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心流
2022-06-15朱峰
朱峰
前段时间,一位爸爸拍的儿子做作业的视频引发网友共鸣。视频记录了9分钟,孩子写作业仅用了2分钟,其余时间都在做各种“运动”和“思考人生”:敲墙壁、上厕所、抠脚丫……
很多父母说,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我儿子写作业总是坐不住,效率低,还总粗心犯错。”“我女儿学习时,必须要我陪坐旁边,我稍不注意,她就注意力不集中。”“我儿子一写作业就不得安宁,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肚子饿了……”
孩子写作业时出现类似情况,根源在于孩子专注力不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想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才是当务之急。
很多家长认为,保持专注力不是容易的事。但是研究发现,只要能够产生心流,保持专注并不困难。
心流就是将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体验,心流的产生会同时伴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等正向情绪。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1990年出版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
当我们玩游戏、打扑克时,为什么可以做到毫不费力的专注呢?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产生了心流。那么在学习、阅读、绘画、弹琴时能不能产生心流?当然可以,但是它有几个前提条件。
1.所从事的活动有一定难度
如果孩子所要完成的任务一点难度都没有,它就不能产生心流。一个人打牌,为什么会有心流,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赢,也不知道队友情况如何,需要全力以赴去面对。三年级的孩子做20以内的加减法,肯定提不起兴趣,因为这个作业对他没有任何挑战。但如果布置一道思考题,同时说明如果这道题做出来,其他题就可以不做了,这就能激发孩子产生心流。
儿子三年级时,我正好任他的数学老师。当时我做了个实验,他每天不用做课本上的作业,改做一道奥数题。一段时间后问他,更愿意做哪一个,他说喜欢做奥数題。问他为什么。他说课本上的题目和课上讲的相同,有点重复没意思,奥数题有意思,如果动脑筋思考做出来,特别开心。
给家长的建议:一页题不如一道题
“双减”之后,孩子不再上课外班,好多家长担心孩子学习不扎实,就布置一堆课外作业。这不仅不能夯实孩子的基础,反而加重学业负担。建议各位家长,如果想帮助孩子进一步提高,与其布置一页基础练习题,不如布置一道思维挑战题。让孩子尝试去攻克这道题,从而产生心流。
2.必须有一定程度的卷入
一定程度的卷入是要求孩子必须参与其中,这能增加孩子的专注度和体验感。很多人爱去小茶馆听相声,是因为在那里他们能和演员互动,会感觉自己是整场表演的一部分。
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孩子喜欢上直播课,不喜欢录播课。低年级家长反映孩子上录播课会犯困,提不起精神;而高年级的孩子可能会走神,甚至偷偷做其他事情。这是因为直播课中孩子可以和老师互动,自己就是课堂里的一个成员,而录播课孩子只能呆呆地坐在那里看,不能参与进去。所以,一定程度的卷入,会增加孩子的专注度和体验感。
给家长的建议:一人学不如两人学
想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专注力,可以采用亲子共学的方式,比如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解一道题。这不仅能激发孩子产生心流,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3.有一定的目标和相应的成就感
老师在激发孩子思考时常会这样说:比一比哪一个小朋友能先想出来,想出来的小朋友可以得到几颗星。孩子们就会沉浸在思考的氛围中,因为他们知道,谁先想出来,不但能够得到星星,还能得到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表扬,会非常有成就感,这时候就能够产生心流。
给家长的建议: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让他自我监督、执行。如果目标达成,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有成就感。这样孩子做事时就会产生行动力,执行过程中就能产生心流。
4.需要一定的胜任感
这种胜任感会在一个人完成一定难度的项目以后产生。一个学生面对一道题能够花30分钟思考解答,就是因为做题能产生心流。
现在我都能想起上学时解题正确后的那种欢快感和成就感。有了这种感觉后,每次看到有挑战的数学题就想去试一试,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渐渐就觉得数学其实挺简单,自己完全能学好它,后来我就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给家长的建议:从扶着走到放开手
当孩子遇到难题向你求助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有了思路,到达孩子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后,家长就要适时退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千万不要家长自己解答,做好了再指责孩子笨。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失败感,不会产生成就感,更不会主动挑战,产生心流。
造成孩子专注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孩子专注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不妨从这四个要素出发,培养孩子的心流,科学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让全神贯注变得更轻松。
编辑 东篱AA58A667-B7AD-4885-9A67-C4AEDEC4F5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