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论析

2022-06-15于慧丽

学理论·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摘 要: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表征人民至上的评判标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思想人本性、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人本性和人类法治文明合理人本性,提出法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法治发展目标,做出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部署。应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积极开展教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伟力,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政治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人民主体地位;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5-0011-05

2020年11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即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引领作用和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阐释了人民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根本作用,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人民的终极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人民性这一唯物史观,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指向明确,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深刻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深入诠释了人民性的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人民性的思想发展,明确阐释了人民性的价值表征。深入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其价值生成将奠定全面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的根本旨趣,对引领法治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内涵界说: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本体诠释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始终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虽是一个小党,但它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不同,但是贯彻的根本宗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3]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领域中又一重大原创性理论与实践成果,始终将人民性作为理论创新和实际践行的核心主线。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和党的宗旨有机统一起来,立足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根本需求,着重解决了法治领域中人民群众深度关切的问题,用法治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了人民群众幸福、安定生活,从理论发展和实际践行上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具体体现在,一是把人民群众真正作为衣食父母,敬畏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作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无不佐证了唯物史观这一根本命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4]。在中华法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法治经验和智慧。尤其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法治理论创新的成果无不闪耀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二是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法治诉求。只有走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密钥。三是信赖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调动人民的力量,激发人民的潜力,引领全体人民崇尚、遵守和捍卫法律[5]。全面依法治国汲取了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范围内,积极参与到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中;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履行监督权,推动人民群众成为重要的法律监督主体,鼓励人民群众通过举报、申诉、控告等方式监督政府。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表征了人民至上的评判标准

人民至上的评判标准体现为,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法治中国建设方略中最核心的位置,将人民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满意度作为是否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参考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4]。当今国际政治形势风云激荡,波云谲诡,经济与科技竞争激烈。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造福了人民。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還有诸多风险挑战,国内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有差距,人民内部矛盾依然突出,贫富差距依然较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内部有利益纠葛。这些问题和挑战都需要通过法治手段解决。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哪个政党真正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好生活有清晰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主动了解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满意度和法治需求,继续推进和巩固人民群众拥护的、赞成的、高兴的、答应的法治成果,围绕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布置法治工作重点,运用法治手段促进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运用法治手段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贪污、腐败、渎职等违法问题,持续探索用良法善治化解人民群众利益纠葛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充分表征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尊重人民的意愿,敬畏人民的阅卷权。C207F681-FC2A-49CC-96B8-47A6D09B3641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公平正义是其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渐完善。在立法领域,完善立法体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工作,修改和完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生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民生法治领域的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执法领域,我国继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规范行政权力,将权力牢牢扎进制度的笼子里。与此同时,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风清气朗的生活空间,继续推动扫黑除恶运动,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在司法领域,推进司法责任制、员额制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一大批冤假错案得以纠错,相关机构和人员依法被追责。在守法领域,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普法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党中央的带领和推动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感受到了公平正义。

二、理论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理论资源及理论创新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理论资源

1.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思想人本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法治思想秉持了“取精用宏、博古通今的历史观”[6],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亦秉持如此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思想人本性的核心理念是:仁爱、民本。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之一“仁”指“宽仁爱民”,孔子主张“为政以德”[7],指统治者应对老百姓怀着深切的同情和体恤。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的思想。古代上升时期的统治者吸取思想大家的民本思想,重视人民对国家牢筑根基的重要性,将之运用在治国方略中。许多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树立民本思想,爱护人民,与民让利,才是维护江山永固的不二密码。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初期儒、道、法均被作为施政思想推行下去。汉武帝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学说被奉为正统思想。从此,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流变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统摄地位,对历代帝王的施政方略影响深远。宽仁爱人、仁德、以民为本的理念在立法、司法中被不同程度地体现[9]。从整个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施以仁政的终极目标看,统治者与民让利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但其对百姓的仁政仍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文化基因。

