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修策略下语文的教与学

2022-06-14曾庆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7期
关键词:书院研修师生关系

曾庆德

一、书院制教学的特点

古代书院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时期、清末渐趋式微,1905年清政府颁布新学制之后,各式书院迅速消失。至清末结束,书院在我国历史上延续千年之久。

书院学生修业以儒家经典为主,也重技术、体育等,修炼学业的同时也注重修炼品德。书院培养了一批经天纬地之才,比如,相比于官学,书院不以考取功名为目的,同时也培养了读书人的独立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耀眼标杆。其中杰出人士,既有像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王阳明等大儒,也培养了像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杰出英才,其英才培养模式值得后世借鉴。

古代书院的氛围宽松,学法不拘一格,教法亦不拘一格,师生平等、关系融洽,教师是求新知的引路人、也是求新知的同行者。教学模式主要有自修、讲会、辩难等,师生平等,其中,讲会制度尤其值得称道。

书院制教育是典型的母语教育,涵盖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其中一些先进之处依然值得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借鉴。当下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功利性过强,一部分语文教师以应试的技巧为教学教育为主线、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从地位没有改观,教学内容相对单薄、考什么重点教什么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教学评价相对单一、教师的总结性评价是学生学业评判的终极评判等,问题丛生,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学生在经过语文学习后没有产生对语文的兴趣、形成科学的语文知识体系,没有掌握一套科学理性的阅读方法以及较好的写作方法。从长远而言,语文没有在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先决作用。在中小学中,其中的佼佼者没有得到教师的科学指导,没有掌握语文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方法、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以至于很多大学人文学科的教授在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会特别强调:“忘掉你高中学语文的思维模式,丢掉语文老师教的那些答题技巧”。

凡此种种,都与语文教学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可以借鉴当代西方最前沿的学习理论,也要追本溯源,从传统书院制教育中寻找出路。

二、书院升堂讲说的启发与借鉴

升堂讲说是学院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书院规定每旬、每月定期由书院的“山长”“洞主”或被邀请的其它学派的知名学者,甚至也有官员来书院发表自己的学说、观点,“讲说”并不等同于今天的教授讲座,因为其讲说的时间并不局限在一两个小时之内,而且讲说的过程之中充满了学生的提问、质疑、争辩。师生亦师亦友,他们之间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真正做到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今天的学校教育当然不能与书院教育等而同之,但对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并不是知识的天然垄断者,学问的增长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启发学生,学生同样启发教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的教学只是其语文学习中的很小一部分,教学之外的自修更为重要。这时,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行开放、包容的讲座讲说很有意义,限于学时规定,请在相关领域内有专长的教师进行一个月一次的讲座显得弥足珍贵。这种讲座应该针对学生需求形成计划,可以是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美学等常识性知识的推介,也可以是当下比较热门的文学现象、语言现象或者其它的热门社会现象的语文分析。总而言之,要严肃、严谨,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研究兴趣等。在前期的准备中,教师要广泛地搜集素材、整合资料,做好专题知识的准备,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时,留下争议空间;學生同样应该就相同知识做好相关准备,比如,做好“文献摘记”、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在这种讲座上,教师不是绝对的中心,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听众,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学生与教师可以质疑、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甚至可以展开辩论,最终形成自己的整体认识。学生与教师的良性互动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鉴赏能力,可以形成自己的感受领悟能力,还能激发一部分优秀学生研究学术的兴趣。

演讲和辩论是学生表达能力手段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增长学问、扩大视野的重要手段,演讲注重情、意、理的结合,注重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统一;辩论则注重的是厚重学识基础之上的快速反应能力、严密批驳能力,一次成功的演讲需要独到的见解、观点,严密的思维,需要较多的时间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判断、推理,建立自己的严密攻防体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显而易见。

