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专业课程群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2022-06-1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目标

程 坦 刘 豪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44)

0 引言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后,各高校各专业对于“课程思政”的探索、认识得到不断聚焦与深化。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要求所有课程的知识传递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发挥出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肩负起道德引领的职责,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实现“全课程育人”。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占高校本科在校生规模的32%。因此在工科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已是专业课教师关注的热点和研究的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在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在2030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后,党中央一系列的会议部署强调了“双碳目标”的实现问题。电气工程专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和探索课程思政与电气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也更加迫切和意义重大。

1 现状分析

电气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科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扎实掌握非常复杂的数学和物理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课程思政在电气专业课程教育中的融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1)思政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时期,通常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存在。电气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学年,这与思政类课程的学习时间不一致。

(2)课程特点加大了思政教育融入的难度。电气专业课程侧重首先侧重数学建模,运用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建立起电路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稳态和暂态分析,将分析结果运用到工程项目的实施中。课程特点有内容数学知识涵盖多,工程思维强,涉及领域和非技术因素多,因此将思政元素提炼并融入到专业教育中难度较大。

(3)专业教师缺乏全面系统的思政知识。思政课程的任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不是同一人,而高校教师从事研究领域专业方向性较强则导致两者之间缺乏专业或教学方面的交集,专业课教师精力主要集中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对思政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

同时电气专业开展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又有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优势:

(1)学生对能源电力认识度的普遍提高。随着国家制定双碳目标的实施时间表,能源和电力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各种媒体和新闻对能源和电力的报道数量众多,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另外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息息相关,联系密切。

(2)思政元素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多年的能源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特高压技术、核电技术、水电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都可以充分展现我国的电力科技发展成就,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和难得的思政元素。

(3)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度日益提高。近年来专业教师在学校学院的组织下或者自发地纷纷开展思政课程建设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2021年9月电力系统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成功申报。

2 建设内容

电气类专业课,专业知识内容多,技术性强,以往教师多以讲授知识为主,往往忽略课堂的育人功能。要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必须由上而下进行改革。从专业培养目标开始,再到每门专业课的课程目标的改革。还需要每位专业课教师自身提高德育能力,在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宗旨,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2.1 顶层设计既保证思政教育整体性和独立性,又强调专业教育的载体性

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互相独立的系统。以专业教育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育人主线,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顶层设计上突出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和独立性,设置思政教育体系目标,各专业课程形成支撑德育教育目标的课程目标,统筹规划使整个德育教育在专业课教师实施教学时不重复,不遗漏。

2.2 进行学情分析,针对性的制定思政教育体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

对过去思政教育一直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新时期学生时代感强、自主性强和渴望动手实践的特点,调研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对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的理解状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性的设计思政教育体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教育体系目标:以电气工程专业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和专业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民族国家自豪感和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使命感。

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包括《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分别由任课教师在编写课程大纲的同时,编写课程思政目标,以《发电厂电气部分》为例,课程育德目标为:充分展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成果(特高压技术、第三代核电技术等),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树立科学思维和工程观念,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专业领域奉献的精神。

2.3 依据课程特色设计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去

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设置,要依据课程的特点,有机地融合,要合理把握时间节点、内容节点和融合度。有的课程偏理论分析,可以让将分析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相联系,分析过程的曲折性、主次矛盾的处理及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矛盾论和斗争论相联系;有的课程偏工程实践,可以展示国家电气领域科技进步的成果,展现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的幸福感,培养学生从事电气专业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做到不突兀、不牵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发电厂电气部分》为例:以课程内容“发电厂类型及其生产过程”为融入点,在水电站的讲解中融入我国世纪工程——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历程,突出我国水电发展从弱到强,从追赶到领先,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程;在核电厂的讲解中融入我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历程,突出我国在核电技术的创新实力和领先地位;以课程内容“交直流输电技术”为融入点,重点介绍我国的特高压技术,突出我国在输电技术领域,从进口到全国产化,从技术引进学习到独立自主创新,从无话语权到站在世界巅峰的工程,深刻描述输电技术领域跨越式的发展和特高压技术作为国家名片的实力;在全国联网工程的讲解中,重点介绍“电力天路——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从解决西藏地区长期缺电经济发展缓慢出发,国家组织10余万电力建设大军,克服缺氧、极寒和鼠疫的恶劣高原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设出国家精品工程,反映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教学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载体途径为《大三峡水电协奏》、《华龙一号》、新闻调查《电力高速路》、《创越昆仑》等线上视频,线下分组讨论,发表观后感;分组讨论平台为爱课程和超星学习通。

2.4 建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

科学设计思政体系目标支撑体系,对每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达成度目标计算分析,最终形成思政体系目标达成度,根据分析报告,适时调整目标设置和课程思政实施内容,从而形成闭环系统,逐步提高课程思政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以下为思政教育闭环持续改进体系逻辑框图:(见图1)。

图1:思政教育闭环持续改进体系逻辑框图

3 建设步骤

因为电气专业课开设在大三和大四阶段,选取一届学生作为对象,实施为期两年的专业课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周期。

第一阶段进行学情调研分析,在大三学生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专题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形成学情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制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组织课程组教师讨论修订新教学大纲,修订时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

第三阶段进一步整理规划各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做到合情合理,不突兀不牵强,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第四阶段设计整理课程思政融于内容,做到案例鲜明,教育内涵深刻,挖掘总结内容所反映的思政元素。

第五阶段进行课堂实践和持续改进,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要根据学生反馈,及时研讨调整设计方案和实施载体等内容,并持续改进,归纳总结,形成理论成果和实践样板。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需要完整的思政教育目标、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和持续改进环节,一方面要挖掘专业教育的思政教育素材,便于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保证教学中两者相互协调,从而构建与专业教育体系高度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