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锻造人才硬实力

2022-06-15许诺

产城 2022年5期
关键词:电子科技信息产业集成电路

许诺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渗透性强,在推进智能制造、加快科技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质量的人才体系是保障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人才供应环节和层次较为齐全、个别产业链环节人才储备较为充足、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善的态势,但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对实现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存在较大人才缺口。提升人才培育能力、锻造人才硬实力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充足人才储备吸引企业集聚

作为首个突破万亿级的产业,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优势明显。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办公室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博士赵强介绍,成都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工业学院等多所培养电子信息产业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人才储备较为充足。

就集成电路领域而言,成都聚集了中科院光电所、中电科十所、二十九所、三十所等多个专业技术研究所,在射频微波、功率半导体、光电器件、高分子材料等方面有较为充沛的技术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现有集成电路相关技术人才近3万人,相对全国而言专业人才资源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成都IC产业工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劳动力成本较国内沿海地区低1/5-1/3,人才稳定性较强,利于企业聚集。

但与需求相较而言,目前成都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供给仍显不足。“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且近年来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升温,导致薪资水平不断攀升,很多企业在人才方面都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

电子科技大学是成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高校之一,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類学科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基地。

赵强指出,“一直以来,学校充分依托自身智力、科技和人才优势,与成都在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层次、全方位合作,与四川省共同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电子信息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为成都乃至四川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电子信息产业跻身万亿级,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构建深度融合创新生态

目前成都正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在蓉高校倾力施为,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协同成都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电子信息相关产业链集聚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和领军人才;深入开展校地合作,与成都金牛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未来产业科技园。充分发挥创新和人才优势,加快推进天府绛溪实验室、射频滤波器芯片特色工艺平台建设,为电子信息相关产业“建圈强链”提供强有力支撑。

此外,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将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作为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电子科技大学成立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以电子科技大学的国家级平台为基础,结合园区产业优势、企业生产优势,打造半导体材料、微电子工艺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封装测试等技术平台,建设一流的集成电路人才产业高地,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为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加强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由电子科技大学申报的“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于2021年5月正式获批。该平台面向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以政府为指导、产业需求为导向、高校与企业为主体,聚焦模拟射频IC、功率半导体、封装集成三个方向,以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微波毫米波与功率半导体工艺两大平台为抓手,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推动区域产业聚集和产业升级。建立开放共享机制,立足川渝,辐射西南,服务全国,为拓展国家产业战略纵深、引领集成电路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不断发展的产业需求,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持续深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持续培养紧缺创新人才,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创新实践基地,开发产教融合课程,与成都市共建国家级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突破资源和区域壁垒,集聚人才培养优势、拓展人才培养空间。

赵强认为,为提升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和人才发展优势,成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打造分层次成体系的人才宝库。鼓励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推动在蓉高校积极开展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构建全方位成体系的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生态。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打通人才从育到用的“最后一公里”。大力支持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成都产教融合示范标杆,形成可推广复制的协同育人方案。

三是持续推进政策创新,打造“生态营才”良好局面。人才战略思维要从“引才”向“营才”转变,持续推进人才政策创新,上接城市发展战略,下接用人主体需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确保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5AECC737-2359-47E5-94E9-47874210F93F

猜你喜欢

电子科技信息产业集成电路
首个原子级量子集成电路诞生
西安展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7524亿元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S1广州弘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13B广州市码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
基于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理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