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再探索
2022-06-15柳恒
柳恒
博物馆藏品分类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也是一个博物馆向全社会公开的重要信号。首先,这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是否具有现代化标志和技术水平的关键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博物馆藏品分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博物馆界召开了多次工作会议,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分类标准化的定义
我们认为,标准化是指“为满足科学的发展和组织的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要求一个具体的技术指标”。分类的意思就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事物归类。我们相信,分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妥善保管藏品以及减少寻找一份藏品所花费的时间。从这一点上来说,博物馆的分类标准应当是全国统一的,全国的博物馆都应该使用相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博物馆的藏品分类工作还存在许多不科学的现象,这些不科学的现象的产生,警示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分类工作,建立起一个分门别类的标准,尽快摆脱传统的无效分类。就内容而言,分类标准不应与我国的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应当符合先进的、科学的发展标准,在进行简单明确的分类工作时,也应谨慎行事,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博物馆的种类比较丰富,包括历史类、科技类、自然类、纪念类、综合类等。博物馆收藏了各种珍品——全世界的各种藏品,几乎囊括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表明了藏品的丰富性以及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复杂性。然而,如果不能从整个博物馆的视角来看待藏品分类工作,那么,我们仍然会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工作理念中,看不到博物馆藏品分类工作的全貌。例如,我们仅仅将它们的分类标准局限在艺术范畴上,这不仅使标准化的定義变得没有意义,而且还会使馆藏品的范围缩小,使它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模糊不清。
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藏品的分类是科学管理、整理研究和收藏的核心环节。归类的目标:一是收藏科学化。二是便于整理研究,提供使用。目前的博物馆种类很多,包括历史、动植物、矿物、科学、生态、专题、民族、民俗、体育等。在对收藏品进行分类之前,要有一个博物馆的收藏品分类法;在对收藏品进行分类的时候,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准则。博物馆收藏的分类工作,归结起来,就是要按照博物馆的实际状况,制定一种科学的、统一的、实操性强的馆藏分类法,这样才能把有相似性质的藏品按照不同的类别,分门别类地保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从而达到妥善保管及查用方便的目的。
博物馆藏品的种类很多,因此,在藏品的分类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性,要合乎逻辑,并根据不同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藏品分类法;必须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这样才有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博物馆的分类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按质地分类;第二是按使用目的或功能分类;第三,根据质地兼顾功用性分类;第四,根据质地、用途在不同层次上分类。在笔者看来,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标准应该建立在便于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分类方式。收藏品的分类是将有相同特点的收藏品按照一定的类别集中起来,再进行其种类的分类。馆藏的分类应遵循科学性、合乎逻辑的原则,并与我国博物馆馆藏的现实状况相适应。馆藏一定要便于收藏和管理。所以,馆藏大多按照质地进行分类。此外,藏品的类别应有清晰的概念。收藏品的等级划分,应由整体到个体、由普通到特殊、由高到低、由抽象到具体。收藏分类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收藏的类别和编号既要符合客观规律,又要符合人的思维规律,要易于记忆和查找。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现状
用一句话总结我国目前的博物馆分类现状:“不统一但是有统一性。”这里所说的“不统一”指的是,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分类方式都不尽相同。当然,在这种不统一的分类状态下,也是有“统一”现象存在的。国内博物馆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分类标准都是“因物设类”“因量分类”。假如一个博物馆的藏品中,青铜制品的收藏量是其他金属制品的数倍,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会将这些青铜藏品和其他的金属制品区分开来。有的博物馆则是根据藏品的价值来划分,将其分为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等。因此,藏品的归类方式是根据馆藏的资源而定的。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都是按照收藏的主要特点划分的,但同时也会考虑到今后要从多个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所以,在进行分类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实际上,这种分类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博物馆的藏品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国家文物局的帮助下,博物馆的很多分类工作都是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的。这一进展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对于我国的博物馆藏品分类工作而言是巨大的飞跃。
博物馆藏品分类的难点
馆藏分类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确定分类范围
在确定收藏品分类范围时,不能只局限于古董和标本,还要包括各个朝代的古玩仿制品。各个朝代的古玩仿制品不能算是真正的赝品,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些现存的古代作品的复制品,也都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自然对象也应纳入馆藏分类
博物馆收藏的艺术作品的范围还应当扩大,自然对象也应纳入馆藏分类,而不是只限于人文艺术。
对复合藏品的处理
在馆藏的类别中,有一类由复合材料制作的馆藏资源,这一类馆藏资源的收集也是博物馆的一项重大工作。比如说,漆器的材质,是由漆和其他物质组合而成,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编写馆藏资源分类标准的时候要注上一段内容“复合质地类藏品根据易损质地为准则”,然后对不一样的材料,采用特殊化的处理方法。
工艺品质地不同造成的困感
