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荣臻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纪念聂荣臻逝世30 周年

2022-06-14吴跃农

黄埔 2022年3期
关键词:聂荣臻科学技术知识分子

□ 吴跃农

聂荣臻青年时代怀着富国强兵的壮志,负笈出川,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后转赴比利时就读于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1922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1924年10月,聂荣臻奉命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由于革命的需要,聂荣臻和中国班的同学们一起回国。回国后,他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直接领导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工作”等课程。在黄埔期间,聂荣臻坚决主张针对蒋介石的阴谋进行反击。中山舰事件后,聂荣臻被免去了在黄埔军校的职务,调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任特派员。但聂荣臻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仍利用各种机会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开展工作,及时向共产党员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为北伐作准备。

/ 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以下称聂帅)一生戎马倥偬,纵横驰骋,是我军著名的将领。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他接替陈毅,是主持全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副总理,是国防工业和“两弹一星”的指挥者。他也是知识分子的贴心人,为知识分子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他又为党的知识分子拨乱反正工作大声疾呼。他是我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制定者之一,杰出的执行者之一。

我们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知识分子队伍

——“没有知识分子参加,不重视知识分子和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四化无法实现,国家的落后面貌不能改变,人民的生活也难以提高。为了国家的进步和全体人民的利益,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知识分子和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10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聂帅家,关心地询问聂帅的身体状况,并告诉聂帅,对他的工作安排,党中央有三种方案,请聂帅自己拿主意:一是中央已经决定调陈毅同志专搞外交工作,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聂帅来抓;二是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工作太忙,他兼任的北京市长一职由聂帅来担任;三是继续主管国防工业和部队装备工作。

聂帅与邓小平是留学法国勤工俭学的同学,又是四川老乡,更是革命同志、战友,两人都有建设强大的现代化中国的急迫愿望。所以,对这三个方案,邓小平清楚聂帅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果然,聂帅稍一沉思,对邓小平说:“我不想当市长,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感兴趣。我们国家太落后了,也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国防工业与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可能的话,将来兼顾也可以。但是,还是请中央决定吧。”邓小平工作作风向来果断干脆,雷厉风行,当即表示同意。不久,党中央就任命聂帅为国务院分管此项工作的副总理,党内职务为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

在当时,或多或少的“左”的影响,特别是对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的属性判断,使党内一些同志总是认为抓科学技术工作、抓知识分子工作是一项“危险”的工作,有些同志对聂帅的请缨感到吃惊,善意地劝告说:“你身体不好,这项工作太忙,千头万绪,又是跟知识分子打交道,麻烦太多,最好还是不要管这个事吧。”

聂帅何尝不知道我们的干部思想中“左”的思想的厉害,何尝不知道在当时抓这项工作的风险,但他没有犹豫,因为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清楚中国贫穷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落后,就企盼着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够在世界占一席之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海晏河清,气象万千,正是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梦想的极好时机。他对这些心存犹疑的同志说,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知识分子。过去,想用科学技术改变国家的贫穷面貌没有条件,现在有条件,为什么不抓?为了祖国的富强,我就是要抓科技工作,我不怕麻烦!

聂帅接受这项工作后,夜不能寐,他清楚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同时又感到十分振奋。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到1956年,在周总理、陈毅等的领导下,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初具规模,研究人员已经由原来的650人增加到9000多人,研究机构也由40个增加到了380多个。特别是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会议,毛泽东、周恩来都到会做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明确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民的知识分子,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知识工作,专门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并组织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国家还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1956年,科学技术领域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

同时,聂帅也有着对困难的清醒认识,主要是:十二年科学规划虽然有了一个初稿,但还没有搞好定稿,规划中还有许多问题含糊不清,不明确,不落实;科研人员在总体上来看,还是奇缺;虽然党已经规定了一些知识分子政策,但落实还是一个问题;科研领导机构不健全,缺乏领导经验;科研机构的布局有缺门,零星分散,很难形成攻关合力,等等。

强化基础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分子工作氛围

——“有关知识分子的一些重大问题,我都向党中央提出了建议,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和中央其他同志的支持。”

聂帅走马上任,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针对薄弱环节,强化科学技术的基础工作,优化知识分子工作的大环境。聂帅信心很足,他认为,只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艰苦奋斗,执行政策、规划到位,一定能够将科学技术工作做好,一定能够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

