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逻辑·方法: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2022-06-15林炜

学理论·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

摘 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留给世人的最宝贵的社会科学遗产之一。它作为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传世之作,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资本论》之所以经久不衰且熠熠生辉,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和方法体系俨然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其永远是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出发点。《资本论》第一卷是《资本论》的开篇之作,探索其中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和方法体系,不仅有利于总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也有利于理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论》第一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5-0041-04

《资本论》是马克思呕心沥血写成的一部恢宏巨著,开篇就提及本书的研究对象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了能鞭辟入里地把握这一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中便通过严谨的理论内容、严密的逻辑结构、科学的根本方法阐明其运动规律,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资本论》这一“艺术整体”。因此,无论在分块研究理论体系、逻辑体系、方法体系时,还是在总体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时,都要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把握其真谛。

一、探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资本论》第一卷的卷名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恩格斯在序言中写道:“第一册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整体,并且20年来一直被当作一部独立的著作。”[1]33-34这是因为这一卷在全书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生产过程在整个社会经济运动中位于首要环节,而且是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从理论高度揭露了资本家盘剥压榨工人的真实面目。他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点创建了伟大的剩余价值理论,并以此为重要支点进一步阐明了资本积累理论,从而构建了第一卷的整个理论体系,为探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劳动价值理论:搭建《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基点

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奠定的,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没有劳动价值论做基点,剩余价值理论也就得不到证明,资本积累理论也无法被科学地论证。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是通过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商品进行分析阐明的,揭示了商品的双重属性。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就是指商品价值,商品二重性的原理构成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之一。那商品的二重性是如何形成的呢?商品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即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把一定的劳动对象加工成预想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撇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和过程,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通过对抽象劳动的专门考察,才能有利于继续研究商品经济,由此揭示了商品、价值等绝不仅仅是物,而是在物的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劳动二重性的提出,解决了商品价值量的确定问题。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廓清使劳动价值论变成科学的理论,为剩余价值来源的论证提供了充分支撑。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还包括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价值形式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既然商品价值是由人类无差别劳动决定的,那么其必然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就是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价值规律。这一规律支配私有制商品经济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全过程,但价值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不易被人们所直接看到,因此还必须研究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由此,马克思找到了货币这一最终表现形式。这两大学说的提出是与商品二重性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为后面探索货币转为资本、资本家如何运用资本剥削工人提供了理论依据。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宝库的基点。

(二)剩余价值理论:创建《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支点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阐述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至第六篇,既承接了前文的劳动价值理论,又为后文的资本积累理论开辟了道路,成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支点。为了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来龙去脉,马克思分析了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的奥秘。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始就是资本家通过手中的货币购买劳动材料等,将货币转为资本。为探索这一过程,马克思运用公式形式区分了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并指明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流通是为了获得更多价值,因此流通是无止境的,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必然会大于原有的货币。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既要遵循价值规律又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这样的特殊商品。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会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能带来比劳动力本身更大的价值。货币也正是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才得以转化为资本。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马克思详尽分析了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买和卖,揭示了在等价交换这种看似平等形式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马克思在阐明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后,用较大的篇幅探索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家盘剥工人的方式方法。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分析价值形成过程以揭露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包括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所谓旧价值,是工人过去的劳动创造的,如生产时需要耗费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新价值则是工人利用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所消耗的劳动,不断消耗的活劳动不断创造新价值。如果这种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只等于劳动力商品本身的价值,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是不满足于此的,他们必然想实现价值增殖。马克思就是在把握这一论断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关键,即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但又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一过程的揭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探索的重大突破,也只有马克思以其独到的思维智慧正确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127CF405-BA7B-47CF-A338-3B3B5F1F764A

