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提“气”设计硬“气”管理聚“气”
——本刊专访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德强

2022-06-14李德强

山东国资 2022年5期
关键词:海油工程设计

编者按:

2021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考察调研时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从1958 年诞生于济南历城的山东氮肥设计组,到设计开发了烟台合成革厂(烟台万华)的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到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下游业务领域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公司,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诞于山东、服务全国、追赶世界,谱写了“能源报国”的壮丽画卷。

新形势下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如何瞄准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公司对与鲁企和地方合作有哪些思路或期待?本刊记者专访了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德强。

《山东国资》:一个国家必须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作为石化行业工程设计的重要企业,您认为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能承担何种历史使命?扮演什么重要角色?

李德强:中国海油石化工程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中下游业务领域的以设计为主体、具有EPC 总承包功能的工程公司。作为央企,我们砥砺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坚持“能源报国”使命,积极服务社会,为我国石油和化工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持续提升工程服务能力,在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LNG(液化天然气)、石油储备库、油气田地面工程、热电、工业和民用建筑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实力,先后在全国26 个地区和中东、非洲等6 个国家开展设计和总承包工作。

在地下水封洞库工程方面掌握核心技术,主编了GB50455《地下水封洞库设计标准》,完成多个大型地面油库、地下水封库、地下储气库、长输管线(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工程设计,承担多个石油储备库总承包项目,承建我国首座规模化的原油地下储备项目,通过不断突破核心技术,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一支生力军。

在LNG 接收站领域,先后承担过20 多个LNG 接收站项目的设计咨询和总承包,以设计为引领的总承包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21 年6 月19 日,我们总承包的江苏滨海LNG 接收站项目6 座世界单罐容量最大的27 万立方米LNG 储罐开工建设。工程完工后,接收站年处理LNG 能力将达到600 万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 储备基地,为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清洁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加快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在炼油和化工方面,参与开发和设计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MDI、TDI 装置,参与中海壳牌二期、三期乙烯工程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不断提升石油化工核心设计能力。

在石油天然气处理方面,承担我国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 凝析气田一期开发项目滨州天然气终端工程详细设计,并担任总承包牵头方。项目投产后,将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绿色能源。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拉克米桑油田深耕10 年,先后承担原油终端处理、脱气站、天然气处理厂的设计和总承包,推动油田增储上产。

李德强

汉族,1966 年7 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

1989 年7 月毕业于青岛化工学院,分配至山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厅化肥公司工作。1991 年10 月调至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2003年5 月至2009 年5 月任山东省正大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 年5 月起,历任中海油山东化学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党委书记。2016 年8 月起,历任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2021 年11 月至今,担任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开展LNG 冷能利用技术攻关,消化国外冷能发电关键技术,落实冷能发电技术路线,应用于国内首个大型LNG 冷能发电项目——上海申能集团上海LNG 冷能发电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净发电量2400 万千瓦时,能节省超7000 吨标准煤,年减少18000 多吨二氧化碳排放。将自主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工艺包用于总承包的福建莆田冰雪小镇项目换冷站设计中,利用LNG 冷能技术代替电能制冷释放绿色动能,开创LNG冷能利用领域的新方向。

通过创新设计,自主开发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对工业二氧化碳进行工艺处理后,可生产满足国家食品级指标要求的二氧化碳产品。2021 年,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将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应用在渤海湾首个千亿立方米级大型天然气田配套天然气处理终端——渤中19-6 凝析气田开发项目滨州天然气终端工程的设计中。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 万吨。

《山东国资》:您在年初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对中国海油石化工程来说,“十四五”期间可“乘”之“势”是什么?