2.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人本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人本性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本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关于人的立场和观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基础上创立的,是第一次实现人民自身解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性的重要表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人民,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都具有浓厚的法哲学意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自主的运动。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的最下层,它如果不摧毁压在自己头上的、由那些组成官方社会的阶层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腰来”[10],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命运深切的人本关怀。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如何在未来国家制度确立和实行中表达自己的意志,即“人民意志”,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阐释了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提出人的需求即人的本性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观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了深入思考,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了有益的部分,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马克思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2]马克思还指出,未来的新社会应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13]。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马克思法治思想非常重要的部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人本性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于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3.人类法治文明合理人本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成果借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14]西方法治强调自由、平等、民主等基本理念,西方法治文明具有历史进步性。近代社会,霍布斯、洛克等法学思想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说,成为后世法学研究者研究法学理论的学术导引[15]。在生命权的问题上,卢梭首先主张个体生命是平等的。1787年的美国《权利法案》规定,任何政府不能将人民权利系于推论之上[16]。1789年的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未经正当法律程序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17]20世纪八九十年代,哈贝马斯提出“法律共同体”,主张人是目的,法律是实现人的自主性、实现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的最好药方[18]。与此同时,西方法治文明有其局限性,表现在:其一,具体认识具有唯心主义色彩。有西方法学思想家认为中世纪的西方神学统治一切,平等理念也带上了神学的印迹,上帝创造了人,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这是神的旨意。其二,认知片面。有西方法学思想家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在司法制度中指的是个人、团体和党派均有起诉权。尽管如此,西方法治文明中蕴含的合理人本性对今天人类法治发展包括我国的法治文明进程的推进都有积极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借鉴了西方法治文明关于法治是实现人的自主性、保障人的权益的观点,批判了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唯心主义观点,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体现在司法制度中的个人、团体和党派均有起诉权的片面认识,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发展了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思想,阐释了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理论,并提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的重要举措。C207F681-FC2A-49CC-96B8-47A6D09B3641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理论创新

1.对法治中国发展理念做出了新概括

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提出了法治中国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关于法治发展理念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國共产党执政底气来自人民[4],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用法律武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等[19]。这些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新时代,对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主体性的理论做一新阐释,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初心和使命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征程中开创的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国家领导人关于我国法治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反思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主义法制探索中走过的弯路,吸取了这段时期深刻的教训,总结了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五大之前依法治国忠实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经验,在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八大之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基础上,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提出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2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1],“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22]等法治方略,做出了法治中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概括。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挖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本、法治的核心要义,运用于新时代我国法治运行过程中,具有历史经验性和道德情感追求的正当性,指导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23],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人本属性的新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治发展理念进一步中国化。

2.对我国法治发展目标做出了新阐释

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提出法治建设的根本旨归为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关于法治发展目标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依法保障人民权益[15]。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关于人民意义的观点,从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高度,结合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深刻揭示了法治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对于明确我国法治建设的战略定位,确定我国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人民权益依法得到保障,是实现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和必由之路。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辛,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人民幸福的前提是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当合法权益被践踏,必将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有效维护。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以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发展目标,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治发展目标理论的中国化。

3.对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措施做出了新部署

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提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关于法治发展基本方略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24],在继承和发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的治国方略基础上,勇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头,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宏大背景,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发展新特征、新格局,立志于实现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根本保证、工作要点、工作布局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旨归及推进路径,推动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达到新境界。

总而言之,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克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在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方面的局限性,开辟了依靠法治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新局面,推进了依靠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进程,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三、推进路径: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培育和践行

(一)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

1.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立法环节

首先,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主导立法工作机制,提升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其次,着力加强对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的立法工作,解决不同位阶、同位阶法律之间冲突问题,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加快推进法典编纂工作,提高立法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扩大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的范围,积极吸取广泛的立法意见和建议。

2.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执法环节

首先,密织法治之网,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公正文明、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增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政治权益领域等的执法力度,精、准、狠打击和治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其次,提升所有执法者执法为民的意识,提高为民执法的自觉性,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畅通执法为民通道,为民解忧,打造对党忠诚、执法为民、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执法者队伍。最后,建立执法的合法性审查机制、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国家监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监察制度,提升国家监察效能。

