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步三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实证研究

2022-06-15孟彩张立新郑晓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1期
关键词:涂鸦思政情绪

孟彩 张立新 郑晓妮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课程思政的天然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过有意义且心理健康的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思政采取“体验—反思—总结”三步曲的方式,通过体验情感—反思情感应对—总结反思,使大学生从体验升华到内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三要”:课程思政要注重“切身性”;课程思政要遵循“内生性”规律,促进内生性发展;课程思政教育中要“留白”,创设思考感受空间,促使大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深化内在认同。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1-0013-03

意义治疗学创始人法兰克(ViktorE.Frankl)提出“人是意义的动物。”徐凯文认为意义的缺乏是导致部分大学生“空心病”的主要原因[1],缺乏意义导致各种青年亚群体,如佛系青年、愤青等[2]。理想信念的真空、意义的迷茫、价值观缺失是当前大学生情绪低落、无聊、烦恼的重要原因[3],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建构意义,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迫在眉睫[4]。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中体现对大学生意义和价值引导的教育[5]。当前大学毕业生已突破千万,就业压力陡增,思想更加迷茫、消极,亟需心理健康课在教育中兼顾情绪纾解和思想引导。本研究将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实施方法,为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有机结合提供实证经验。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课程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要促进心理健康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同向同行”,协同一致,在课程设计中应遵循以下理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立正思想,树健康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与思政工作统一起来,是将心理健康课与思政教育有机整合的创造性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这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整体性、多重性、思想性,从整体性上来说要求不仅有知识、技能,还要有道德和身心健康[6];从思想性上来说高等教育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要注重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课程实施注重自然性和潜隐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对价值观的教育[7],在教育方法上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调由内而发的自然性和潜移默化的潜隐性。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入手,以关心学生发展、关切学生困难、关注学生特点的“三关”为出发点,以学生喜闻乐见、切身体验、深入内心的方式为抓手,使学生能够实现“三动”——动身、动情、动心,使学生从自然生发的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对价值、理念的升华,促使学生发生内生性学习,自发产生对价值、理想信念的认同和践行。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课程实践

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本研究设计了“心理涂鸦——压力下的自我关怀”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内容,采取“引发情绪表达—促进反思提升情绪认知—总结升华形成思想价值观”三步曲思路,以创设情境促进大学生体验、体悟,进而体认和践行内生信念与价值观。课程设计是2课时(80分钟)活动课的方式,课程实施过程如下。

(一)课程导入

首先介绍课程背景,在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迷茫低落,导致不适应行为增加,因此开设本课程。其次介绍课程目的是体察、理解自身情绪,促进适应性的行为调节。

(二)课程实施

(1)通过正念呼吸法帮助学生放松和稳定情绪。(2)引导学生做情绪意象冥想,体验情绪,具象化情绪体验。(3)心理涂鸦过程,使用水粉、水彩或蜡笔将情绪绘制在绘画之上,将情绪可视化、客体化。(4)情绪意象的认知处理过程,大学生根据问题写下心理涂鸦的情绪体验过程,问题是:①涂鸦画作表达的情绪是什么?②你是如何处理这些经历、想法、感受的?③经过涂鸦、思考,你对自己、对经历的感受、想法有何改变?通过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反思。(5)小组分享,通过分享及反馈强化认知成果,强化价值观认同的形成。

(三)课程总结

先由小组代表分享和总结,最后由教师做总结。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课程效果

(一)大学生对情绪意象的情绪体验复杂,正性和负性体验并存

在课程中,大学生完成心理涂鸦后,描述了涂鸦中的情绪,课后教师对情绪词汇进行了整理合并,依据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中对情绪的分类[8],将词汇分为正性情绪词汇97个和负性情绪词汇87个,见表1。大学生情绪体验豐富,对情绪认知清晰。

