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画展
2022-06-15李桂杰
李桂杰
父母在孩子心底播撒美的種子,越早越好,而且,随时要有抛撒种子的准备,见到合适的机会,就得把准备好的种子拿出来,有时它可能是一场音乐会,有时是一场画展,一场电影,甚至是一桌子美食。因为,美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1
我采访过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王少斌,他从小学习拉大提琴,后来选择了提琴制作专业。在说起为何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时,他给我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的父亲王金堂是河南确山人,与人合伙在北京通州租了一个厂房制作提琴。父亲对他说,搞到了两张音乐会的票,要带他进城听交响乐。“当时通州区离城里比较远,需要坐很长时间的公共汽车,我还有点不情愿,但老爸很坚持。”
父子俩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去看了那场在中央音乐学院里举办的音乐会。几岁的孩子第一次看到台上的音乐家们演奏小提琴、大提琴,吹响小号、圆号,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剧场里演员的样子。
“父亲送过我一把他自己制作的大提琴。我以前没有坚定的意志学习拉琴,看过那次演出后,我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定会和提琴发生某些联系。”他后来开始安心学习大提琴,并且拜了中央音乐学院一位老师为师。多年后,考到了这位老师的门下成为学生。
制作提琴的父亲是多么了不起,他没有简单地让孩子和自己学制琴的手艺,而是带着孩子去听音乐会,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特殊的召唤,有一种动人心扉的力量。
2
我儿子小时候,我也经常带他去听音乐会、看画展。
2010年7月底的一天,画家吴冠中去世不久,他的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他捐赠中国美术馆的62幅作品,配上他的画语以及生平照片,吸引了不少人。
周六的上午,我提议全家一起去看这场画展,我说:“难得的一次机会,错过就是一辈子的事儿。”儿子只有4岁,我爱人有点犹豫要不要带他一起去,我说:“就是因为带着孩子去,看展才更有意义。”
于是,我们开着车出发了。车行至半路,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但因为心里向往着那个画展,没有人说要调头回家这种话。
吴冠中的画作,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并非是简单的写实,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汇和创造力,仿佛能在简简单单中抓到事物的灵魂一样。儿子很快被这些画作吸引了,我简单和他进行一些互动。“你看这幅画上有几个人物啊?”“看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你见到的房子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色彩吗”……有一个画家说过,和孩子交流画作,要降低难度,用最直观的方法来进行沟通交流,才会让孩子找到乐趣。
这个说法可真是一点不假,美育讲究的是三感:感受、感觉、感染。能让孩子有一个愉悦、自由的环境,孵化他的创造力,让他对这件事产生兴趣,哪怕是零星的火花,说不定就会点燃孩子的未来。
其实,带孩子看展览,首先是因为我们自己喜欢,常常陶醉其中不能自拔。那天的吴冠中画展,我们可以说是流连忘返,错过了吃午餐的时间,很久才离去。
3
儿子5岁时,我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好宝宝自己教》,讲述的是教育孩子的故事和体会,配了不少插图,全部都是儿子画的。后来,儿子还画过油画。尽管现在学习忙碌,他很久没有拿起过画笔了,但是我相信,与父母一起看画展的美好体验已然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
转眼,儿子已经是一米七的小伙子了,他出版过四本著作: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月亮读书》《巨人》,童话作品集《我爱小鸭子笨笨》。是小有名气的00后诗人。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为他报过补习班,而是抽出更多时间带着他四处看展览、逛书店和外出旅游,也许这样的行走,也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
必须让孩子热爱每一寸泥土和每一条河流,孩子才会有诗情,进而才会有创作的可能。
我一直认为,从小被父母带着进过剧场听音乐会的孩子是幸福的,从小被父母带着看过画展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用目光触摸过艺术圣殿的屋顶,那里有美的翅膀飞过,尽管没有留下痕迹。当然,音乐会和画展不只是在场馆里。苏轼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美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美育无形,且无处不在。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资深记者、作家、诗人)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2FD710E4-90C3-4A41-A563-F1430DB6C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