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再探成熟市场
2022-06-15凌阑
凌阑
智能座舱是现代汽车产品“智能化”水平的直观展现,作为汽车与车主的高频触点,其是传统车辆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过程中的典型缩影。智能座舱研发所带来的不止于是汽车产品的创新,更是造车思维的创新。虽然汽车行业暂未发展至“得智能座舱者得市场”的程度,但作为人车关系从“工具”向“伙伴”演进的重要纽带,智能座舱的每一步进展,甚至每一个变化趋势都牵动多方心绪。
以“智能”为名的差异化
汽车被认为是可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设备之一,“电动”“智能”是其标配,从而逐渐从代步工具变为移动的“第二客厅”,在此期间,汽车智能座舱的商业模式、技术路线和合作模式都在不断演进。
业界人士普遍认同,“智能座舱是唯一能够向用户系统化展示数字化技术的载体,是除了驾驶等基本功能以外其他用户需求的中枢,同时也是车辆与用户最直接的交互媒介”。由此,打造并发布智能座舱产品是新、老车企探索“新四化”的重要方式,其也被视为汽车品牌实现产品差异化和升级化的首要切入点之一。在注重个性化交互的新消费趋势下,汽车品牌都在深研自己心目中的智能座舱,塑造产品差异化价值,实现从“生产销售汽车”到提供“运营出行服务”。
这其中有着政策的助力。2021年7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要求智能驾驶汽车生产中必须具备驾驶员监测DMS功能。DMS即驾驶员监控系统,能够通过汽车驾驶舱内摄像头检测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的状态,识别疲劳驾驶、危险动作等状态并进行语音提醒,是智能座舱的重要功能之一。另据2021年中国新发布乘用车车型显示,智能座舱的渗透率达50.6%,搭载OTA(远程在线升级技术)功能越来越普及,OTA渗透率达50.9%。
亿欧智库的研究表明,在影响消费者购车的7大参考因素中,智能化体验已经位于第四位,仅次于质量、性能与设计因素。2021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空间已经超过400亿美元,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81亿美元。据中金公司测算,受益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升级、智能化配置渗透率提升,2025年我国智能座舱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元,从增长速度而言将成全球最大智能座舱市场。与整车生产与制造的产业与服务生态相比,其竞合关系更趋复杂,入局者也更为多元:传统汽车厂商、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巨头、算法与芯片企业等的合纵连横须臾即变。
必不可少但“适宜”为佳
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持续深化,汽车将超脱“汽车”这一产品形态限制,成为可自主移动的智能化座舱。“终端用户对智能座舱有哪些期待?”这是智能座舱入局各方最想知晓的答案。如今智能座舱正像智能手机一样,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趋同化。这也引发了和智能手机类似的问题及解决之策——对客户需求的准确洞察才更具战略意义,一味堆叠新技术、新元素反而可能事倍功半。新的问题已经浮现:智能座舱是否真的做到了“智能”,即客户真正想要的“智能”?高时效、高安全性、高稳定性之外,智能座舱究竟能玩出多少为大众所喜的“花活”?
智始于知,对于汽车领域的相关各方而言,智能座舱领域的持续火热源于终端用户的需求升级,经过多年来与智能手机等和互联网相关的智能产品的使用与磨合,终端用户对车机智能化提出了更多也更高的要求,比如现阶段就对在线音乐、在线导航和在线APP等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娱乐元素异常火爆。特斯拉一度致力将其座舱打造为一个“车载游戏厅”,引入的经典游戏、新锐游戏大作颇受部分车迷+游戏迷欢迎。小鹏汽车不但主攻车联网,其智能座舱还可观影、看球、玩游戏、唱K,娱乐功能同样为数不少。理想汽车的新一代智能座舱则采用5屏交互模式,标配超大尺寸的HUD,以及位于方向盘上方的安全驾驶交互屏,此外车辆中控屏、副驾娱乐屏、后舱显示屏采用三个15.7英寸的车规级OLED屏。
部分互联网巨头认真考虑如何实现产品的手机、PC、车、游戏主机等多平台、多适配。去年11月,腾讯发布的TAI4.0智慧座舱解决方案为提升驾驶体验,专为人车共驾设计“腾讯智驾地图”,实现高精地图、ADAS地图、标准地图的数据同源“一张图”,并升级车载版微信,增加车机导航、位置分享等基础应用,且具备全民K歌、腾讯会议、3D城市探索等功能。
智能座舱作为车辆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正成为整车智能化发展过程汇总的核心构成,被委以“重任”。中国品牌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内卷”颇为严重,传统车企均有自己的布局,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的自研有聲有色。明确“不造车”的华为也通过智能座舱在汽车行业展现自身技术研发优势,其推出的HarmonyOS智能座舱涵盖娱乐、游戏、亲子等多种车载场景,有100多种应用,搭载上AITO问界M5后整体表现不俗。仅今年4月份,在新能源SUV汽车销量排行榜上,问界M5销量3245辆,排名第八。有企业顺势提出,在智能座舱领域提高渗透率,夯实基础后以“中国标准”方式输出全球,以话语权形式拓展广域市场空间。
无论是动力转化、清洁能源还是智能座舱,若汽车品牌与企业无法快速且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应用与服务,被市场所抛弃将难以避免,“只有最合适,没有最智能”之说或可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