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2022-06-15赖立新
赖立新
【摘要】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国际竞争、社会竞争均异常激烈。为适应将来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类竞争与挑战,中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资源中把握契机、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竞争意识培养及正确引导,对促进学生身心综合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学教育;中学生;竞争意识;培育途径与作用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被后人归纳为大千世界演变发展的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人类历史的进程是在竞争中前行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国际科技、国家企业间的竞争均异常激烈,社会需求具备竞争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呼声更高。提高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高素质的竞争型人才,是中学教师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所谓素质是指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在结构上看,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精神基础,它又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美国当代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主张“致力于培养个体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在内的六种美德”,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见,非智力因素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对人类个体的智力发展、社会交往、品德行为等实践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开始思考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关注国际和社会时政,加强竞争意识培养,开发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养成、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尤为突出。下面谈谈笔者的实践与认识。
一、在竞争教育中促进团队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学校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在激发个人潜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都体现了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休谟曾指出:“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所以,对中学生加强竞争教育是必要的。
中学生对于“竞争”二字并不陌生,学校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竞争场。然而,在引导中学生加强竞争意识的同时,以合作为前提的团队精神建设不可或缺。“竞争与合作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中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正逐步走向相对稳定与成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显著发展,良好个性品质迅速形成。合作精神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将来涉足社会、适应人才竞争作好充分的心理素质准备。
在竞争教育中体现合作精神的方法很多,为集体的共同目标而奋斗,最为激动人心!可使集体中每位成员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逐步趋同,并通过每位个体努力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养成以开朗、理解、宽容的心态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良好品质,并学会调整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这类引导在新生入学初期、新的班集体尚未形成状态下尤为适用,对促成新的班集体观念形成,加强集体凝聚力方面作用明显。例如,担任班主任的笔者,接手每届新生时,在开学前的军训活动展演中,会对所负责的班级明确提出为争取进入级组前三名的奋斗目标,使刚刚组成的师生间、生生间尚不熟悉的新集体有了第一次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合作奋斗的具体行动。烈日下的军训艰苦而紧张,教官的要求又十分严格,然而,为了能达成集体的目标,绝大部分学生都咬紧牙关在坚持着、努力着。当目标达成时,笔者会以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学生共同分享新集体获得的第一项荣誉,以及表扬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來的好人好事,师生间、生生间的距离可一下子拉近,对集体的信心有了,凝聚力加强了,这是班集体建设的良好开端。在接下来全学年学校、级组的各项竞赛活动(如,校运会、艺术节、合唱节、主题班会竞赛等),各项评比活动(如,文明班、优秀宿舍、黑板报设计等)、各学科测考(如,中段考、期末考、诗文默写、单词竞赛……),笔者均紧紧把握着集体目标制定的指引、激励作用,让学生们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适当的竞争,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为班增光,形成了群策群力、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在竞争意识培养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的整体”,竞争并不排斥合作,只有增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参与竞争。在同学间形成的高尚竞争,是立足自己的特长和优点面展开的;在竞争中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按照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学生在参与竞争中培养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大有裨益。
二、在竞争教育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会时常结合人文学科的专业优势,通过揭示古今中外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著名政治经济改革、生产工具的改进、三次产业革命等对人类历史的推进作用,引领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不仅是基于对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还要勇于从思想与技术领域进行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性的知识活动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形式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此外,笔者还同时注意利用历史综合活动课程,开设历史剧创编演的比赛活动,并让学生的创造成果在历史课堂上或班会课进行汇报表演,甚至争取参加学校每年度艺术节舞台表演、区市组织的各类型中学生历史剧大赛。笔者指导学生从选材、编写剧本、自荐出演角色、服装及道具制作等各个环节投入创作。具有各类特长的学生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了作用。学生们各司其职中挖掘出来的创造力,往往令教师十分惊叹。