3.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司法环节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司法改革,深化司法体制配套改革。针对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人格等权益的案件,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健全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其次,完善审判制度,牢牢牵住司法责任制的“牛鼻子”,全面落实“谁办案谁负责”的司法责任制。再次,完善检察制度,提高检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效能。加强司法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司法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最后,健全律师制度,提升律师法律援助力度。努力使案件中的当事人及亲属感受到公平正义,也使不具有利益关系的广大人民群众目睹案件后感受到司法公正。C207F681-FC2A-49CC-96B8-47A6D09B3641

4.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守法环节

首先,改革普法工作,继续推进“谁执法谁普法”的政策,提高普法力度,创新普法方式,扩大普法覆盖面,主动回应法治领域中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各种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其次,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引导人民群众对国家治理和法治完善提出有益建议和意见,打通参与国家治理的制度通道。

(二)积极开展教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

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加强部署安排,领导干部、党员主动带头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增强学习的思想自觉性、政治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本体样态、理论发展、价值表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武装头脑,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党员领导干部大力持续引导和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搭建宣传平台,如以宣讲会、座谈会、电视专题报告、网络视频、网络答题等形式带动社会成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积极倡导全社会成员做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的忠实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

教育部门推动各级学校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结合不同阶段学生接受规律,编写不同年级教材,运用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学生演讲、朗诵、情景体验、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手段,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阶段,达到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入耳入脑。

(三)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伟力

人民群众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就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伟力,切实做到中国法治建设为了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始终将中国法治建设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更加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开民言,广纳民意,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能量,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在法治建设实践中,继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等,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始终代表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心声,确保人大代表履行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利,代表人民,服务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选举、监督等形式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四)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贯彻落实到政治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1.积极推进政治领域改革

各级政府树立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理念,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尤其针对人民群众权利与义务的决策必须跟踪反馈和评估,严防出现决策失误、决策违法的现象;科学全面配置行政执法资源,文明执法,公开执法,推进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机制,对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食品安全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等加强执法力度,推进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开展减少人民群众跑腿、方便办事行动;健全风险预防机制,完善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反腐力度和扩大反腐深度,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不停,为人民群众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生活发展环境。

2.解决經济领域中难解问题

持续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继续实施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企业、组织黑名单制度。加快完善金融领域立法工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金融利益。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管控,破除互联网等企业的垄断,提升反垄断执法工作效能。加快构建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搭建全国统一的经济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民意调查和征集意见平台,鼓励人民群众为经济法治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3.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适应国内外发展格局变化,提升国家保障社会长期稳定、内政外交事务、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能力。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通道,发挥政府、人大、政协、妇联、工会等引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势。借鉴“枫桥新经验”引导人民群众合法维权,有效化解内部矛盾,融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尚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J].法学杂志,2021(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

[3]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2020-11-1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陈佑武.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底蕴及思想基础[J].人权研究,2020(3).

[7]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8]郑天挺,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焦利.传统文化的现代光辉:中国民法典的法文化基因[J].新视野,2020(6).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版):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中共中国法学会党组.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N].人民日报,2020-12-25.

[15]谢冬慧.西方法律平等理念及其对民国时期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16]Robert A .Rutl and. The Birth of the Bill of Rights[M].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3.

[17]倪斐.公共利益法律化——基于思想流变的中西方考察[J].江海学刊,2017(2).

[18]严宏.从交往共同体到法律共同体——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国家的演进式重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2]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3]连赛君.从优秀传统文化到美好生活——以仁理念的法律意义为例[J].江汉论坛,2020(6).

[2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收稿日期:2022-03-28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论析》(2021SZ02);西安医学院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基础”课的教学路径研究》(2020JG-52)

作者简介:于慧丽,讲师,法学博士,从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C207F681-FC2A-49CC-96B8-47A6D09B3641

猜你喜欢

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