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信仰教育为依托推进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22-06-15刘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大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刘静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宣传普及科学理论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政信仰中的核心地位是个重大课题。当前部分大学生信仰呈现功利化等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信仰,必须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建设。概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信仰教育的深层次关系,分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提出基于信仰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

[关    鍵   词]  信仰教育;高校思政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004-0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各种形势错综复杂,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非常必要。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夯实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民,把广大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会严重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才能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精神

动力。

一、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正处于关键时期。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受周围复杂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信仰选择盲目随从、动摇理想信念、追崇功利等现象。为了使大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尤其要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坚定信心。

(一)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是人们对认定最高生活价值某种对象信赖的执着追求,表现为与人生相联系的根本价值准则,信仰是人对内心确信无疑的某种理论等绝对信服的人生态度[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活动,使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大学生符合党和国家利益要求。随着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变化,我国对各项事业发展提出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求大学生具备科学、正确的“三观”,能自觉感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担当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包括唯物主义世界图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等[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群众认知、理解、实践的过程,其本质内涵是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达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信仰教育具有密切联动关系,二者价值目标是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大众化相辅相成,信仰教育成败决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败[3]。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表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信仰教育构建的实践路径,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路径。

(二)以信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新时期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面对部分大学生信仰迷失现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信仰教育非常必要[4]。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大众化统一性要求共同推进,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信仰教育相结合,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良好氛围,开拓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新媒体阵地。

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斗争呈现新的态势,必须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社会主义话语权[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转型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多样化,因此,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主流意识形态领导力。大学生群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接受者,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大学生才能切实担负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二、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现状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是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领导、专业教师等合力配合。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实践性等特征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信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快速传播,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存在不少不利因素[7]。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面临信仰选择、多元化、功利化等挑战,主要原因包括市场经济影响、网络多媒体技术等。E1E90740-0DC0-4343-A25B-1540B459E182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信仰动机非理性化、信仰迷茫等一些问题,全球化发展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与其他国家互动交流频繁,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冲击大学生价值观,传统与非传统、道德与非道德混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市场经济利益机制使功利化价值逐步显现。

马克思主义信仰包含逻辑等理性与非理性成分,不能坚定理想信念容易将非理性追求作为时尚,部分大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坚持,导致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把握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大众化因素,对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8]。当前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世俗化与多元化倾向,高校大学生自我选择欲望强烈,部分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信仰判断。在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选择信仰更多为谋求利益最大化,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世俗功利化。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存在宣传不够到位、教育者能力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需要改进等问题,主要原因包括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冲击、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信仰的挑战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主体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在客体方面,一些大学生受教育自觉性不足;在内容维度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陈旧,途径层面教育方法有待创新。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众思想也发生了改变,信仰功利化等现象在国内随之获得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大众传媒工具日益多样化,网络等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一些不良思想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力度还不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形式和内容相对陈旧,大部分学生虽然能认识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但实际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有些学生直观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枯燥无味,和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感,更不能自觉深入学习、理解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三、新时代以信仰教育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

当代大学生生活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是做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要把握关键,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营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良好氛围,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有效路径。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推进措施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需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成为群众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归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要加大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度,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高校要以思政理论课为契机,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身边的模范英雄等典型事例增强信仰教育的效果,以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需要利用融媒体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引领高校信仰体系建设,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靠的理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科学信仰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要利用新兴媒体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效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当代互联网已普及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要利用互联网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最大增量,建立马克思主义专题网站,体现社会主义发展主体环境,将理论阐释与现实印证理论结合。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网络新媒体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

(二)高校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需要高校加强重视落实政策,注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重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培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抓住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育主客体要达到协调,要突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区分信仰教育的层次性,立足信仰教育的时效性。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需要加强针对性,信仰教育中要注重其现实性,从大学生成长特点出发实现信仰教育自觉导入,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等情况针对性进行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于思想创新时代,对各种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思维方式不成熟,对枯燥的知识说教方式不感兴趣,传统信仰教育方式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疑惑,要在传统教育方法基础上创新,将显隐性教育结合,灌输与疏导法融合,理论与实践法共同推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运用各种途径载体形成可行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做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积极发挥大学生党员典型榜样的引领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占领文化思想阵地,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发挥党团组织联动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大众化环境营造要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只有营造健康向上的理论学习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宣传,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群体中入脑和入心,真正得到大众的认可。

四、结语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信仰状况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参与者,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不断创新方式和拓展途径,可以通过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开展。

参考文献:

[1]陈丽芬,宋晋玲.以大学生科学信仰培育为依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河南教育(高教),2022(2):16-18.

[2]雷媛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话语权的嬗变和重构[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6):72-74.

[3]陈云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理论导刊,2021(2):23-28.

[4]曹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0):196-197.

[5]王敏,王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9(5):1-7.

[6]禤福英,农克锋.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9(4):17-19,22.

[7]倪艳,盛洁.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推进高校艺术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67-72.

[8]陆奕君,徐玉生.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靶向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46-49.

编辑 马燕萍E1E90740-0DC0-4343-A25B-1540B459E182

猜你喜欢

大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信仰
漫画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