聂帅在此前参与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他分管这项工作后,主要任务就是将计划进行完善。然而,1956年的良好的知识分子工作环境,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大跃进”和反“右”扩大化搞得无所适从。“大跃进”盲目求快,把原来确定的“争取几十年内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状况和十二年内主要科研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口号变成“提前五年实现十二年规划”“迅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等不切实际的口号。而反“右”扩大化又提出“拔白旗”的口号,使刚宣布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政策很难兑现,严重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聂帅见此情景,自然是忧心如焚。每到一地视察,他都尽自己所能纠正一些不切实际的、不讲科学的“大跃进”做法。对知识分子,聂帅坚持1956年的结论,不搞极左的一套。相反,他要求广泛吸纳知识分子,进一步充实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聂帅特别重视动员海外学者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有一次外交部召开大使工作会议,他得到消息后,特意赶去参加会议,做了主题鲜明的讲话,请使馆的同志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争取更多的爱国科学家回国工作。聂帅还要求起用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在他的领导下,一批科学家,其中很多是党外专家,成为科研机构的领导人,或者是某个课题的领导者。

为了造就一支强大的知识分子队伍,聂帅根据现有的条件,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他采取了好几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放手采取“师带徒”,选拔确定了一批留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大学毕业学有所成的高级知识分子,给他们每人带上七至八个助手,这样,就可带出上千名中级科研人员;二是向苏联和东欧国家选派研究生和留学生,选派的学生以学理工科为主,到后期主要派研究生。这样,一批年富力强,基础扎实,顶上去就能用的知识分子队伍开始形成;三是在国内的高校中调整学科,特别是开设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空气动力学专业,还成立了中国科技大学,办起了一批中等技术专业学校,为科学实验提供梯队人才。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留下的知识分子,聂帅认为,他们尽管许多人出身是非无产阶级的,但“重在表现”,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献智出力,经过学习,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对他们要一视同仁,政治上信任,工作中大胆使用。

在聂帅的通盘布局下,我国的科研人员队伍得到了壮大,到1962年,已经拥有科研人员9万多人,而且是老中青结合,高精尖人才门类齐全。队伍壮大了,聂帅特别强调不可浪费人才,必须专业对口,人尽其用,凡是遇到人才不尽其用的情况,聂帅都当成大事来抓,哪怕是具体的一个单位的个案,他都一抓到底,决不松懈。

由于我国当时经济还很落后,对于知识分子的生活,聂帅除了号召知识分子与党同心同德共度时艰外,还积极地为知识分子排忧解难,为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而奔波。他要求各级科研机构的行政领导和行政工作人员,要像小平同志提出的那样,当好科研人员的勤务员,尽一切可能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事无巨细都要照顾周全,特别是他们的吃饭、住房、小孩上学、夫妻分居两地等等问题,一定要帮助解决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他在一次有几百名科学技术专家和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议上说,“我是个老兵。科研工作好比打仗,后勤工作一定要跟上。我就是科技战线的一个后勤部长。”3年困难时期,聂帅专门从海军调拨了鱼,从北京、广州、新疆军区调拨了肉,还从有关方面调拨了黄豆、食油,分给科学家,聂帅想得很细,特意关照分配鱼肉的同志,这批鱼肉、大豆、海带等都是专门给科技人员的,其他任何人不得动用。他亲自布置、检查分配方案,还对具体操作的同志要求说:“包括你们,一两也不能要。”事后,他不放心,专门派人来检查,得到“若吃一口,甘愿开除党籍!”的满意答复。

老五院建院初期,住房比较紧张,许多人住帐篷。冬天临近时,聂帅亲自到一个个帐篷去视察,检查是否都生了炉子,并且严肃地对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说:“如果冻坏一个人,你们得赔我!”聂帅对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相当重视,有一次他到一个科研单位视察,发现院子里的树叶全都被虫子吃光了,很生气,叫人马上采取灭虫措施。

聂帅还多次向党中央提出要适当提高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问题,为此设计了具体操作方案,聂帅将这个提高知识分子工资的方案向毛主席做过口头汇报,毛主席听后表示完全赞成。毛主席当时对聂帅说,高级知识分子的工资可以超过他的工资,可以突破国家最高工资标准的限制。可惜,后来由于受“文革”影响,这个计划没有实现。

聂帅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不允许出现荒废人才的情况。他给工作人员定了一条规矩:如果科技人员来信,反映他们的工作安排不合适,经了解属实,工作人员可以用聂帅的办公室名义直接写信给他们所在单位,要他们解决。若解决不了,再报告给聂帅。对于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聂帅总是要求事先做好调查,安排对口的工作,如有不合适,要做进一步的调整。有一位科学家从法国归来,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原子能方面研究工作,专业并不对口,聂帅知道他的情况后,又派他到法国原来的实验室学习,回来建立自己的水声学研究。后来,这位科学家感激聂帅的知人善任,说:“中国水声学的发展是同聂帅分不开的。”

主持《科学十四条》,为我国的知识分子工作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我希望,我们大家为着全国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一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 1938 年的聂荣臻。