随着一批历史课堂剧如《纸上谈兵》《卧薪尝胆》《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伦文叙与及弟粥》《有使来朝》等的出炉,学生以创造剧形式再现历史情境,以历史人物的身份穿越历史时空,对历史事件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角色模拟、换位思考式的学习体验,在发展学生历史思维、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上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在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具有“智慧和知识优势”积极人格的人群,总呈现出显著的“创造力”认知特征。“创造力指的是新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维新颖,做事方式具有建设性。且不限于艺术领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素质。创造力即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中学生对于各种事实、现象、相互联系的解释和说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即概念思维能力日益提高,正值创造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教师把握校级、班级及学科各项学习与活动契机,让学生在竞争中开发创造力,挖掘自我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将对其终生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在竞争教育中学会正视挫折,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学认为,所谓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时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挫折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挫折心理调整教育和挫折预防教育,学会以积极情绪应对各种的压力和失败。
21世纪是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为青年人提供了许多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机遇和舞台,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与挑战,出现挫败感、抑郁症、自暴自弃、“躺平”甚至自杀等负面、消极现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竞争教育中有必要同时让学生接受适当的挫折教育,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磨炼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使竞争教育体现出另一层意义。
还有,已形成了较强集体荣誉感的班集体,为实现不同时期、不同竞赛内容的目标,班干部往往能带领全班学生为之拼搏,但事实上总会有事与愿违不能达成预设目标的时刻。
类似的情况,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会时常碰到,因此,引导学生接受现实、正视逆境的挫折教育应渗透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学生个人学业成绩的退步、班级干部竞选中的落选、班集体在竞赛活动中达不到预期目标等,均是教师施以挫折教育的最好机会。而中外历史名人的生平,如被宫刑的司马迁、命运多舛的苏轼、失聪的贝多芬、身残志坚的罗斯福等;科技成果研发的艰辛历程如爱迪生发明钨丝灯的试验、诺贝尔研究炸药的过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著名改革的曲折进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维新变法等则是笔者历史课堂上的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悟出道理:新生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个人是在磨难中逐渐成熟。顺境使人平庸,逆境造就人才。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中学生眼里,世界总是五彩缤纷呈、绚丽多姿的,挫折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享受灿烂阳光的同时也要接受阴霾的出现,好比人生的小船在航行中既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也有波涛汹涌的机会,从而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增强应付挫折的勇气,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以此方可形成遇事不乱、豁达大度、意志坚强的积极健康心理。
四、竞争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从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竞争会使人处于高亢奋、精神紧张的状态之中,但过度的竞争却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行竞争教育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1.全方位树立竞争意识,推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每阶段、每学期的竞赛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各学科的学习上,还可以与校园生活各个方面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自觉参加各类适合个人的竞赛活动,使不同特长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2.掌握竞争目标的适度性,让学生的能力与目标相协调。在学生制订个人、集体的竞争目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我实力、阻力与目标之间的现状,尽力缩短能力与愿望之间的差距。当目标是力所能及切实可行时,鼓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而拼搏;对于那些无法达到的目标,应调度调整目标,或作好本次以“尽力而为”“贵在参与”的良好心态,后面取长补短继续努力。学生能认知自我、认清现实,将来就能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辩证统一起来。
3.正确看待和参与竞争,淡化竞争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享受竞争的过程中,对于竞争的结果,不要看得太重。因为只注意结果,只能在目标实现以后才会真正感到快乐,而在整个奋斗过程往往因害怕失败而患得患失,导致心态不良。但如果注意的是奋斗的过程,把追求、创造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每一步骤都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与享受,那么就能经常保持积极情绪,使快乐时时伴随。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迈向全面振兴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是使人向上的不竭动力,也是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更是完善自我、实现民族自强的重要途径。加强竞争教育,推进对青年一代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完整人格的充分培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各级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长足重视与关注。
参考文献:
[1]沈立德.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任俊.写给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4]班华,王正勇.高中班主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0.
[5]郑雪.积极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17.
[6]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02.
[7]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00:17.
责任编辑 罗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