以前,我们的祖先也会使用笔筒,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材质来制作,有陶瓷的,有玉质的,有象牙的,有金属的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工艺品的分类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要想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按照不同的材质和作用,对藏品进行分类。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标准与方法
博物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代表的历史意义极为重大,要想制作出一套实用的分类标准其实是很难的。博物馆制定藏品分类标准的目的,是要通过它来有效地管理博物馆的馆藏品,因此,分类标准要有统一性,要使分类工作标准化,从而妥善保存和管理藏品。
博物馆藏品分类的标准
事实上,博物馆藏品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如按照年代、材质、用途、形状、工艺、色彩、图案、民族等进行分类,而这仅仅是众多分类标准中很少的一部分。事实上,我们要借助新的标准进行分类,而不是这些已經列举出来的标准。现在的分类方法,就是要从多种方法当中,选择一种或者几种作为标准进行分类整理。要想保存好藏品,还要开展很多工作。不过,一般来说,博物馆藏品分类都会以质地为依据,以通用性为出发点,然后再根据年代进行分类。
博物馆藏品的分类方法
笔者试图找到一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分类方式,但至今尚无一种符合大多数人认知的分类方式。我们分析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首先,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狭隘的分类层面,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藏品分类,这也就导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博物馆的分类缺少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如果不能把统一性的概念建立起来,就很难制定出符合大多数人认知的藏品分类方式。
本文以类似于图书馆模式的图书馆分类模型为参照,希望能够制定出较为科学的分类方式。图书分类与藏品分类有一些内在的相似性,我们或许可以借鉴。在我国图书馆的分类法中,有一种是以古代和现代为标准的图书分类法,还有一种是国际十进分类表,其在欧洲和日本的科技图书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这个国际十进分类表包含了各种图书资源,其采用纯十进制数分类法,将书籍分成十大类,每一类又分成许多小的类别,然后又分成了树形结构。但是,因为这种分类法是以十进制为基础的,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的主题都囊括进去。一些复合类的题材只能通过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行分类。目前,国内的博物馆藏品分类主要有:藏品年代分类、藏品功能分类、藏品质地分类。上述三种类型都具有普遍性。当然,除了这三种方式之外,还有很多种分类方式。以下笔者简单介绍三种分类方式。
1.按收藏品的年代分类
这样的分类标准可以使研究人员在博物馆见到同一时期不同质地、不同类型的文物,可以对同一时期的器物演化规律进行比较和分析,但是这种分类方式无法让人看到同一器物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化。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同材质的文物收藏品对化学制品或化学试剂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显然,这一分类方法给文物收藏品的化学保护增加了一些难度。
2.按藏品的用途分类
将质地不同但用途相同的收藏品分成一组。从纵向上讲,不管是传世珍宝、挖掘品还是民间文物,都可以从纵向上追溯历史,揭示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但从横向上来看,这一分类方式无法系统地反映器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之处,比如某一处发掘出来的石矛,虽然是一种武器,但也同石凿、石斧、石铲等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之间存在诸多的联系,这给文物的科学保存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该分类最根本的原理是提取方便,根据其收藏的特征,按年代、事件、人物、考古发掘、地域划分。比如,某些博物馆,特别是综合性或地方性博物馆,常常会把相关的收藏品集中在该区域内的重要活动和名人之下。这种分类法为专业科研与展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按藏品质地分类
根据文物收藏品的材质组成,可以将不同时期、形状各异、质地相近的文物归为一类。这种分类方法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不同材质的器物在历史上的演化过程。如将商、周、汉三个朝代的青铜鼎放在一起,可以让研究者清楚地了解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将各时代的陶俑放在一起,可以让研究者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陶俑的制作工艺、造型特点、五官服饰、装饰艺术的差别。当然,文物的保存不仅要看材质,还要看文物所处的环境。博物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其归入不同的类别。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馆藏品规范化和标准化得到了越来越多博物馆工作者的重视。在博物馆众多的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藏品归类的规范化问题。馆藏品分类规范化是博物馆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信息,还是博物馆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说,博物馆的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没有了这些藏品,博物馆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总而言之,国内博物馆的藏品分类现状正如前文所述,针对这些问题和管理方式上存在的不足,博物馆必须要想办法加以解决,要让藏品分类方法更加规范、更加科学,要在收藏分类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当然,我们都知道,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因此,我国博物馆应当按照一个统一标准,根据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对馆藏品进行分类,还可以利用大数据、RFID等技术,推动博物馆藏品分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菁.博物馆藏品分类之初探[J].中国博物馆,2014(03):52-59.
[2]陈国安.试论博物馆藏品登记的范围与规范[J].中国博物馆,1991(04):43-49.
[3]祝君.藏品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法规建设刍议[C]//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36-40.
[4]郁健琼,龚玉武,杨培森,等.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以上海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4):24-26.
[5]王玮.刍议博物馆藏品管理规范[C]//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50-55.
[6]申琳.新时期博物馆藏品管理与保护工作的路径探究[J].收藏与投资,2022,13(01):135-137.
[7]霍楠.博物馆藏品从传统管理到信息管理[C]//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