”具有职业性与人文性,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也应该融知识技能与人文为一体,这样才能推动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学科课程主要探寻人生价值与意义,追求一种精神生活的愉悦感与内心的调试性归属。在内容形式上是多样的,包括艺术、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绘画、影视欣赏。因此,高职专业课程的人文性就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恪守真善美、摈弃假丑恶的文化品格。在专业课程核心内容之中,融入科技与人文价值精神,并将反映行业、职业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学习过程中。

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不合理,高职院校用期末考试、学生平时作业等终结性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对学生道德养成、精神塑造等无法量化。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成绩考核主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可以借助多种App进行课外观察,制订形成性评价量表来评判学生,多维度、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三)匠力,基于“工匠精神”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匠力”方面,拥有应时而变的创造性思维,追求突破,追求革新。高职院校应加大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力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感受到行业大师、能工巧匠传授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真实案例与前沿发展技术。应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双师比例,推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若想使高职英语课堂融入“工匠精神”,前提条件就是先建立具有高水平“工匠精神”的教師队伍,我们都知道“强将手下无弱兵”,具有高水平“工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工匠精神”的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使“工匠精神”润物无声地潜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甚至在课程考核中也可以将其纳入其中。比如,教师在授课之前就有意让学生坐成小组的形式,每一个组都有一位CEO,主要负责领导和组织小组活动,而且CEO是轮流来当的,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要成为本组的CEO,不仅培养了学生自身的领导能力,还提升了本组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匠心,基于“工匠精神”改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在“匠心”方面,拥有积极、乐观的自我效能,端正态度。高职院校在校风、学风方面还需要继续提升,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学科专业竞赛,抓住打造“技能甘肃”这个契机,补短板、强弱项。鼓励学生参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促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通过参加这些不同类型的技能大赛,有英语口语的、英语写作的、英语阅读的、英语演讲的等,能够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接触到更优秀的竞争对手,还能了解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内发展需求,更要着眼于国际发展趋势,确保培养的英语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并在实际岗位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地以传授英语理论知识为主,更要使学生将英语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并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此满足社会对英语人才的

需求。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等文件的通知[EB/OL].

(1998-04-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199804/t19980410_162625.html.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6.

[3]张科杰.高职课程文化“人文性”的失落与回归[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5.

[4]王瑞荣.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2):152.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