三、关于学生的自主研修模式的启发与借鉴

除升堂讲说之外,生徒的自主研修也是古代书院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师生虽然朝夕相伴,但书院的大儒和管理者却深深地懂得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道理,他们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但这种自修不是放任自流的,大儒做学生的引路人、证明人,并不是袖手旁观,他们要指导,要检查。书院设立日记,日记分为行事日记册、读书日记册,前者分时段写每天学的功课、后者写读书之后的心得与疑义,按日填写之后要交给“山长”,“山长”要凭日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及学习方法。

这套以学生为本的自主研修模式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胡适评价说“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而教师的适度检查与评估又能规范学生的研修方向,规避修德和修学出现的歧路。

在以高考成绩为基本标准的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双重影响之下,教学工作的重心在高考,教师教学生高考应试的方法,学生也只对高考有作用的内容感兴趣,忽略了学生自主阅读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忽略了学生鉴赏、领悟及创新发现的能力,学生没有形成较高的语文能力,更没有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充实与快乐。解决这个问题,可借鉴古代书院的自修模式,自修的模式首先要有学生广博的阅读,同时也有教师引领下的做专题性的阅读。阅读之后,学生要有自己的心得,当然也要有自己的疑义,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去探究新的知识;在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要学会向书本质疑、向教师请教,教师要按时间段如一周、一月作指导、做检查,每个月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和研究心得。自主研习和交流辩驳是学生思维发展和学问提升的有效途径。

在谈到学生的读书时,书院广为遵循的是“朱子读书法”六条,朱熹特别注重“疑问”意识,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学生的能力大为增长。“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读书人应静得下心来,不应急于表达自己有新得、有新知;“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强调读书人必须将自己的所思所得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认为读书应该具有犹如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具有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要杜绝懒惰;“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强调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要态度端正,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四、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的仿效

古代书院的教师虚怀若谷,有牺牲精神、不慕荣利、甘于清贫、爱护学生,学生仰慕教师、亲师信道,师生常在一起讲学辩论,师生“实乃共学之友”。书院教师以身作则,刻苦自励,诲人不倦,对学生体贴入微。如,陆九渊“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他说:“吾之与人言,多就血脉上感动他,故人听之者易。”(《象山年谱》)再如,明代王阳明也十分重视培养师生感情。他认为,教育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其个性,使之视学校为乐园,视师长如父母,乐于来学,乐于受教,日日欢欣鼓舞,如春风雨露,身心不知不觉潜滋暗长起来。师生是探求学问的同路人,也是感情上的好朋友。其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师生优游山林,这既是一种师法自然的学习方式,也是师生感情亲密的重要关系。师生关系的亲密交流既增长了学生的学业,也增进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反观今日之师生关系,在表面责权明晰的背后是师生关系的若即若离,教学目的明确的同时也是学生人格教育的无足轻重。构建有担当、有大爱、淡功利的新型师生关系必须做到师生德业和学业的相互欣赏、相互砥砺,要从赤裸的分数定师生关系的尴尬现实中跳出来,剥离单纯的主导者、评价者,做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同路人。

五、结语

书院制是封建社会形成的特殊教育制度,它在皇权话语一统天下的封建时代是一个异类,它保持了思想的相对独立,它保持保持着与官方意识形态的有限统一,拉开了士与儒的距离,部分地改变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功利性观念。古代书院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面对当下语文教育的种种困局,研究古代书院教育的精华之处,借鉴其中的“升堂讲说”“自主研习”等,同时应该关注那些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兴趣、有天赋、有能力的优秀学生。研修式语文学习策略既有益于普通学生语文能力的增长,也更有利于优秀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学生的自主思考、有效质疑、自主研修,教师不包办、但教师也不是“完全放羊”,教师应该在规定方向、提供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真正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研修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黄书光.胡适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3]杜威.杜威教育名著[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6]张隆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謝笑珍.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娄底师专学报,2000.

[8]王鹏.书院教学特色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书院研修师生关系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白鹿洞书院记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书院讲习一例