李德强:“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首个5年;也是中国海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5 年。作为央企子公司,服务国家战略和集团战略是我们的使命所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在公司“十三五”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基础上,“乘”中国海油“十四五”发展规划部署和大力推进“三大工程,一个行动”之“势”,推进公司跨越式发展。2021 年,中国海油石化工程新签合同额155 亿元,创历史新高,“十四五”开局良好。2022 年一季度,中国海油石化工程拿下11 亿元总承包合同和3 亿元设计合同,实现“开门红”。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下,我国天然气市场发展驶入“快车道”。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引进国际LNG 资源对保障天然气安全供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LNG 接收站、储气库等天然气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需求,“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动LNG 全产业链建设,大幅提升天然气供给能力,为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带来较多的市场机会。这是第一个可“乘”之“势”。

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下游业务领域的以设计为主体具有EPC总承包功能的工程公司。2016 年8 月,由原中海油山东化学工程有限公司与原海工英派尔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成。山东化学工程有限公司前身为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成立于1958 年,1999 年整体划入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2006 年整体并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金4.7 亿元,资产总额20 亿元,共有员工900 余人,技术人员占比超过90%。公司业务遍及国内26个省、直辖市和全球多个国家,在石油洞库、LNG、油气田地面工程、传统化工等领域处在设计行业引领、领先或优势竞争地位。

2021年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建成投产,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迈向超深水时代,年产气30 亿立方米。《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1》指出,未来油气增长极在海上,而中国海域是勘探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作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十四五”期间中国海油将大力推进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投产更多的油气田项目,石油、天然气处理终端工程的建设需求将持续增长,为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这是第二个可“乘”之“势”。

“十四五”时期,石化和化工行业以“去产能、补短板”为核心, 以“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参与中国海油“混合碳四氢甲酰化制高碳醇工业技术开发”科研项目,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丙基庚醇工艺包,可对炼厂副产的碳四资源进行深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原材料高碳醇,对促进我国炼油化工和煤化工副产低碳烯烃高价值综合利用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工艺包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目前进入成果转化阶段,计划在广东和山东三家公司推广应用,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我们充分发挥设计“桥梁”作用,与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联合攻关,开展工程技术开发,努力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石化行业快速、高水平发展,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这是第三个可“乘”之“势”。

《山东国资》:近年来,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在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中国海油石化工程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在厚植核心竞争力方面,下一步还有哪些文章可做?

李德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创新攻关能力,一个是设计能力,一个是项目管理能力。

科研攻关提“气”。中国海油石化工程从1958 年诞生于济南历城几间平房的山东氮肥设计组,发展到拥有近20 个内设机构以及4 个直属分子公司、3 家国家或省级技术挂靠单位、近千名员工、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的工程公司,靠的就是不断创新攻关、寻求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2007 年,中国海油石化工程涉足LNG 接收站建设之初,国内的LNG 储罐和接收站的设计与建造全部依靠国外技术。中国海油石化工程集中骨干力量组成25 人研发团队,攻关大型LNG接收站工艺设计指南、LNG 储罐安全储存特性、LNG接收站蒸发气(BOG)回收工艺的研究等课题,对引进的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逐步形成了一批专有技术,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5 项、发明专利11 项。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推动LNG 板块的“三新三化”工作。通过创新攻关,掌握核心技术,成为国内少数承建超大型LNG 接收站工程的工程公司之一。

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81 项,其中发明专利21 项,利用国内外工艺包(专利技术)成功转化工程设计项目100 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16 项,主编中国海油标准5 项,出版专著1 部。

设计能力硬“气”。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在科研攻关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同时,经过多项工程设计实践,设计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2 项、银奖1 项,全国化工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工程金奖等20 余项。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完成技术标准890 余项,涵盖29 个专业,满足国内外项目执行需要。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云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推进数字化交付。通过项目实施向前验证数字化设计平台建设成果,向后扩展设计集成系统应用,通过种子库开发、项目实施、标准修订,形成完善的数字化设计和交付体系。

项目管理聚“气”。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坚持设计引领,打造以设计为核心的EPC 总承包项目管理,以设计带动采办、施工,凝聚项目管理合力。设计人员从合同谈判阶段深度介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项目组在充分理解合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分解、人员配备,确保项目执行更贴合合同要求。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关键节点由设计专家把关,保证项目的质量、安全和进度。设计人员全程参与施工管理,实现设计对施工的全程支持,及时解决现场问题。采办和施工提前介入,全程参与设计过程,优化设计方案和采办策略,提升设计文件可施工性及可采买性,提升项目综合成本竞争力。设计与采办统筹考虑,加强前端需求管理,控制采办质量和进度。

