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2-06-15陈勇锋
陈勇锋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历史故事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可能性,一方面最大程度发挥故事在教学中的魅力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出有活力的历史课堂,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法
一、实际教学现状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填鸭式”“满堂灌”等,缺乏师生之间应有的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堂氛围不活跃,缺乏生机与活力。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机械地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模式仍然还有很多。这与我们当下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新教学观念相不符,而且也不能满足新课标、新高考的需求。
阎步克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若是着眼于未来的大学历史课,我倒希望中学老师以讲故事为主,而不要过多罗列原因、意义、评价。因为大学往往要花很多精力,去纠正中学历史课本所灌输的那些教条和那种思维方式。”为改变这种现状,因为学生对故事有很大的兴趣,所以一些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会选择给学生“讲故事”以活跃氛围,但又只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往往没有达到服务教学的应有的效果。因此,探讨历史故事如何为历史教学服务,研究历史故事教学法,在教改中一向受到重视。
二、运用历史故事教学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而在教学中运用故事刚好可以破解课程内容面临的这个“瓶颈”,例如,用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课中利用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结尾用故事强化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该课相关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效率,进一步集中学习注意力,构建出有活力的历史课堂,而且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此外对于延伸历史教科书的广度和深度也大有帮助,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爱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倡导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多元的、文明的、比较的视角对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等进行深入阐释,做文明的传播者。因此,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历史教师的一项光荣使命与职责。
三、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面对存在的问题,为了发挥历史故事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对策,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遵循原则,合理选择故事
运用历史故事能丰富课堂教学氛围,但是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此,要做到在趣味性与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历史故事的选用也至关重要,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典型性、真实性、思辨性、短小性。
选取的历史故事要具有典型性,指的是:一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二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循序渐进,并不是说满堂课都要用历史故事贯穿,只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选择,选取最有价值、最合适的历史故事为历史教学服务,使历史故事的选取紧扣课文主题,帮助学生理解透彻课文的重难点。例如,讲到“新文化运动”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用“北大三只兔子”的故事,一一讲解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和贡献,巧妙地把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展现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
选取的历史故事要具有短小性,短小性指的是不能选取篇幅过长,篇幅过长的话,会耽误教学任务,出现本末倒置,与我们最初运用历史故事为教学服务的宗旨相违背。可以适当地对历史故事进行精简和改编,把最关键的人、事和最重要的细节讲述出来,能为教学服务即可。根据教学进度有弹性的调整运用历史故事的频率,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在讲到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举例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讲授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以心相交、高效务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外交步伐更加坚定自信,“朋友圈”也越来越大,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怎样的?取得了哪些成就?引导学生识记并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成就。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以及对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和思考。
选取的历史故事要具有真实性,真实性指的要符合历史的史实,不能随意篡改设计,要能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同时,即使在教学中设计虚拟人物和虚拟场景的运用,也不能违背历史,否则会颠倒学生的认识,造成混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都强调史料的真实性。比如,在讲到“焚书坑儒”的时候,很多教师根据表面意思,讲的是坑杀的儒生,但是根据《韩非子》等一些史料考证发现,实际坑杀的是欺骗秦始皇能炼长生不老药的那些术士,如果根据字面意思去理解,就违背了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原则,同样在这一课内容中,为了形象地给学生讲述秦朝的暴政,“孟姜女哭长城”也是一些教师喜欢运用的例子,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选取的历史故事要具有思辨性,思辨性指的是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具有启发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正确的引导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例如,讲到“红军长征”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以“半床棉被”的历史故事讲述徐解秀老人与三位女红军之间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能有深刻的体会,感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二)教师要强化运用历史故事的专业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技术
为了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发挥故事教学法的有效性,教師成为终身学习者不再是空喊式的口号。在核心素养的新课标下,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完善自我,具备更强的专业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知识,完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运用新技术、新史料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完成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到如今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嬗变。
1.运用互联网搜集历史故事,注意考证甄别
学科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人教网、中学历史教学世界、中学历史教与学、中学政史地教学资源、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互联网资源,为教师提供运用历史故事案例资源的另一片天地,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取其精华。此外,微信公众号“历史教学编辑部”、《华南师大历史教学杂志》《高中历史教研》《历史教育》《国家人文历史》等也有大量的历史故事资源可以开发运用。视频素材可以选用“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百年中国”“百家讲坛”“国史演义”“国家宝藏”等,音频素材有喜马拉雅、蜻蜓网站等。慕课也是搜集历史故事的一种新尝试,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的基础教育频道“爱学堂”、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建设的“华师慕课”“超星慕课中小学教育中心”。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说明教育要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师在平时要多发现、多积累,不断去尝试创新,聚焦于教与学的新理念、新技术,运用好互联网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多途径搜集历史故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结合乡土资源选取历史故事
结合乡土史资源选取历史故事,以核心素养为本,融入地方史教学。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课改下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应该落实“立德树人”这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注重引入地方史料的历史教学的应用。以武汉为例,在给学生讲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当地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汉黄陂人黎元洪等乡土史资源,学习首义之城的辉煌历史;在教学“洋务运动”这部分的时候,可以把張之洞在湖北的政绩结合起来,如,创建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在教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中,八七会议的遗址、汉口租界、武汉会战、“汉阳造”步枪这些都是很好的乡土资源;教学“三国时期历史”的时候,则离不开赤壁之战的遗址、古荆州、江夏等;教学“夏商周的更替”,可以把商朝遗迹武汉的盘龙城进行介绍,了解灿烂的青铜文化,以及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等都可以运用到教学。
3.重难点突破选用合宜展示方式
在重难点突破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以课标和高考的命题趋势为基础,精化教学中的历史故事——引用的要“有味、有料、有依据、有逻辑”,促进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而且要优化问题,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问题引导法的方式层层带入,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在运用历史故事讲解重难点的同时,要及时给学生展示与此历史故事相关知识点的幻灯片等,常见的有历史年表、地图、同时期中外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对比等,如,在讲述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的时候,展现日本侵华大事件表,帮助学生捋顺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变化,更能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以表格和地图的形式直观形象梳理日军的侵华进程,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形成体系化认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4.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
在新课讲授方面,运用历史故事导入,回到历史现场,增强历史代入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刚刚从上课的铃声响起回到教室,学生的注意力基本上还停留在下课时间。此时,一个精彩的导入,教师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本课的学习,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例如,在《辛亥革命》新课导入中,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不仅表现在2020年疫情防控阶段,英雄的武汉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00多年前的武汉更是如此,孙中山先生的辛亥共和梦在武汉这座城市生根发芽,辛亥之火在武汉率先燃起,那么通过视频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紧接着播放剪辑好的3分钟左右的视频“2020年的武汉和1911年的武汉”。以学生熟悉的故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历史故事的运用只要教师留心周围的世界,在备课中多钻研,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可以利用录屏方式制作微课等,可以很好地把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在课堂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历史观念的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促进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达到趣味性和效率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德民.中学历史教学设计[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刘春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9(21):94.
[8]梁聪聪.小议高中历史故事教学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8):38-39.
[9]王莉.谈历史故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20(7):90.
[10]张梦晓.故事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