(二)大学生对情绪的反思和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

在课程中,大学生通过回答“你是如何处理上述情绪的?”来反思和总结自己对情绪的应对方式,反映大学生对情绪的反思和应对能力。经过对大学生回答的分类梳理,发现大学生的积极应对分为:希望、表达内心、认知—思考、团结、信心、服从、主动适应、乐观、压抑、想象,共十大方法,情绪计数达到121个;消极应对总计数为23个,分为:迷茫—失望、逃避、自责、隔离四大类。在积极应对方式中,希望是用到最多的应对方式,有32个词语计数。大学生情绪应对整体积极,应对能力强。59156049-A679-405E-BDDA-9DA9837ADFE6

(三)大学生经过情绪意象心理涂鸦均表现出积极的心理改变

在课程中,问题“经过涂鸦、思考,你对自己、对经历的感受、想法有何改变?”促进大学生观察自己情绪意象处理过程的心理改变,结果见表2,大学生均表现出积极的心理改变。在价值观改变方面,大学生自发提到“集体力量”“感恩国家”;在信心增长的心理改变方面,大学生认为“团结起来定能胜利”;在产生希望的心理改变方面,大学生提到“团结起来希望永在”,在这些心理改变中体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凝聚和形成。结果见表2。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也应注重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设计的出发点应注重“切身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思政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既重视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受教育者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9],重视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教育只有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的需要,即对受教育者来说具有“切身性”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思政的设计出发点应注重接近受教育者的“切身性”,教育者应深入调查研究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内容的设计应能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大学生自身的情绪出发,使大学生产生了认识和理解情绪,进而升华为道德情感的动力,正是启动了“切身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应遵循“内生性”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社会性需求,具有天然的内生性特点,同时为了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必然带有对个体人的自然性需求的压抑,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了人类自发的、内生性的对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调节和平衡,大学生作为正在提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类,必然能够继承性地思考道德的社会性和自然性,并由内而外地做出符合我国当下社会历史条件的道德认同。本文中大学生自发地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正是道德内生性的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应创造一个允许大学生内生性道德观发展的空间,并谨慎地促进内生性道德观发展的方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中要“留白”

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分离导致受教育者的角色界定存在“伦理者”与“心理者”的争论[10],伦理者的角色强调学生社会性、道德传承的社会属性,心理者的角色强调学生的自然性、自发性。伦理者与心理者的角色分裂在德育中将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体验割裂、对立起来,导致非此即彼的思维,难以促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促使大学生知行合一,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中创造一个思考空间,为伦理者和心理者的角色留下互动和对立的张力,为大学生的思考和道德认同“留白”,留下主动探索的空间,促使大学生整合现实或内在产生的矛盾、疑问,形成坚定的道德认同。

参考文献:

[1]徐凯文.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EB/OL].(2016-11-0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22/00/38010

068_608403719.shtml.

[2]徐伟.当代青年精神困惑的内在逻辑与理性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20,364(1):68-73.

[3]徐伟,王云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缺失与重构:基于中国高校“空心病”现象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3):136-140.

[4]孙洪礼.家庭亲密度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2021-12-29].

[5]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5):144-145.

[6]张应强,黄捷扬.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与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68(6):62-71.

[7]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8]郑泓,李玲艳,李诗晨,等.中文版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4):670-674.

[9]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教育研究,2002(3):14-18.

[10]苏婷婷.伦理者与心理者:道德教育中的学生身份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

◎编辑 马燕萍

①本文系2021年“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疫情下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研究”(项目编号:pdjh2021a0825);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教育科学类课题“女大学生压力后成长的质性研究”(编号:YBXM202107);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教育科学类课题“体育课程思政及其實践路向研究”(编号:YBXM202106);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解构和建构叙事方法在高职心理健康课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彩(198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张立新(1982—),男,汉族,河南焦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思政、中国传统体育、太极拳。

郑晓妮(2000—),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学生。59156049-A679-405E-BDDA-9DA9837ADFE6

猜你喜欢

涂鸦思政情绪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创意涂鸦
创意涂鸦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