另一方面,在揭示剩余价值来源后,马克思依据劳动二重性学说并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盘剥工人的秘密,明确了只有可变资本才会带来剩余价值,得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结论。因此,资本家总是会通过绝对或相对的剩余价值方式以力图拉长工人的工作时间,以便聚敛更多财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演进,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越高明,那么工人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被剥削程度就越深。为了更加夯实剩余价值理论根基,露骨地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马克思探索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工资表面上看是劳动的價格,但实质上其实是劳动力的价格。这种工资的价格假象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马克思对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如何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家如何进一步剥削及资本主义工资实质展开系统探索,构成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内容。马克思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支点探索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三)资本积累理论:构建《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落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里,“在他所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对资本的历史和未来做出了沉思。”[2]123马克思借助于抽象力,首先分析了再生产问题,他将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虽然不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但通过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能够发现在一个独立生产过程中所观察不到的重要现象,得出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相统一的结论。澄清简单再生产的重要逻辑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扩大再生产,因为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把剩余价值转为资本以进行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家不会仅满足于简单再生产下的剥削状态,为了扩大剥削,就会拿出一部分资本参与到扩大再生产之中。马克思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学说,随着剥削的演进牵引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出现“机器排挤工人”,从而证明了资本家的财富越是不断增加,无产阶级就会日益窘困,两极分化就会更加拉大,丰富了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积累理论表明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那么资本家最初的资本是从何而来的呢?因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做了系统剖析阐发后,再返回去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这个过程是以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为基础来实现的,使他们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为资本家的生产提供了充足劳动力;同时也使生产资料等财富会集到资本家手中并不断转变成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以后,指出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即当劳动不断社会化大生产,将不相容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马克思以其独到的分析一针见血地在《资本论》第一卷探索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等重要内容。这三大理论相互联系,一环扣一环,内容周详严密,俨然构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整体。

二、探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逻辑体系

为了构建《资本论》第一卷的科学大厦,马克思分七篇三部分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即劳动价值理论(第一篇)、剩余价值理论(第二篇至第六篇)、资本积累理论(第七篇),使这一科学大厦充实圆满。但如何将这系统的理论整体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其更好地起承转合呢?那么必须要搭建起整个逻辑骨骼,通过严密的逻辑体系牵引完备的理论体系。

(一)从分析商品入手:《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起始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关键所在。那么就必须认识整个逻辑的起始点即商品。商品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形式,是以物为基础的社会表现,而不是抽象概念。当然,在理解这个命题的时候,不能忘记这个说法的前提条件即资产阶级社会。因为,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也存在商品,但这个商品绝不是“经济的细胞形式”,这个说法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是有效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1]47无论是“细胞形式”还是“元素形式”,核心的意思是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切可能性,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规定都与商品有关,都与构成商品基本属性相关。所以,只有研究了商品的基本属性才能揭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面纱。而第一卷就是从商品出发,不仅考察了其使用价值,而且在其基础上分析了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明确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成为商品价值的实体,使得商品具有社会属性。这一结论的提出为阐明资本主义的其他经济规律提供基础。因此,研究商品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逻辑起点,也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生活的现实,这既符合历史发展顺序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马克思就是通过研究商品关系,剖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石。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过渡

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石,那么到底是通过怎么样的逻辑建构过渡到剩余价值理论或者说过渡到资本的生产过程呢?同样,是从商品出发,商品交换的原则是等价交换,无论变怎样的戏法,即使贱买贵卖,由于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盈亏必然会抵消,因此就全社会来说,货币是不能增殖的,都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中赚钱。所以,要找到资本家赚钱的原因,就只有把目光转向商品的生产领域。这个秘密就在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之中,就在劳动力成为商品而被买卖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攫取剩余价值在市场上找到劳动力这一商品,在劳动力的反复使用的同时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价值。

但是劳动力如何才能成为市场上的商品呢?它必须得满足两个条件,即工人可以随意地支配自身的劳动力,同时身无长物,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主义之前的时代,劳动者的劳动力附属于奴隶主阶级,不能随意支配。马克思就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揭示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事实。劳动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其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也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2]104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能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支持,资本家也正是看到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发现了货币转为资本的秘密。所以,如果流通过程没有由于劳动力的买和卖性质上的变化,资本的生产过程就不可能发展。这一章的逻辑建构阐明了资本发生的基础及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是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关联点,在整个第一卷中处于极其重要的过渡地位。127CF405-BA7B-47CF-A338-3B3B5F1F764A

(三)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归宿

以商品为逻辑起始和以货币转成资本为逻辑过渡是探索资本生产过程的前奏,只有“从劳动力本身普遍地成为商品的时刻起,商品生产才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3]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二重性,即一方面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与物质资料发生关系,使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资本家的资本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使商品具有社会属性。从中可以发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商品入手,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理论埋下伏笔,同时劳动力成为商品理论又成为分析资本生产方式的过渡点,揭示出了资本运动规律的根本性质即资本的增殖。所以,通过前面两个环节的架构才能顺理成章地在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历史顺序下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論的重要基础。而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重在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重在探索这一过程中呈现的经济运动规律。

在这里,价值之所以会不断增加,是因为创造了超过原有等价物的价值。马克思首次把超过等价物价值的东西称为“剩余价值”,资本的本质就是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不断攫取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正确解码也就成为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关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第一卷乃至全三卷的逻辑结构地位得到充分彰显。随后,马克思才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主线探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问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比例关系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进而提出资本再生产和积累问题,对资本的前世今生做了彻底揭秘,形成了体系完备的逻辑体系,揭示了资本的残酷与罪恶,展示了工人阶级将成为资本家掘墓人的宏伟图景。