经过多个总承包项目的磨合,在项目EPC 管理中充分释放设计优势,实现项目和设计“1+1 >2”,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核心工程服务能力建设,增添可持续发展动力。全力保障炼油转型、石油天然气处理、LNG 接收站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整体化管理,推动全流程系统优化。全力保障伊拉克米桑油田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境外项目执行能力。

聚焦传统技术与新能源技术一体化发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等技术攻关。推进LNG 冷能利用技术攻关,推动冷能发电技术、冰雪小镇项目换冷站设计、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等市场应用,探索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模式。

聚焦数字化发展,通过数字化设计等手段,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实数字化交付业务,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交付应用一体化平台,系统研究数字化交付应用场景,实现设计、建造、交付、智能工厂建设和生产咨询服务一体化协同。逐步建设完成一套自有的开放化数字化“生态系统”,实现智能设计、数字采办、数字项目管理、数字运维,实现跨平台、跨专业、跨单位、跨地域的数字化协同办公和智能化管理。

《山东国资》:三项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的“永恒话题”,也是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关键一招”。公司三项制度改革推进情况如何?如何进一步深化?

李德强:中国海油石化工程扎实推进三项制度改革,选优配强干部人才队伍。2021 年,根据业务转型、能力提升和职能管理的实际需要,本着精简、高效和专业化管理原则对公司组织机构进行了优化调整,精简部门,压缩直管干部人员数量。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着力解决干部队伍结构性矛盾。改革后直管干部平均年龄降低6.8 岁,年龄结构比例调整为4 ∶4 ∶2,即45岁以上和40岁左右各占40%,37岁及以下占20%。实施年度部门A 级考核等次和直管干部“优秀”考核等次的年初申报机制,督促推动直管领导人员积极履职尽责、主动谋事做事。

中国海油石化工程总承包的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即江苏滨海LNG 接收站项目),2023 年底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 储备基地

2022 年,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将建立起突出经营业绩、突出刚性奖惩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强化全员绩效管理,实现直管干部、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业务序列员工新模式下绩效考核100%覆盖,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常态化。

开展组织机构优化调整后管理部门定岗定编和人员选聘工作,建立综合考评积分制晋升办法,与现有职业发展管理办法有效衔接,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以推进干部人才队伍“3+1”工程和人才“十四五”规划落实为抓手,持续做好岗位常态化调整、专家评聘、科技英才选拔,加强青年后备人才建设。

落实科研人员精准激励,研究建立对于承担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数字化技术研究等关键技术岗位发放科研津贴实施办法。

《山东国资》:作为脱胎于原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的央企,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在开辟山东市场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目前有哪些成功的案例?您对下一步央企和鲁企合作、央企和地方合作有哪些思路或期待?

李德强:1978 年,我国决定在山东烟台建设合成革厂,该项目技术和设备由日本引进。受化工部、轻工业部和山东省政府安排,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承担了该项目技术和设备引进的谈判、设计“总院”。该项目成功引进和建设,使山东院整体实力跨上一个新台阶。项目建成后,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烟台合成革厂(后来改为烟台万华)MDI 由1 万吨/年逐步发展成为年产16 万吨,一直由山东省化工规划设计院承担设计开发。开发设计的烟台万华12 万吨/年MDI,荣获全国勘察设计金奖、全国化工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与万华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为我国聚氨酯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我们还作为项目EPC 总承包,在东营建设垦利油田群东营原油终端生产区建设及辅助工程,在青岛建设中国石化集团青岛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加工高酸原油适应性改造项目、污水回用项目等,建设中海油(青岛)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工业化试验装置。

目前正在建设的渤中19-6 凝析气田一期开发项目滨州天然气终端工程,是我国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开采的海上天然气“登陆”的第一站,位于山东省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临港高端石化产业园,预计2023 年10 月机械完工,可带动滨州市天然气、石化上下游产业企业向精细加工方向发展。项目产出天然气在满足滨州当地供应前提下,还能辐射山东省、京津冀地区及雄安新区,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供应保障。

未来,中国海油石化工程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加入山东省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推动炼化产业升级等工作中,为推动山东省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技术价值。

猜你喜欢

海油工程设计
海油华南谱新篇
中国海油助力乌干达首个油田建设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工程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