/ 1971 年,聂荣臻(左)与陈毅在北戴河。

60年代初期,极“左”思潮盛行,波及科技战线。聂帅响应毛主席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实地调查,倾听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的意见,发现问题不少。例如,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每周一半时间用于政治学习和与科研无关的体力劳动。聂帅明白这样做的根子是因为给知识分子安上了“白专”的帽子,在所谓“红”的要求下,严重损害了科学研究工作,挫伤了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大量的科研能量白白消耗,这不利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聂帅立即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通知,规定科研人员一定要保证每周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科研工作。与此同时,聂帅在上海和北京多次召集知识分子开座谈会,请他们畅所欲言,发表对知识分子工作的意见建议。经过调查,聂帅发现,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政策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并不明朗,他们还是心存疑虑。为此,有必要搞一个科学工作条例,向广大知识分子开诚布公,做出政策上的明确宣示。在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聂帅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并附上国家科委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提交的《科学十四条(草案)》。这个《科学十四条》旨在克服大跃进和反右扩大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总结科学领域工作的成功经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在政治局讨论通过《科学十四条》的会议上,邓小平说,我看是个好文件,可以试行,很有必要。试行后在实践中加以修订补充,使其成为科学工作中的宪法。邓小平也提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党的领导方法,内容可以充实。党怎样做工作?要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人心舒畅的局面,出科学成果。党的领导干部要和科学家交朋友,关心帮助他们。让我看,二十四小时都有事做,怎么能够说这样一来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好做了呢?我看就是要老老实实当好勤务员,为科学家服务,替他们解决困难。这个报告,相当大部分的内容,可以向党外作口头报告,索性把政策讲清楚。周总理同意邓小平的意见,补充说,这个文件,财经、文教等系统也都可以发。要向我们的干部讲清楚,我们为科学家服务好了,科学家就为社会主义服务得好。总而言之,都是为了社会主义。

《科学十四条》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也正是有了《科学十四条》的政策基础,才有了紧跟而来的广州会议,有了陈毅替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肺腑之言。

对知识分子要充分信任

——“他们不是外人,也不是客人,是自己人”“要批就来批我好了!”

在聂帅的具体主持工作下,知识分子干劲倍增,特别是广州会议后,知识分子奔走相告,许多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摩拳擦掌,挑灯夜战,出现了领导干部、行政人员不得不到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去劝说同志们回去休息的感人场面。

《科学十四条》制定后,聂帅亲自选定了一批科技干部,其中许多是党外同志,报党中央批准后,选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要求各级党委支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有职有权。这批干部上任后,聂帅总是鼓励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克服不足,很好地适应领导工作。

对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要求,聂帅认为主要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他们的精力用在科研上,不能要求他们同政工干部一样成为马克思主义专家。

聂帅明确指示各级领导干部说:“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听科技人员的!”当时,“白专道路”的帽子横飞,给知识分子造成很大压力,聂帅对此不予理会,严肃地指出:“有些单位对科学技术人员红的要求,确有一些不切实际、不加区别、要求偏急等毛病,有时甚至主次不分,求全责备,乱戴白专帽子。”“白专这个提法是不确切的。”在一次老五院的干部大会上公开疾呼:“不准提白专道路!专和白没有关系!我们要提倡学习知识,要为专家创造条件,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对确实有专业知识、有培养前途的‘尖子’,要给予特殊照顾,创造特殊条件,让他们很快地成长起来,要让‘尖子当长’,让专家当指挥员,说了算。”

聂帅是最早呼吁恢复党的知识分子正确政策的领导人之一。1982年8月28日,他专门与《光明日报》记者谈话,就知识分子问题发表看法。聂帅语重心长地说:“从我们党的历史看,不论革命和建设事业都离不开知识分子。什么时候,我们重视了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有一个正确的政策,我们的事业就前进了,就发展;什么时候歧视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采取了错误的政策,我们的事业就受到挫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这样。”“实现四个现代化要靠科学技术。中国知识分子担负着极其艰巨的任务,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聂帅的讲话,对进一步推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极左人物对聂帅的讲话很不以为然,骂《光明日报》是站在了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并针锋相对地说,“现在对知识分子评价太高了”,知识分子“又翘尾巴了”。聂帅对此态度坚决,毫不退让,他说:“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问题上,我们的报刊,我们的舆论机关还要大声疾呼。光是一般地说说不行,必须进行公开的批评。轻批评也不行,要尖锐一点。有时甚至要进行必要的斗争。”“我们一定要肃清‘四人帮’那一套‘左’的东西,在整个社会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的新道德、新风尚,充分信任他们爱护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能够施展远大的抱负。”

青山绿水去无声。聂帅晚年回忆说:“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的前半生参加了组织和建立武装队伍的工作,后半生我致力于组织和建立科技队伍的工作。”聂帅是我党知识分子工作的优秀领导人,他的所言所行,是我党知识分子工作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聂荣臻科学技术知识分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聂荣臻元帅过生日
掌声响起,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喝彩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聂荣臻香港三次虎口脱险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