三、探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方法体系

周密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逻辑体系如果缺少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会使结构混乱、内容不清。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贯穿探索资本主义生产运动规律的全过程,运用抽象法、系统分析法挖掘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奥秘,将探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根本方法、研究方法、叙述方法构成整个方法论体系。因此,对于方法体系的把握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重中之重。

(一)唯物辩证法:阐明《资本论》第一卷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建,因此马克思在探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自始至终既运用了辩证法又坚持了唯物主义,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看作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由此得出结论:“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4]特别地,对于资本主义而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越加对抗,会使阶级冲突愈演愈烈。因而,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既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特点给予唯物史观的评价,揭露了资本家盘剥工人的彻底性残酷性,又揭示了资本主义方式在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作用下,它必然会产生出它自身的掘墓人。

(二)抽象法、系统方法:阐释《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世界呈现在众人面前是具体的各种形态,是各种形式、关系的总体。因此,为实现对经济形式的探索、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探索,“必须用抽象力”[1]8。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经济形式,要认识到背后客观的经济规律,必须通过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这方法是思维逻辑的抽象,即通过对材料的充分占有并把本质的东西划分出来,最终达到一些最简单的概念、范畴等。如不同商品有不同价格乃至相同商品也会呈现不同价格,且各种商品价格又会不断波动,马克思通过抽象法,从复杂的价格变化中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价值规律。无独有偶,通过对利润等抽象出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家盘剥工人的秘密,廓清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所以会截然对立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为了使整个理论体系更加紧密相连,马克思在第一卷中就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作为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大到把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都放入其中,小到对每一个子系统进行再分解,始终坚持联系的观点,从内部与外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的联系制约中考察对象,同时又对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把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整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整个资本生产过程系统不是僵死的,是不断运动发展的,那么里面的要素或内部的各个矛盾都会不断地运动发展,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被另一种生产所替代,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过程。

(三)抽象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阐说《资本论》第一卷的叙述方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仅仅通过相应的研究方法还不够,还需要把研究的过程反过来,从本质到现象、从抽象到具体地叙述表达出来,要将唯物辩证法运用得特别娴熟,才能使理论彻底地说服人。首先,在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采用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抽象的经济概念构建理论体系,再在理论中再现现实经济运动。第一卷中,马克思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将作为起点范畴的商品转化为货币,再在抽象与具体中将货币转为资本,将资本转为剩余价值,揭示了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凶狠盘剥。同时,第一卷在分析过程中,没有考虑现实中的诸多具体因素,使整个剖析过程都处于抽象状态,并在抽象状态上加以分析,使简单的经济范畴上升到复杂的经济范畴,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进而解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未来趋向。

其次,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是马克思阐说第一卷的又一重要叙述方法。恩格斯说:“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5]。可以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找到例证,为了研究货币,马克思运用历史的方法研究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对货币的形成进行了追踪溯源。但理论研究不能仅限于此,历史的方法是服从逻辑的方法。马克思研究价值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说明货币产生的历史进程,更是为了说明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的一般等价物的社会属性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即货币成为价值的替代物,成为抽象劳动、社会劳动的代表,破解了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的形成密码。而这又与逻辑的方法相关,或者可以说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是相统一的。但逻辑方法是这一叙述方法的重点。依旧以货币为例,在序言中这样提及,“货币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对这种形式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1]7-8为何会如此呢?因为之前的经济学家只是按照货币的发展历程来分析的,就货币论货币。但马克思使用的方法是重在逻辑,从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历程研究货币的作用,破解了货币背后的社会关系。因此,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相一致,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反映历史规律的逻辑的方法不可能与历史相违背。所以,它的全部论述都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展开。

综上,《资本论》这一“艺术整体”融根本方法、研究方法、叙述方法于一体。正是在这样的方法体系的运用下,构建了周严的逻辑结构体系和理论体系,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整体,从而使《资本论》第一卷像一座宏伟壮丽的科学大厦一般,不仅层次清晰与充实完满,而且各个部分紧密相连,成功地揭示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规律,为研究、叙述经济社会现象提供了逻辑框架、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更好地理解、坚持与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雷声.《资本论》精学导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收稿日期:2021-11-1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与应用机制研究”(2019SJGLX058)

作者简介:林炜,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27CF405-BA7B-47CF-A338-3B3B5F1F764A

猜你喜欢

资本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